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38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① 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 ② 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 ③ 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 ④ 。
A., , 《》 。 B.。 ; “” 。
C., ; 《》 ? D.。 , “” ?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逗号与句号、逗号与分号、引号与书名号的区别及问号的应用。①处加逗号还是句号,一时不好把握,似乎各有道理,可暂且放下,选择另一个突破口。文段中间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对联的内涵,②处用分号明显错误,可排除B、C两项;③处是一篇名,应选书名号,进而排除D项;另外,④处明显不表疑问,进一步证明A项正确。从整个文段看,①处加逗号,跟后面的解释句衔接更紧密,共同构成一个起始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蒲松龄 三百六十五年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来怀念这位优秀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
②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大代表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商 。
③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 而繁多,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A.诞生 国是 普遍 B.诞辰 国事 普遍
C.诞辰 国是 广泛 D.诞生 国事 广泛
答案 C
解析 ①“诞生”意为出生,是动词。它也是个中性词,对任何人都可使用。而“诞辰”意为生日,是名词。它也是褒义词,多用于值得尊敬的人,除诞辰外,还有华诞、寿诞,都用于值得尊敬的人。此处应为“生日”。所以这里应用“诞辰”。②“国事”专指“国家大事”,是比较具体的指称;而“国是”仅做书面用语,意为“国家大计”,是比较宽泛、广义的指称。因此“共商国是”一词中的“是”是不能用“事”来代替的。“国是”比“国事”郑重。③“广泛”指地域范围。“普遍”指大多数。根据句意这里应用“广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文人来说,兴之所至,在驿站的墙上涂抹几句诗,是很平常的事,( )。当文士在粉墙上 时,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围观的人群中则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文士酣畅淋漓地 ,然后飘然远去,他自己并不怎么把这放在心上。那“发表”在墙壁上的诗,自有过往的文人墨客去 。他们背着手吟读一回,觉得不怎么样,又背着手踱去,在转身之间,已就淡忘得差不多了。偶尔见到几句精彩的,便要伫立许久,品味再三, 般怡然陶醉,日后又少不得在文友中传扬开去。
过了些日子,那字迹经过风吹雨打,剥落得不成样子了,店主便用泥灰粉刷一遍,清清白白的,好让后来的人再用诗句涂抹。主人照例给他在一旁捧着砚池,很赞赏的样子。有多少诗到底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恐怕没有统计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围观者不会大惊小怪,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更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
B.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C.写诗的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驿站的主人也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D.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围观者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写诗的人也更不会大惊小怪
答案 B
解析 文人在驿站写诗,根据后面的“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最先反应的应该是驿站的主人,然后是文人自己,最后是围观者。另外,每种人的反应也应该对应好,“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的应该是“驿站的主人”,“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的应该是“写诗的人”,“不会大惊小怪”的应该是“围观者”。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蚓秋蛇 一蹴而就 评头论足 醍醐灌顶
B.春蚓秋蛇 一挥而就 指手画脚 振聋发聩
C.笔走龙蛇 一挥而就 评头论足 醍醐灌顶
D.笔走龙蛇 一蹴而就 指手画脚 振聋发聩
答案 C
解析 ①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像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结合语境,这里宜用“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②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结合语境,这里宜用“一挥而就”。③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今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指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作贬义词;也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作中性词。结合语境,这里宜用“评头论足”。④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在使用场合上,醍醐灌顶针对那些对深奥道理不明白的人,振聋发聩针对那些容易做糊涂事的人。结合语境,这里宜用“醍醐灌顶”。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多少诗就这样到底“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B.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C.就这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没有恐怕统计过。
