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41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组( )
A.这厮又来作怪 男性仆人
B.暗地教人出来接纳 接待
C.走了一两日,绝不见些消耗 音信
D.小人只是这里剪径 拦路抢劫
答案 A
解析 厮:对人轻慢的称呼。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功而返 烦恼 草枯地阔 元宵
B.黄粱美梦 疮口 负荆请罪 惶恐
C.口是心非 筵宴 瓮中捉鳖 接纳
D.翻来复去 径奔 依草附木 垂涎
答案 D
解析 复—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人生如寄,来去匆匆。这世界上,有些书可以 ,一掠而过,有些书则需要,也值得投注生命、情感和智慧,浸淫涵泳,反复研读。毫无疑问,成书于公元五世纪的六朝志人小说名著《世说新语》,就应当属于后者。《世说新语》自其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它所传递的那种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有如 ,彪炳千古,令无数读书人心向神往,讽咏步武,历一千五百余年而未曾稍歇。
《世说新语》每则所记,一般有一个中心人物,( )。作者的企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中心为人物,相对独立的组成一条“故事链”。条目与条目之间, ,既留下了大量“空白”,又可独立欣赏,对此,有人 ,但后来的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布局结构,未尝没有受到《世说》的影响。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浅尝辄止 冰清玉洁 藕断丝连 不以为然
B.走马观花 光风霁月 藕断丝连 不以为意
C.浅尝辄止 冰清玉洁 拖泥带水 不以为意
D.走马观花 光风霁月 拖泥带水 不以为然
答案 B
解析 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不会看得很清楚;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根据后文的“一掠而过”可知,此处应选“走马观花”。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法上作宾语或定语。冰清玉洁:像冰一样清明,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语法上作谓语或状语。根据语境,此处应选“光风霁月”。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拖泥带水:形容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状貌;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语言不简明扼要。故此处应选“藕断丝连”。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结合语意,此处应选“不以为意”。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人属于主位,宾位其则处于他人物
B.主位属于此人,其他人物则处于宾位
C.此人处于主位,其他人物则处于宾位
D.主位处于此人,宾位其则处于他人物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中,由前一句“一般有一个中心人物”,后面补写句子应该用一个代词“此人”承接前面的宾语“一个中心人物”,且最好放于句首,以使句子衔接紧密,由此排除B、D。后面的一句应该和前面的一句句式一致,由此确定答案为C。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中心为人物,组成相对独立的一条“故事链”。
B.作者的企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相对独立的一条“故事链”。
C.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
D.作者的企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
答案 C
解析 企图,指图谋;打算(多含贬义)。意图,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结合语境,可知应是“作者的意图”,排除B、D两项。A项,“以中心为人物”不合逻辑,排除。由此确定答案为C项。另外“相对独立的一条”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该放在前面。
二、课外拓展(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8题。
杨志卖刀
施耐庵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
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丑。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地唤做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杨志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当三钱,一垛儿将来,放在州桥阑干上,叫杨志道:“汉子,你若剁得开时,我还你三千贯。”那时看的人虽然不敢近前,向远远地围住了望。杨志道:“这个直得甚么!”把衣袖卷起,拿刀在手,看的较胜,只一刀,把铜钱剁做两半。众人都喝采。牛二道:“喝甚么鸟采!你且说第二件是甚么?”杨志道:“吹毛过得。就把几根头发望刀口上只一吹,齐齐都断。”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你且吹我看。”杨志左手接过头发,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发都做两段,纷纷飘下地来。众人喝采,看的人越多了。牛二又问:“第三件是甚么?”杨志道:“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怎地杀人刀上没血?”杨志道:“把人一刀砍了,并无血痕,只是个快。”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来剁一个人我看。”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甚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不是你撩拨的。”牛二道:“你敢杀我?”杨志道:“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跤。牛二扒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牛二逼杨志两试宝刀后再逼杨志杀人试刀,并扬言要“打杀”杨志,对杨志步步紧逼。
B.杨志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以便博个封妻荫子,于是就想把祖传的宝刀卖掉筹钱送人情。
C.小说通过对身怀高强本领的杨志沦落到卖刀为生的地步的叙述,揭示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D.从众人对牛二的惧怕这一角度来说,杨志杀死牛二也算是为民除害了。
答案 B
解析 B项,“把宝刀卖掉筹钱送人情”不妥,应是筹盘缠。
7.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牛二是怎样步步紧逼,杨志又是怎样步步退让,到最后忍无可忍,把牛二杀死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杨志在牛二逼迫下两试宝刀后,欲杀狗试刀,牛二不肯,揪住杨志要抢宝刀,并与杨志动手厮打,杨志央请大家前来劝阻牛二,众人惧怕牛二,不敢相劝,牛二对杨志挥拳便打,杨志忍无可忍,杀死牛二。
