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酌酒 恣其跋扈 抚掌大笑 掩面大哭
B.小觑 骁骑校尉 社稷难保 屈身以事
C.矫诏 乘间图之 安营下寨 粉骨碎身
D.前鞒 历酒设誓 徒有虚名 宽怀安座
答案 D
解析 历—沥,座—坐。
2.《曹操献刀》一文中“贱降”是古人对自己生日的谦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谦称的一项是( )
A.老夫家无好酒
B.马谡曰:“某愿往。”
C.酒保道:“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
D.(孙)权知其意,执(鲁)肃手曰“卿欲何言?”
答案 D
解析 “卿”是君对臣、上对下的爱称。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边缘化”指人或事物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公有组织或公有财产的所有权人变为个别私人所有的行为及其过程。结合上文的“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以及下文“甚至被社会遗忘”的语境,此处应选择“边缘化”。第二空,“获得”有“取得,得到”等意思。“焕发”指“光彩四射;振作”。结合上文的“才重新”以及下文的“生机”的语境,此处应选择“焕发”。第三空,“制约”指“限制约束,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约束”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的意思。“制约”的对象通常是他人或他物。“约束”的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根据上文“琴者,禁也”,可知目的是“禁”,是针对自己的修养而言的,再结合下文的“自己”,此处应选择“约束”。第四空,“放松身心”,指对身心状态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联系上文“心也”和“禁也”两种说法,可见并非为了“放松”,而是为了反省体察。此处应选择“修身养性”。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结合后半句中的“但我认为”,这里应选用“很多人认为”与之相对应;下文“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提示了阐述的是“古琴音量小”。综合以上分析,选D项。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段中画线句有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使得”句缺主语;②搭配不当,“使得……是……的乐器”搭配不当;③句式杂糅,“因为”和“使得”造成了句式杂糅。故选C项。
二、课外拓展(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曰:“前面山僻小路,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傍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操喝令人马沿浅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死生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
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6.曹操为何在逃亡中大笑?(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有躲过一劫的侥幸心理,也有贬低周瑜、诸葛亮以掩饰自己恐慌、沮丧的心理。
7.当曹操在马上向关羽欠身施礼时,关羽也欠身称曹为丞相,这一态度包含着什么信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暗示关羽没有忘记旧恩,为下文放走曹操埋下伏笔。
8.当关羽看见曹操与众将士已经冲了出去,不禁大喝一声,这叫声包含着怎样的复杂心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不得不违背军令的懊恼;②有“义气”得以保全的释然;③有抓住剩余曹军作为补偿的念头。
9.关羽该不该放走曹操?请谈一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应该放走。①曹操对关羽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古人历来所信奉的,所以就感恩这一点来说,应该放走曹操。②关羽有“昔日之言”,即曾许下诺言。一次是关羽留下一封信,说“三思主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这句话是说难以忘记刘备的旧义所以告别,但是“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还有一次承诺是曹操在浦陵桥上送别时,关羽又说:“异日萍水相会,别当酬之。”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应信守承诺,因此应该放走曹操。
(示例二)不该放走。知恩图报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关羽的命虽然也是曹操留下的,恩怨要分明,但他不能以私废公,敌我不分,丧失立场,违背军令,故他不该放走曹操。
三、语言运用(9分)
10.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评析下面的对联。(4分)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
11.阅读下面的故事,在画线处填写上符合特定语境的话语。(5分)
清朝某年,江西某地正在上演三国戏《曹操逼宫》。
舞台上,当朝宰相曹操前呼后拥,带剑进宫,叱骂汉献帝、伏皇后,并下令将怀孕五个月的董贵妃当场勒死。扮演曹操的演员,把那种肆无忌惮、穷凶极恶的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当地的知县也来看戏,他是个戏迷,看得入神,连连喊:“可恶!可恨!”竟情不自禁地叫差役:“快快上去,把曹操这奸贼锁拿了!”
扮演曹操的演员生性颇为滑稽,只见他大摇大摆,来到知县跟前,两眼望天,昂然而立。知县大叫:“见了本县,如何不跪?”
那演员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县大怒,喝道:“该死!你这宰相是假的,竟敢如此无礼,真该重重处罚!”
那演员慢慢摘下假胡子,神色从容地笑着说: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县一时语塞。于是,他挥挥手,让那演员回去继续演出。
答案 ①“老夫乃堂堂宰相,怎能跪你(这小小知县)?”
②“正是,正是,小人这宰相确实是假的!大老爷既然知道是假的,又为何要拿小人呢?”