D.有多少诗到底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没有恐怕统计过。
答案 B
解析 原句一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到底”是修饰“有”的,不是修饰“发表”的,应该放在“有”前;第二处,“谁也恐怕没有”应该改为“恐怕谁也没有”。
二、课外拓展(1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慑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渐近,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聊斋志异·促织》有删改)
6.从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观点,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
B.“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讽谏。
C.“天将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
D.“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愤懑和讥讽。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错,这正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7.本文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你谈谈这样安排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波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在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得到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它的跌宕起伏,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实际,增强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解析 紧扣“促织”这条明线和内在感情这条暗线(由悲而喜,由喜而悲,悲极复喜),看成名做了哪些事,成名家发生了什么事,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然后梳理情节即可。情节设置的好处要从与主题的关系和产生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
8.小说如果先交代那只勇猛善斗的小促织是成名的儿子所化,在阅读效果上与现在这种布局会有什么不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子复苏之后再交代“自言身化促织”,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这样前文设置的悬念就在此得到了合理诠释。这样构思,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之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其所受迫害之深,更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如果先交代这一点,就不会有如此效果。
参考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时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便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了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发现孩子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它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他高兴地收养了它。他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得胜的……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
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因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敏捷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三、语言运用(10分)
9.(2019·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 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①处,联系上文可知,人们压力增大时,脂肪细胞会增加,会导致肥胖。由“所以”一词可知,这里应填入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根据下文“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可知,这里应填“压力”与“肥胖”相关的内容,此处应该补出的是“压力与肥胖有联系”。②处,联系上文“如果打破节律”以及下文“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的语境可知,此处应填与“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相对的句子,所以可以补出表达“本来应该是低谷时”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下文“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这里应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10.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4分)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怨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解析 概括信息要紧扣重要词句。从“魏晋风流”的多次出现便可看出,整个语段在阐述蒲松龄与魏晋风流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在讲蒲松龄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
