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5课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5课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1 12:22:28

文档简介

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41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咳嗽(sòu) 省亲(xǐnɡ)
将养(jiānɡ) 强词夺理(qiánɡ)
B.铫子(diào) 分内工作(fèn)
病症(zhènɡ) 眼睑(jiǎn)
C.瘦削(xiāo) 煞尾(shà)
相形见绌(chù) 浑身解数(xiè)
D.豁达(huò) 如火如荼(tú)
悄声细语(qiāo) 叨教(tāo)
答案 B
解析 A项,“强”应读qiǎnɡ,“嗽”应读sou;C项,“削”应读xuē,“煞”应读shā;D项,“悄”应读q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厌烦  素日  虎视眈眈  吃穿用度
B.坦诚  娇弱  天翻地复  滋阴补气
C.猜嫌  体谅  平肝健胃  同病相连
D.熬粥  委屈  惊师动众  一幅嫁妆
答案 A
解析 B项,“复”应写为“覆”;C项,“连”应写为“怜”;D项,“幅”应写为“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    ,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鸿篇巨制 苦心孤诣
B.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长篇累牍 筚路蓝缕
C.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鸿篇巨制 筚路蓝缕
D.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长篇累牍 苦心孤诣
答案 A
解析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文中强调顺利,无阻碍,故选“一帆风顺”。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呕心沥血:费劲心血;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呕心沥血”明显更符合语境。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长篇累牍: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含有贬义,显然不可用于形容《红楼梦》。故选“鸿篇巨制”。苦心孤诣: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筚路蓝缕”明显不合适,应填写“苦心孤诣”。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答案 A
解析 B项,不合逻辑,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位置颠倒;C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项,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答案 C
解析 根据括号前面的陈述句式结构,应选“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二、课外拓展(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思。”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子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喝一钟。”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得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里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钟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我这话算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6.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觉得是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林黛玉见宝玉和宝钗一起玩乐,怀疑二人过于亲密,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解析 可以从题目中“半含酸”的字眼出发,联系小说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之间的关系和选文中提供的情景——宝玉和宝钗正在一起玩乐,进行简要分析。
7.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她们的动机各是什么呢?(6分)
(1)薛姨妈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宝钗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嬷嬷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薛姨妈的理由:“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动机: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2)薛宝钗的理由:“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
动机:是细腻的体贴关心。
(3)李嬷嬷的理由:“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得我挨了两日骂……”
动机:是担心受到责罚。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第一问要求用原文回答。第二问可从她们各自说的话和与宝玉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
8.体会最后一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述这一变化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
解析 注意题干中提示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一段,然后筛选描写宝玉心理的词句,加以概括。
9.在宝玉喝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体现出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者表现出林黛玉深感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所以不能像众人一样表现自己的心态。后者表现出了林黛玉的反抗、叛逆精神——对封建专制的反抗。
解析 联系黛玉的身世、为人处事的特点及选文的语境回答。
三、语言运用(8分)
10.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3分)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同的感受:很面熟。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
11.(2019·全国卷Ⅲ)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语段压缩的答题思路为:(时间、地点)+主体+事件。新闻共4句话,第1句点明时间、主要事件,第2、3句具体说明中国队的获奖情况,第4句重点介绍马龙的比赛、获奖情况。可据此提取关键信息,根据字数要求组织语言作答。
课件29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第5课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
作品导读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嗽疾(sòu) 多嫌(xián)
咒(zhòu) 宝钗(chāi)
黛玉(dài) 姊妹(zǐ)
苛责(kē) 虎视眈眈(dān)
2.多音字
将 强
参 症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词语积累
1.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一道道利刃般的巨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天翻地覆的吼声,铿铿锵锵,画面充满韵律感。(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防战士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哨岗。(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场上出现了温馨的一幕:看到受伤的卡瓦尼,罗纳尔多缓慢地将其扶出场外,场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两大神锋之间的同病相怜,也是因为卡瓦尼在比赛中的惊艳表演。(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些年,每逢春节期间,乡村话题时常“发烧”,“返乡笔记”多有“热文”,其中有点赞乡村剧变的,有愁肠百结哀叹的,看好的,看衰的,冷嘲热讽的,不一而足。(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对象误用,“天翻地覆”作定语修饰名词时,其对象一般指变化,句子强调的是“吼声”,用“天翻地覆”不合适。对象误用。可改为“震耳欲聋”。
(2)× 虎视眈眈: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虎视眈眈”贬义词,不合语境。
(3)× 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对象误用,“同病相怜”的对象是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句中对象却是“两大神锋”。可改为“惺惺相惜”。
(4)√ 冷嘲热讽: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使用正确。
2.近义词辨析
(1)介意·在意
辨析:两者都有“放在心上”的意思。
“介意”是指把令人不高兴的事存留于心中。而“在意”所指的事物范围广,另外还有留心、注意的意思。
[选词] 34岁的许女士小时候玩闹磕破了脸,当时没在意,后来脸上竟落下了疤。
(2)做客·作客
辨析:二者都有“当客人”的意思。“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作客”,指寄居在异地。