解析 ①处应填写激怒知县的话语。②处应填写演员的软语。注意前后对曹操真假身份的确认。
课件23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作品导读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展示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与鞭挞。
《曹操献刀》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袁绍等人率军杀入宫中,剿除宦官,张让等人劫持汉少帝、陈留王逃出宫廷,少帝和陈留王后被袁绍等救下,迎请回宫。途中遇到董卓,于是一起回城。此后,董卓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到丁原、卢植、司徒王允等人反对。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少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带密信给王允,图谋杀死董卓。接下来的情节即为课文节选内容:曹操献刀。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小酌(zhuó) 马羸(léi) 暗忖(cǔn)
惶遽(jù) 鞍辔(pèi) 成皋(gāo)
沽酒(gū) 隐讳(huì) 赍书(jī)
骁骑(xiāo) 掣刀(chè) 一樽(zūn)
2.多音字
弄 间
丧 解
薄 屏
觑 宿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词语积累
1.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两支竞技队伍的彼此积愤已危在旦夕,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危机随时可能降临。(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交往中,一些国家中的一些官员自以为是,专横跋扈,不尊重他国人民,对别国横加指责,是缺乏最起码道德的表现。(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以免自取其祸,捆住自己的手脚。(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太阳,我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我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我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我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世界,除非狼心狗肺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否则谁都需要扛起一片或大或小的天空,因为人都要在这片天空下生活。(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用来形容两支竞技队伍的矛盾马上就要爆发不恰当,可以改为“一触即发”。
(2)× 专横跋扈: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对象误用,“专横跋扈”只能用于位居上位的人,国际交往中,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平等的,不适用。可改为“飞扬跋扈”。
(3)× 自取其祸:自己招来祸事。轻重失当,“自取其祸”语义较重,用来形容繁琐的规章制度带来的麻烦不恰当。可改为“作茧自缚”。
(4)√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使用正确。
(5)× 狼心狗肺:形容人凶险狠毒或忘恩负义。不合语境,可改为“没心没肺”。
2.近义词辨析
(1)推托·推脱
辨析:两者都有“不愿意做”的意思。
“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推脱”是推卸、开脱责任。“推托”的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推脱”的对象是与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
[选词] 应聘人员一经聘用,即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与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用人单位必须尽快协助他们办理工资、落户等相关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或拒绝办理。
(2)质疑·置疑
辨析:两者都有“提出问题”之意。“质疑”指提出疑问;“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难以置疑”“不容置疑”。
[选词]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的过程。
四、走近作者
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被《大英百科全书》评为中国“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张士诚领导的反元的起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作品: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五、背景解读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另一部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六、文体知识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作出来的,虽然“他”不同于真人真事,但是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到了现代又衍生出了一种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 ①献刀 ②奸雄
《曹操献刀》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一系列情节,刻画出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曹操尽现在我们面前。
1.课文写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写到了王允和众官的哭,这有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社会动荡尤其是董卓弄权、社稷不保而表现出的一种悲愤。二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曹操的出场作铺垫。读这段文字,自然会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王允及众官为什么要哭?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有什么伤心之事?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同时引出下文曹操的出场。三是面对这样的局势众人却无计可施,从而衬托出曹操的与众不同、谋略过人。试想王允“掩面大哭”,众官“皆哭”,唯独曹操没哭,反而说了这样一番话:“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当王允质问时,他又说了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一番豪言壮语,既显示出曹操的明大义、识大体,又表现出他的胆识过人。
2.曹操为什么杀掉了吕伯奢全家?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是由曹操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多疑、残忍、自私的个性导致的。(1)逃亡途中,如惊弓之鸟,对什么事都比较敏感。(2)吕伯奢及其家人的行为也的确让人疑心。文中交代,吕伯奢“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说要去西村沽酒,便骑驴匆匆而去,这是其一。庄后有磨刀之声,引得曹操和陈宫前去窃听,这是其二。二人听得“缚而杀之,何如”,认为他们的担心成为现实,这是其三。(3)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自私、残忍的性格。“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故他得知杀错人,却毫无愧疚,反连伯奢一起杀掉。