课件36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4课 《聊斋志异》——香玉 王六郎
作品导读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的女性,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香玉》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则是个善良、重情义、守信用的男子。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相狎(xiá) 萎悴(cuì) 连袂(mèi)
愀然(qiǎo) 悒悒不乐(yì) 祗候(zhī)
遽出(jù) 遁去(dùn) 谶语(chèn)
创痏(wěi) 朝暾(tūn) 汍澜(wán)
唼呷(shà_xiā) 酹地(lèi) 綦贫(qí)
曩约(nǎng) 抱襆(fú) 致赆(jìn)
盈橐(tuó) 梦寐(mèi) 唐棣(dì)
寤寐(wù)
2.多音字
落 遗
叨 冠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词语积累
1.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边城》描写了湘西秀外慧中的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真诚善良的民众。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从匪酋被捕后,助纣为虐的党羽也陆续落网,真是大快人心。(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昨日,火箭队在主场击败国王队,终于报了前几天输球的一箭之仇。赛后阿帅盛赞队员的整体努力,并称是得陇望蜀的雄心使全队最后取得胜利。(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秀外慧中:外表秀丽,内心聪慧(多指女子)。“慧”也作“惠”。不合语境。应用“秀色可餐”。
(2)√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使用正确。
(3)× 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属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2.近义词辨析
(1)徘徊·彷徨
辨析:两者都有“来回走动”的意思。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彷徨”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兼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选词] 某公司发布了其初级抵押贷款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固定抵押贷款平均利率相比前一周变化不大,三十年期抵押贷款利率仍徘徊在4%左右。
(2)璀璨·灿烂
辨析:“璀璨”和“灿烂”都有光明鲜亮的意思。“璀璨”一般用来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灿烂”形容光彩鲜明耀眼,也可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明亮快乐。
[选词] 在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们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而欢呼,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3)不刊之论·不易之论
辨析:二者都有“不可改变”之意。但前者指文章或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强调“不可磨灭”;后者强调“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不可改变”。
[选词] ①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确是不易之论。
四、走近作者
聊斋先生——蒲松龄
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援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作品: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的通俗读物多种。
五、背景解读
清代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连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要杀头,在文字狱威慑下,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在这样的情况下,蒲松龄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
制度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六、人物概述
1.热情开朗俏香玉
劳山下清宫中一株白牡丹化为女子,名香玉,热情直率、爽朗执着。与黄生两情相悦,后被蓝氏移掘而死。黄生苦恋至情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初为花鬼,后经精心养护又为花仙,与黄生情如从前。然而好景不长,黄生死后化身牡丹花下赤芽,被斫而死,白牡丹“亦憔悴死”。
2.至情至性黄书生
多情执着、颇具才华。胶州黄生就读于劳山下清宫,偶遇花仙香玉,两情相悦,形同夫妻。香玉被移掘而死后,沉痛苦绝,感动绛雪。绛雪有难,黄生相助。花神因其对香玉情深意切而使香玉复生,后黄生委托道士精心养护香玉而使两人重为伉俪。黄生寿终,死后成为牡丹花下赤芽,后被道士的徒弟砍斫而死。
3.重情重义王六郎
王六郎善良仁义、舍己助人。他本是河中溺鬼,因常接受许姓渔夫施与的酒而帮助渔夫捕鱼,两人结为知己。本有机会转世投胎,因不愿累及无辜而错过时机。后感动天帝,他成为邬镇土地。许姓渔夫前去探友,王六郎让当地人提供资助,并刮起羊角风来送行。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 ①结为连理 ②三人同逝 ③帮助渔夫
小说《香玉》以劳山下清宫为背景,叙写了黄生与宫中白牡丹花仙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人世间最纯洁的爱情。
在小说《王六郎》中,作者通过对许姓渔夫与王六郎相识、相交,王六郎舍己救两条命,以及王六郎为神后与许姓渔夫交往的描写,表达了人世间真情的珍贵,对富贵不忘贫贱之交的赞美,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漠、人不如鬼的社会现实。
香玉