[选词] 作客他乡时,想起到姨妈家做客时的情景,倍感温馨。
四、走近作者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父早亡,叔父曹掌家。雍正初,家产抄没,曹下狱治罪,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困,“举家食粥酒常赊”。此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他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作品:长篇小说《红楼梦》、工艺技术类杂著《废艺斋集稿》。
五、背景解读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经济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六、人物概述
1.离经叛道的多情公子——贾宝玉
他出身于仕宦世家,作为荣府贾政的次子,自幼深得祖母宠爱,是贾氏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
他叛逆而多情。厌恶“仕途经济”,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希望大家能平等待人。
贾府家富人宁,宝玉乐享荣华,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及侍儿如袭人、晴雯之间,昵而敬之。曾被贾环烫伤、被贾政责打,他与黛玉相爱,黛玉的病令他忧心。后来,抄检大观园、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悲剧、贾府获罪抄家悲剧连番上演。宝玉经受不住这些打击,自丢玉后就神志不清,虽与宝钗成婚冲喜,终究是疯疯傻傻,后和尚送玉,宝玉重入太虚幻境,领悟三世情缘,先中举,后出家。
2.兰心蕙质的“神仙”妹妹——林黛玉
她是金陵十二钗之首,贾宝玉的姑表妹,姑苏盐政林如海之女。
她自尊、敏感聪慧、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
自幼丧母,寄养在贾府。和贾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相知相爱。曾与宝玉共读《西厢》,春日葬花,诗社咏菊花夺魁,教香菱学诗,与湘云联诗,最后爱情幻灭,泪尽而逝。
3.雍容华贵的“冷美人”——薛宝钗
她,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宝玉的姨表姐,出身于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
她外圆内方,淡泊宁静,恪守封建妇德,举止娴雅,稳重世故。
父早亡,有兄薛蟠。进京主要是为备选“才人、赞善”之职。进京后与母、兄寄住于贾府。后与贾宝玉成亲,但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回到青埂峰,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生。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 ①诉说“烦难” ②同情怜惜
《红楼梦》在对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矛盾重重的家庭关系作了深刻揭露批判的同时,也有突现人与人之间关怀与友谊的内容。节选部分通过写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与薛宝钗真诚的谈话中,感受到了宝钗的体贴与关怀而猜嫌尽释,赞颂了人世间友情的真诚与崇高。
1.标题中的“猜嫌”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贾府上下的人普遍赞许薛宝钗的为人,而黛玉却因自己的小性儿使得贾府上下的人对其颇有微词。再加上宝钗身上有一个金锁,这正与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相配,构成“金玉良缘”。这些让深爱宝玉的黛玉不由生出猜疑。
2.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①黛玉自责并表扬宝钗。“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②宝钗开玩笑。“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的反映。③黛玉的情态变化:叹——笑——忙笑。④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变化:感激——道歉——倾诉——高兴。
3.文中的林黛玉是怎样一个人?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形象
分析
率直天真
黛玉对宝钗的关心体贴深为感动,竟至向她忏悔,说“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并诉说自己孤苦无依之状,又提及宝钗前日对她的“教导”,从内心深处表示感谢。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真”。
敏感谨慎
她谈及家世的衰微,自身的孤苦,不是“正经主子”的感觉和谨慎心态,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情,宽谅她素日的“禁不得一些委屈”。这是对事极为敏感的最大原因。
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向是以孤高傲世、盛气凌人的面貌出现的,而文中却向别人诉说肺腑,实在难能可贵。总之,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4.为什么黛玉平时是展示给别人“孤高傲世”“尖刻小气”的一面呢?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因为她有着寄人篱下的心酸,孤苦伶仃的凄凉,一无所有的难堪,她不愿意把自己的脆弱、孤独与无助展示给别人看,她用“孤高傲世”“尖刻小气”来掩饰内心的孤独,她的高傲是因为骨子里深深的自卑和孤独,“孤傲”“尖刻”实际上都是这个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女孩子对自己的保护。
5.薛宝钗被喻为“群芳之冠”的牡丹花,“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贾府上下一致称赞。试结合本文分析她灵巧的处世艺术。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①做人低调。在对话中,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低调地说她也是和黛玉一样的,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强些”。这样,就拉近了同黛玉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融洽气氛。尽管这种“同病相怜”显得生硬牵强,却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心。②体贴宽容。她在最后说:“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照应前文“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既表现出宝钗深谙黛玉的性格,又体现出她对人的体贴入微与宽容大度。③真心实意。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只是说好听的话语。她认为药疗不如食补,就劝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承诺给她送燕窝来。通过行动关怀,给黛玉莫大的安慰。
6.林黛玉、薛宝钗,谁优?谁劣?从《红楼梦》诞生,这就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论诗学,一个是家学深厚,一个是见识广博;论个性,一个是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论相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真是难分高下。请问,你更喜欢哪一个?你是哪一个的粉丝?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观点一:更喜欢林黛玉。
首先,喜欢她的美。黛玉的美可以算得上是众家皆赞。书中凡是描写黛玉之处,笔墨最是空灵。其次,喜欢她的才。黛玉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且不说大家所熟知的《葬花吟》,那首《咏白海棠》也令人拍案。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全诗清雅脱俗,一如黛玉的气质。再次,喜欢她的真。黛玉特纯特真,想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表里不一。即使她有的时候说话有些刺耳,但这也正表明了她没有心机,有看不惯的就要说出来。黛玉不像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那样八面玲珑,善于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待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观点二:更喜欢薛宝钗。
人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
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一个稳定的因素,她保持了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是林黛玉式的性格,那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你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1.平凡的语言,以小见大的手法
林黛玉和薛宝钗可谓“情敌”,如何展现“情敌”之间真挚的友谊呢?作者通过二人对话,以“燕窝粥”为升华点,让两位女主人公第一次敞开心扉,说起了悄悄话,并且,心心相印,情同姐妹。平凡的语言,以小见大,展示了两人美好的品质、纯真的友谊。
2.雅俗共赏的语言
(1)作为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典雅含蓄的一面,如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非文化人不能解。一句调笑黛玉的话——“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则戏谑得雅致有趣。
(2)作为白话小说,《红楼梦》的语言又有生动活泼、口语化的一面。如宝钗说“成什么?不是个常法”,如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这些都浅近自然,生动活泼。
课件35张PPT。第5课 《红楼梦》
——情真意切释猜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探究课后课时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