解析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展现,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8.选文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请结合文本举例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黑凛凛一大汉”“形貌生得粗丑”。
②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个性,如“喝甚么鸟采”“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你好男子,剁我一刀”等语言活脱脱地表现出牛二的市井无赖的形象。“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街坊邻舍都是证见……”等语言表现出杨志落魄卖刀,一再退让的心态状况。
③动作描写渲染场面,如众人“躲”“乱撺”。
④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抢到杨志面前”“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可以根据提示点,结合文本当中的原句来解答。赏析要从手法和内容方面来进行。
三、语言运用(11分)
9.(2019·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 ① ,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 ② 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 ③ ,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处,根据“与……密切相关”这一句式,可知此处为总起句,下面两个“如果”是分述不同情况的,由其中的关键词“温度”可得知,植物的芽生长与“温度”有关,不同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不同,所以可以补写与“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意思相近的句子。③处,根据上文“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可推测如要先叶后花则应相反,据此,可以补写与“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意思相近的句子。
10.(2019·全国卷Ⅱ)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本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新闻共四句话,分为三层,第1、2句为第一层,第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从每层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按照“时间+事件”的模式组织答案。第一层的主体和事件是“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并加大了补水力度”。第二层的主体和事件是“河道上的发电站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第三层的主体和事件是“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加入时间,合并三层信息,再根据字数要求调整个别字词即可。
课件26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2课 《水浒传》——李逵负荆
作品导读 《水浒传》是一部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它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作者写农民起义,不满足于写农民起义的一两个片段、插曲,而是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从发生、发展到衰败、瓦解,全都收入笔底。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形象地表现历史上的这场农民起义从首至尾的全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让人们深入地思考。这支队伍的参加者,绝大多数曾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各样的迫害。他们被逼无奈,为了反抗压迫,走到了一起。他们开辟了根据地,建立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并且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他们的矛头所向是地主恶霸,是贪官污吏,是封建官府,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个人。
本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随行。宋江到京后想通过与皇帝素有联系的李师师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认为宋江贪恋女色,于是怒火中烧并在门外闹起来。宋江的计划泡了汤,慌忙带人马杀出京城。
宋江等杀出东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了大队人马回到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又搅生了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弩弓(nǔ) 蹊跷(qī_qiāo) 呼延灼(zhuó)
绾(wǎn) 撅(juē) 掳掠(lǔ)
发髻(jì) 哽咽(gěng) 蹙秋波(cù) 蟊贼(máo)
2.多音字
泊 咽
畜 蹊
与 朴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词语积累
1.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名本是好事,但接下来应接不暇的应酬,接踵而来的邀约让他头痛不已。而他在多种场合的口是心非的表达,导致社会评价褒贬不一。(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全部的历史告诉我们:有法有天时人民奉公守法,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使用正确。
(2)× 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它是一个动词性熟语,在句中应当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熟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3)× 口是心非:形容虚伪欺骗的言行。贬义词。感彩不当。此处应用“言不由衷”。
(4)× 语境不合适。替天行道: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2.近义词辨析
(1)荒僻·幽僻
辨析:两者都指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荒僻”侧重于“荒凉”,而“幽僻”侧重于“幽静”。
[选词] 不久前,一架从夏威夷前往关岛的美联航波音777客机9日因机械故障迫降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的荒僻小岛上。
(2)负荆·负疚
辨析:两词都有“做错事情、向他人认错道歉”的意思。“负荆”侧重指请求别人的责罚谅解,程度深。“负疚”侧重指对不起别人,只是感到不安,认错的态度没有前者强烈。
[选词] 小李说:“是我做得不对,我甘愿负荆请罪,请老师责罚。”
四、走近作者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的施耐庵