3.试结合课文中人物言行,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识大义,有谋略,勇猛和有胆识是曹操最先体现出的特点。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废帝相对而泣,“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他又慨然道:“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操下面的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
(2)多疑、狡诈、残忍、自私是曹操性格的另一面。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的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
4.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在小说中他却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曹操信奉的是法家思想,从历史看,曹操属于法家的变革家,他走了一条新的法家改革路线。罗贯中信奉的却是儒家思想,不免对法家思想有一些偏见。《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的,曹操自然不免受到贬抑。(2)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故曹操其实是宦官出身。这样的出身,不免被士族看不起,故曹操对儒家士族也颇仇恨,曾杀了许多儒家的名士,像孔融、崔琰,等等。自唐朝以后,尤其是宋朝,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曹操于是被大肆丑化。(3)为小说创作考虑。小说要吸引人,人物形象一定要鲜明丰满,还要千人千面。《三国演义》终究是小说,不是史书,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明,作者不免会对人物的某些优缺点大肆渲染乃至完全虚构。曹操虽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奸雄,但是,作为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却是非常成功、深入人心的,以致令千百年后的人们对曹操的印象都脱不出“奸雄”二字。
多种手法表现人物
1.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见到吕伯奢,曹操毫不犹豫挥剑砍杀,陈宫却“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却“默然”,更在心里直斥其是“狼心之徒”。
2.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体现的是他的政治韬略和“易水壮士”般的英雄气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则暴露出他的自私、狠毒的本性。
素养拓展提升
<写作素材>
(1)董卓欺主弄权,众官皆哭,只有曹操不哭反笑。因为他不想坐等,要主动作为。于是曹操巧借王允的七宝刀行刺董卓。行刺失败,他随机应变,变行刺为献刀,骗董卓道:“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骗过董卓,又借试马,逃出城外,飞奔谯郡。
[适用话题] 主动作为 随机应变 有勇有谋
(2)文有能臣,武有良将,是他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和建立强魏的重要保证。许攸投奔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但一听旧友来投,连忙起床,不穿鞋袜,跑出来迎接,远远地看见了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首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这就是一段历史佳话——裸足迎才。
[适用话题]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胸怀大志
<时评赏读>
三国题材影视剧再度火热的冷思考
文/刘兵
3月27日,又一部三国题材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开播,有消息称开播当晚3小时网络播放量就破亿。该剧讲述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汉献帝周旋于军阀,与同道携手试图振兴汉室的故事。而此前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电视剧《军师联盟2》继第一部热播之后,再次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好评。该剧也是三国题材,主要围绕三国时代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决展开,讲述司马懿的后半生。
近几年,关于三国题材影视剧再次获得电视剧市场青睐,既有演绎历史的正剧,也有以此为背景的喜剧或者偶像剧,甚至还有穿越剧。毋庸置疑,当下三国题材可谓再度火热,然而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首先,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就很精彩,适合文学创作。对此,鲁迅曾说过:“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这一说法可谓切中肯綮。中国历史不乏动荡、英雄辈出的时代,然而楚汉和隋唐之际英雄人物关系过于简单,而春秋和五代十国时期,各方势力的人物和关系又过于复杂,不易说清。
其次,三国题材能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不得不提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的功劳。三国时期的历史固然异彩纷呈,但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和加工,才演变为更形象、传神的故事,从而具备传播力。要想知道演义中人物形象有多少虚构的部分,读过《三国志》即可一目了然。然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恰恰是演义中一些传奇色彩的杜撰。《三国演义》让一段历史变成了民间故事,把一些英雄化成了大众偶像,使得三国真正植入人心。
三国再度“热”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很多人都期望找到应对转型的对策和成功之道。而三国时代很多人物无疑是事业打拼和创业的绝好样本。如白手起家而艰难创业的刘备,找准“老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靠权术和谋略取得霸业的曹操,隐忍蛰伏而成为终极赢家的司马懿等。甚至现在不少管理学、领导学等畅销书籍都打着三国人物的噱头招徕那些渴求功利的人们。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国题材影视剧虽然再次增多,叙事方式却有了很大变化。比如主角与以往相比就有所不同。原先《三国演义》以刘备、诸葛亮为主角的叙事方式被曹操、司马懿甚至是某个武将、谋臣取代。三国影视剧正在试图选取不同的人物,演绎同一段三国历史。这一点颇像日本的大河剧对于日本战国时代的挖掘:前年的战国剧以织田信长为主角,去年以丰臣秀吉为主角,今年又以德川家康为主角。
与此同时,剧中的角色也摆脱了传统演义中人物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如《军师联盟2》中诸葛亮的形象,让他走下神坛,反而使诸葛丞相更亲切感人。其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抱负的鲜活生命,与命运抗争,最终北伐不果而抱憾辞世。
从《易中天品三国》、电视剧《新三国》的播出和最近密集推出的三国剧,三国这段历史之所以这么有魅力,还是因为与普通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面对乱世,有坚持理想的,有善于变通的,有的人一心维护汉室,有的人志在遇到明主。三国时代位于秦汉和南北朝、隋唐之间,相比之下,是一个充满着诸多可能,充满着自由奔放气息的时代。平民和士人都相信个人可以改变历史,时代也允许他们尽情驰骋。这种糅合着热血与冷酷、道义与诡诈、命运与人力角逐的精神,也与现代人的生活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更易引发共鸣,促发观影热潮。
(来源于2018-04-02《工人日报》)
课件44张PPT。第1课 《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探究素养拓展提升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