1.结合选文分析香玉和绛雪这两个人物形象。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香玉热情开朗,见到黄生的题诗后,主动前往相见,笑曰:“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真是快人快语,爽直率真。而“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更见其炽烈多情之性格。(2)绛雪含蓄内敛。她对黄生说:“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然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若昼夜狎昵,则妾所不能矣。”绛雪对黄生之情温而不热,张弛有度,体现了她矜持庄重的个性。同时,绛雪善解人意,忠于爱情与友情。她说“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体现了她对友情的忠贞,但心中依然保持这份爱情,至死与黄生、香玉共守一生,同生同死。她的性情更多地体现了“冷美人”的特点。
2.结合选文分析黄生这一形象。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黄生是“至情人”和“骚雅士”的形象。“至情人”和“骚雅士”是黄生获得香玉和绛雪爱情的两大法宝。蒲松龄对书中主人翁的爱情的描绘投入了浓重的笔墨。而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是以“才情”和“至情”为前提的,篇中反复强调的是“才”与“情”。黄生如果不是对香玉、绛雪“爱慕弥切”,也不会“女郎忽入”。但是,只是一往情深,唯愿白头到老,而胸无半点文墨,愚钝不文,没有善于表达“无限相思苦”的文才,那也无济于事。不仅如此,蒲松龄在作品中更是强调了“才气”和“至情”还是心灵和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尤其是“至情”,黄生原不知香玉和绛雪是花妖,是得知蓝氏掘走了“白牡丹”后,才知道香玉乃是花妖。但他并不以异类而震惊、厌恶,而是“怅惋不已”,“怅惋”的是恨不早知,未能及早保护,这是真正的爱情。又听说牡丹到蓝家后,“日就萎悴”,以至凋谢,他于是“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这种生死不渝的深情,才改变了绛雪的“年少书生,什九薄幸”的看法,净化了绛雪的心灵。
有意味的是“至情”不仅使绛雪自省,也净化了黄生的心灵。黄生一开始还是有庸俗气的,还是有点轻薄,他一看到美丽的女子就偷看,就“暴起”“追过短墙”。和香玉结成连理后,又“每使邀绛雪来,辄不至,生以为恨。”“得陇望蜀”,好像对香玉的爱情并不专一。后来,香玉死了,绛雪来吊,他对绛雪讲“无福可消双美”,可见他还是想消受“双美”的,一种占有欲跃然纸上。可是,当他听了绛雪的正言相告:“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相见之欢,何必在此”。绛雪这种深沉的感情感化了黄生,使他化庸俗为高尚,化鄙亵为纯洁,使黄生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
3.《香玉》中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至深的爱情”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通过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表现主人公的忠贞不渝。①黄生邂逅香玉,“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②香玉被人掘走枯死,黄生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③一年之后,香玉复生,“款洽一如从前”。
(2)通过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衬托主人公的无限情深。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象,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明伦对此评价:“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3)通过想象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表现愿为情死生的深情。(黄生说:“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黄生离世前说:“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这段神奇的描写,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王六郎
1.结合课文分析王六郎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因为渔夫经常“饮则酹地”,王六郎就报答渔夫,使得“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的性格。在与渔夫相识之后,能够真诚地告诉渔夫自己在多年前因为喝酒而溺死,而今是“水鬼”,可见他待人的真诚。在去上任之后,为了报答渔夫,他让当地百姓资助渔夫“资斧”,这种虽然有些不恰当,但毕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帮助朋友,可见他有情有义。在送别渔夫时,刮起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这“羊角风”分明寄托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集中体现在王六郎放弃投胎复生这一部分。“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一个溺死鬼,为了他人而放弃自己投胎复生,重新做人的机会,王六郎的品德之高尚可见一斑。
2.《王六郎》中许姓渔夫这个人物出场很多,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许姓渔夫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在得知王六郎为鬼后,并没有与王六郎绝交,仍一如既往,把六郎当作好朋友。不顾人鬼之隔,不计地位高低贫穷富贵,对六郎的友谊非常真挚。作者笔下的许姓渔夫同王六郎都是仁厚之“人”,许姓渔夫得到王六郎的报答,表现了作者“好人得好报”的思想。许姓渔夫是对王六郎形象的有力补充。
3.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观点一:赞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正是“人之常情”。
观点二:批判。我们应该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王六郎作为一个溺死鬼,当有人做替身时,自己本可以投胎复生,重新做人,然而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他却甘愿放弃这个机会,而是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婴儿的妇女。而渔夫却眼睁睁看着“陌生女子”“沉浮”“止而不救”。与王六郎的选择相对比,渔夫显然缺少同情心。
1.准确到位的动作描写