简介:施耐庵(1296~约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本名彦端,别号耐庵。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元延祐元年(1314)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他博古通今,才气横溢,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无不精通。
作品:所著《水浒传》成为描写我国古代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
五、背景解读
《水浒传》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就是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受,用奸臣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被逼上梁山的起义军聚在梁山泊,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许多好汉,甚至一些小官吏和商人
也加入了这个队伍。这些梁山好汉的事迹为世人津津乐道,并被编成了剧本,写成了故事。最后,由元末明初的一位作家施耐庵将它们整理,重新创作成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六、人物概述
1.黑旋风——李逵
沂水县百丈村人氏,小名叫铁牛,长得黝黑,杀人不留步,常常“照排砍去”,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在众好汉中,李逵一直反对招安。招安时,李逵不愿接受,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杏黄旗,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两人一块儿被毒死了。李逵具有农民的纯朴、粗豪的品质,反抗性很强,对正义事业和朋友很忠诚,但性情急躁,是刚直、勇猛而又鲁莽的人物典型。
李逵是个心直口快的粗人,但是李逵并不是一个咋咋呼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醉酒后他大闹东京,算是一次误事。但清醒时,应该说李逵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2.浪子——燕青
直隶大名府人氏,原是卢俊义的心腹亲随,会吹箫唱曲,又射得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杨之功,绰号“浪子”,排梁山第三十六位,是梁山步军第六位头领。卢俊义被骗到梁山,管家李固平时就与卢俊义妻子贾氏有勾搭,见此机会就与贾氏做了夫妻,霸占了卢俊义的家财,将燕青逐出家门。卢俊义回家后,李固向大名府告卢俊义私通梁山,卢俊义被发配沙门岛。李固买通董超、薛霸,要他们在路途中杀了卢俊义。薛霸、董超正要动手,被燕青两箭射死,救卢俊义上了梁山。任原自称擎天柱,在泰安州东岳庙摆擂台,两年未遇敌手,却被善于相扑的燕青打败。宋江东京暗通李师师,燕青因吹一口好箫,得李师师青眼看待,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皇帝,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受招安后,燕青预感到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 ①起因 ②大闹忠义堂
本文通过李逵误信人言、大闹忠义堂、刘家庄对质、负荆请罪、戴罪立功等一系列情节,生动地塑造了李逵正直、刚毅又带有鲁莽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纪律严明,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1.为什么“大闹忠义堂”一节,事情的来龙去脉由燕青道来?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事情的来龙去脉由燕青道来,原因有二:其一,燕青稳重细心,能将事情的原委娓娓道来,李逵冲动莽撞,不能将事情客观、冷静、有条理地说出来,若由他说出来,也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了。其二,由燕青说出来,既能彰显燕青的细心稳重,更能衬托出李逵的粗鲁急躁。
2.你怎样评价李逵这个人物形象?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①李逵是《水浒传》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农民英雄。②正直、豪爽、率真、质朴、无私是李逵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如选段中李逵听刘太公一说,便认定宋江“不是好人了也”,甚至对宋江直呼其名:“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这些语言描写便是李逵这种性格的很好体现。③李逵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思想狭隘等缺点,如李逵回到梁山,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一段文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逵简单、鲁莽的性格特点。④李逵身上的缺点也来自农民的认知,他对阶级命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觉上。纯朴包含着无知,坦率又近乎莽撞,这些缺点,固然反映了当时农民身上的落后性,但和他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次要的,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李逵的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①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颗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②李逵的形象反映出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蕴含的宝贵的反抗精神。
4.本文节选部分共穿插了五首诗文。试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文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使得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
例如:“李逵闹攘没干休,要砍梁山寨主头。欲辩是非分彼此,刘家庄上问来由。”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把上文中李逵回山后的砍旗、碎字、狂骂的种种闹剧都交代了,同时把要到刘家庄上对证,以分辨是非的下一步行动也交代出来,使文章前后衔接紧凑。
总的说来,诗文的穿插,增加了文章的意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多种手法表现人物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李逵的语言是极具特色的,它是李逵的形象标志,更在李逵性格的塑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借宿刘家庄遭拒绝,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从他这种不顾及礼节的求宿方式中,我们对他的粗鲁可见一斑;又如庭斥宋江,李逵道:“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他嫉恶如仇的一面。
(2)巧用衬托手法,显示人物性格
《水浒传》中这种手法运用广泛。如在东岳庙,当林冲之妻遭受高衙内的调戏时,林冲和鲁达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林冲是强忍耻辱,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而鲁达却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两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对比、衬托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再如李逵,作者总是把他安排在宋江身边,这就以鲜明的对比衬托,明显地刻画出两个人在思想、性格方面的差异。选文则将燕青安排在李逵身边,通过忠义堂陈述事情原委和古庙盘问剪径之人两个典型事件,用燕青的细稳衬托了李逵的粗急。
2.“误会法”“突转法”推动情节发展
(1)“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李逵负荆》就是很好地运用了误会法来制造波澜,以“误会法”构造整个故事情节的。在本文故事之前,李逵对宋江早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当生性率真、正直的李逵听到自己一向佩服的大哥竟然强抢刘太公的女儿时,便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误以为真是宋江抢走了刘太公的女儿。有了这样的误会,才有了李逵负荆这一场幽默风趣的故事。
(2)“突转法”能使情节峰回路转,波澜起伏。在李逵和燕青捉拿假宋江的过程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突转法”,李逵和燕青欲擒假宋江,到处寻找却不见踪影,正焦急时,二人无意中捉到一个强盗,情节突然出现转机,产生波澜。他们从强盗口中得知牛头山有两个强人专门打劫,而且到处只称是宋江,情节再次突转,掀起波澜,于是二人便让这个强盗带路,找到牛头山,这才捉了假宋江。
素养拓展提升
<写作素材>
(1)千秋峻笔著奇书——施耐庵
要说梁山好汉,谁论英雄,难以取舍。林冲、宋江、鲁智深……一百零八将,一百零八号,可谓人人皆英雄豪杰。满腔热血,个个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先生不愧圣贤志士,学富五车,人物描写如此生动具体,堪称经典,可见深厚之文学功底、艰辛之创作历程。
书写巨著,非一朝一夕可成,即使先生饱读圣贤书,满腹经纶,亦不例外,作文在后,细察在先,待有深厚积累,才能文思如泉,妙笔生花。那真是: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
[适用话题] 厚积薄发 业精于勤
(2)延安时期,毛泽东谈论《水浒传》的材料是不少的。他在讲话、报告和著作中,也经常引用《水浒传》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或者来印证阐发他的认识。例如,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中,曾以林冲打翻洪教头为例,来说明战略退却的必要性。他是这样写的: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适用话题]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 善读可以医愚 退与进
<时评赏读>
毛泽东点评梁山好汉“不当李逵式官长”
《水浒传》中,那些生龙活虎的英雄人物,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毛泽东在历经几十年的阅读过程中,也曾对梁山众好汉作出一些独特的评价。
有武松打虎的精神
在《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最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毛泽东也十分佩服《水浒传》中的打虎英雄武松,赞赏武松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举。但他却更深入地思考这个故事,把武松打虎看作一种英雄气概,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他经常用这个故事启发干部。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应该有一种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夸奖战将许世友“不愧是名副其实的打虎英雄”,敢打“国民党这只虎”!他经常称赞英勇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武松那样的打虎英雄。
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对武松打的“虎”进行分析。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把反动派比作吃人的野兽。他告诫人们,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他用《水浒传》中武松与虎的关系,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人民和敌人,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要消灭你。革命者要放弃幻想,不与反动派妥协。
学石秀的拼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毛泽东特别赞赏这句话,他多次讲过,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的。1957年3月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他号召全党同志要有一种拼命精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说:“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
不当李逵式的官长
《水浒传》中的李逵疾恶如仇,但性情过于鲁莽,杀人过多。李逵勇猛无敌,孝顺母亲,对宋江赤胆忠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非常惹人喜爱的。但是鲁迅与一般读者不同,他超越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对李逵的滥杀无辜十分不满,他曾写道“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毛泽东是赞同鲁迅的看法的。毛泽东对于李逵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人,是持批评态度的。
毛泽东早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就发现,红军游击队里有些干部往往离开实际情况去估量政治形势、指导工作,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则一律狠整,因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错误。毛泽东批评这种人,称他们是“李逵式的官长”,他认为,离开实际调查就会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毛泽东在这里讲述了这样的道理:共产党人,对于形势要冷静分析,要有头脑,不能乱闯乱撞。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办事、指导工作。对于犯错误的同志,也要调查研究,分清情况,区别处理,不能见自己的同志犯了错误,就乱打一气。那样做,只能伤害同志,抛弃政策,放弃原则,对革命是不利的。
毛泽东将红军中“懵懵懂懂”处事的干部比作“李逵式的官长”,是批评他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同时用李逵这样一个中国人喜爱的人物作比喻,也肯定了这些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
(来源于共产党员网,有删改)
课件42张PPT。第2课 《水浒传》
——李逵负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探究素养拓展提升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