《聊斋志异》刻画人物,其动作行为把握极为准确到位,不同身份、不同性情的人物行事各异。如《香玉》中,耐冬花精绛雪心思敏捷细腻,一旦觉察周围有异样,立刻“却退”,当看到有陌生人时,遂“惊奔,袖裙飘拂,香风洋溢”。而《王六郎》中,溺水鬼王六郎为人慷慨仗义,知恩必报,当他欲识许渔人,又担心许渔人受到惊吓,“徘徊其侧”,又为之驱鱼。因是“水鬼”,行为不同常人,因用“遂飘然去”,“飘然”显示身形之轻,有如鬼魅。最令人叫绝的是描写落水妇人的孩子单独在岸上时“扬手掷足而啼”,短短六个字,把婴儿啼哭时小手在空中乱舞、乱抓,小脚在地上踢蹬扑踏的样子活画出来,极为传神。这些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都使小说增色不少。
2.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香玉见到黄生题诗后,主动前往相见黄生,笑曰:“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表现了香玉热情开朗、爽直率真的性格。
绛雪对黄生说:“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然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若昼夜狎昵,则妾所不能矣。”表现了绛雪含蓄内敛、矜持庄重、贞静清雅的性格。
3.奇诡莫测的幻化美
本文写的是妖狐鬼怪,作者赋予他们以浓厚的人情味,使人觉得可亲,且形象很美,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多具人情,和易可亲”。这种具有人情美的形象是作者以奇诡莫测的故事形式展示出来的,想象丰富奇特,境界神异迷人。
素养拓展提升
<写作素材>
(1)君子之交。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许姓渔夫对此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祇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
[适用话题] 友情 舍得
(2)①一旦朋友有难,或者事关道义,他显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总是挺身而出,排除万难。——马克·吐温
②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③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你有伤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着,他也难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难,他都心甘情愿和你分担。——莎士比亚
[适用话题] 患难见真情 朋友
<时评赏读>
有“封神”,有“聊斋”我们为啥拍不好东方魔幻片
文/倪自放
投资7.5亿,上映三天票房不足5000万,东方魔幻大片《阿修罗》近期惨淡撤档,引发业界对东方魔幻题材电影的热议,中国文化中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这样的纯东方魔幻文本,为什么华语魔幻题材电影却毁誉参半?《阿修罗》不是第一部票房惨败、引发争议的东方魔幻题材片。最近几年,魔幻题材电影在华语大片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失败的例子也非常多,除了投资7.5亿的《阿修罗》,还有投资1.5亿美元票房不到10亿的《长城》,口碑争议多的《爵迹》,明星阵容强但未实现盈利的《钟馗伏魔》《鲛珠传》《降魔传》和《悟空传》,投资巨大被称烂片的《封神传奇》,以及口碑崩塌的《捉妖记2》和《西游记之女儿国》。
梳理近年的魔幻大片,可以发现上述大部分失败者的魔幻故事大多是架空创作的,比如《悟空传》虽然讲述的是“悟空”的故事,但素材并不来自于《西游记》。电影学者李超介绍,虽然我们不缺东方神话资源和东方灵仙鬼怪资源,但今天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熟悉,尤其是年轻人几乎完全隔膜,“我们经过一个文化断层期,之后的文化人几乎丧失了这个文化记忆。最终反馈到普通观众层面是对大部分东方神话仙怪灵鬼记忆的断层。与此同时,西方魔幻故事却在近几十年乘虚而入,填补了对未知世界想象的匮乏。”李超说,我们只对少数东方魔幻比如“西游”真正熟悉,不仅造成了观众对真正的东方魔幻比较陌生,具有真正东方魔幻文化基础的创作者也稀缺,“在这种情况下,不中不西四不像的架空东方魔幻才多起来,观众不买账。”
华语魔幻题材电影当然有成功者,诸如《画皮》系列以及《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捉妖记》等,这些影片大多票房过10亿,部分影片还创造了当年的高票房纪录。仅从题材上说,从耳熟能详的IP中脱胎而来的魔幻题材更能成功,比如脱胎于《聊斋志异》的《画皮》系列,脱胎于经典小说《西游记》的多部西游题材电影。
记者梳理发现,少数成功的魔幻题材电影,其实只是打着魔幻的旗号,比如《捉妖记》,其实是一部儿童都可以看的合家欢电影。李超介绍,除了《捉妖记》,其他以东方魔幻题材为名的电影之所以成功,竟是“因为爱情”,“比如《画皮》系列,影片最为核心的元素并不是魔幻,而是爱情,这是成功的爱情片,而不是魔幻片。”“因为爱情”而成功的所谓东方魔幻题材电影,有多部是基于“聊斋”故事的港片,比如《倩女幽魂》系列,影片核心的元素里爱情是胜过魔幻的。比如基于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徐克的电影《青蛇》,影片与传统讲述方式不同,是从青蛇的角度探讨青蛇、白蛇、许仙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对人间是否有情及情为何物提出质疑,本质上是一部爱情片。
徐克执导的狄仁杰系列电影,被认为是近几年华语魔幻题材电影里的另类和成功者,该系列已经上映了两部,票房和口碑都不错,第三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将于本周上映,有人评价该片是“一部可以走向世界的大片”。网传这个系列要拍23部,按照徐克的说法是要打造“狄仁杰电影宇宙”。李超表示,“狄仁杰系列”有东方魔幻的元素,但具有世界性,“这个系列的原著是高罗佩的小说《狄仁杰:大唐狄公案》。高罗佩这个人很有意思,是个出生于1910年的荷兰外交官,还是一个汉学家和小说家,他用西方人的逻辑,重新梳理了狄公的世界。”李超认为,“狄仁杰系列”能够持续成功拍下去的基础,在于他与其他东方魔幻题材主人公有一个不同之处,即狄仁杰是相信科学的,“狄仁杰相信科学这一基础,与东方魔幻故事相结合,使东方魔幻与科学世界观实现了对接,这让现代人更易接受,也让东方魔幻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李超说,“狄仁杰系列”的成功对东方魔幻题材是有启示的,“比如《封神榜》,要以魔幻题材的形式为现代观众认可,其世界观就需要更新,作品中强调的‘因果律’,需要与现代科学实现嫁接,这或许是东方魔幻的出路之一。”
(来源于2018-07-25《齐鲁晚报》,有删改)
课件47张PPT。第4课《聊斋志异》
——香玉 王六郎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探究素养拓展提升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