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41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后(行进中落在别人后面) 县尊(县官)
B.隐占身体(作潜伏的意思) 诰命(封建时代受过封号的妇女)
C.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 补了廪(取得廪生的名义,成为资深的生员)
D.掼(扔) 藩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的官)
答案 A
解析 落后:后来;县尊:对知县的尊称。
2.下面根据情节概括的人物性格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赴京巴结李给谏,考取教习——热衷功名
B.惊闻潘三被抓,怕牵连,拒相见——人情冷暖
C.攀高结贵,匡超人停妻再娶——爱慕虚荣,薄情寡义
D.长安路上遇牛布衣,吹自己贬马纯上——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答案 D
解析 应为“恬不知耻,忘恩负义”。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下文“也造就了……”,可知前后主语是一致的,应是“这其中尺度的把握”,可排除C、D两项。A项与下文“也造就了……”语意不连贯,排除A项。故选B项。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引号的作用。引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④表示讽刺和否定(反语讽刺);⑤表示突出强调。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长跪不起”不是指画家的动作,而是指画家被之前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束缚。B项,“厚壁障”也不是指真的有一道壁障,而是指父子之间有很深的隔膜,这处引号也表示特殊含义,与“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A项,表示突出强调,突出无数火把排列的形状。C项,表示直接引用,引用评论家的话。D项,反语,表示讽刺和否定。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①两面对一面,“能否”与“是……艺术准则”前后不对应;②用词不当,“并行不悖”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子中,而“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故选A项。
二、课外拓展(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周司业正在沉吟,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着“范进”,周司业知道是广东拔取的,如今中了,来京会试,更叫快请进来。范进进来,口称恩师,叩谢不已。
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叩见周司业。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到任。
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临兖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这件事忘怀了。直到第二日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说道:“你看我办的是甚么事!老师托我汶上县荀玫,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慌忙先在生员等第卷子内一查,全然没有。随即在各幕客房里把童生落卷取来,对着名字、坐号,一个一个的细查,查遍了六百多卷子,并不见有个荀玫的卷子。学道心里烦闷道:“难道他不曾考?”又虑着:“若是有在里面,我查不到,将来怎样见老师?还要细查,就是明日不出案也罢。”一会儿同幕客们吃酒,心里只将这件事委决不下。众幕宾也替他疑猜不定。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次早发出案来,传齐生童发落。先是生员。一等、二等、三等都发落过了;传进四等来,汶上县学四等第一名上来是梅玖,跪着阅过卷,学道作色道:“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饬来,照例责罚!”梅玖告道:“生员那一日有病,故此文字糊涂,求大老爷格外开恩!”学道道:“朝廷功令,本道也做不得主。左右,将他扯上凳去,照例责罚!”说着,学里面一个门斗已将他拖在凳上。梅玖急了,哀告道:“大老爷!看生员的先生面上开恩罢!”学道道:“你先生是那一个?”梅玖道:“现任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便是生员的业师。”范学道道:“你原来是我周老师的门生。也罢,权且免打。”门斗把他放起来,上来跪下,学道吩咐道:“你既出周老师门下,更该用心读书。像你做出这样文章,岂不有玷门墙桃李?此后须要洗心改过,本道来科考时,访知你若再如此,断不能恕了!”喝道:“赶将出去!”
传进新进儒童来。到汶上县,头一名点著荀玫,人丛里一个清秀少年上来接卷,学道问道:“你知方才这梅玖是同门么?”荀玫不懂这句话,答应不出来。学道又道:“你可是周蒉轩老师的门生?”荀玫道:“这是童生开蒙的师父。”学道道:“是了,本道也在周老师门下。因出京之时,老师吩咐来查你卷子,不想暗中摸索,你已经取在第一,似这少年才俊,不枉了老师一番栽培,此后用心读书,颇可上进。”荀玫跪下谢了。候众人阅过卷,鼓吹送了出去,学道退堂掩门。
6.上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七回,请仿照例句的形式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例句:王员外立朝敦友谊(下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上句)
7.第三段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范进当时紧张的心理。因为他唯恐辜负了老师周蒉轩的嘱托,以后无颜见自己的老师。
8.第四段为什么要提及有关苏轼的事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提及苏轼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范进作为进士,竟然不知道苏轼,讽刺了他的浅薄无知;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范进时刻将老师的嘱托记在心上。②反映了当时读书人为了功名而死读书,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从一个侧面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9.范进对荀玫与梅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荀玫时刻放在心上,找不到他的卷子时心急如焚,找到并发现其高中后喜逐颜开,大加称赞,鼓吹相送;对梅玖开始大加斥责,并要责罚,后来听到是周进的门生,不再责罚,只是将他赶出去。②说明了当时社会官官相托,不讲真才实学,人情关系严重。
三、语言运用(9分)
10.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0字以内)(5分)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模式一般为主谓式,即“何人何事”。分析这段文字,第一句表明对象是“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第二句写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西方的一座建筑,第三句写津塔外形设计的特点,第四句写津门津塔建成使用的时间,依此概括即可。
11.吴敬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请你仿照例句,为其写一段话,表现他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和意义。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字数不少于40字。(4分)
示例:汤显祖
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吴敬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部《儒林外史》,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幅世态众生的百相画。你抨击时弊,鄙弃世俗,你是敢说敢道、为人称赞的小说家,真的崇拜者。
解析 内容符合要求,符合人物思想成就及影响,有一定的文采,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26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作品导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可憎(zēnɡ) 诰命(ɡào) 装奁(lián)
衣衾(qīn) 装殓(liàn) 戛然而止(jiá)
孝悌(tì) 泥淖(nào) 睿智(ruì)
藩司(fān) 茧绸直裰(duō) 缮写(shàn)
2.多音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词语积累
1.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民进党执政后,不但把台湾公共资源当作提款机,无所不为,更把全民的肺当作发电机,为了达成2025年“非核家园”的目标,拼命使用燃煤发电,造成台湾极为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更进一步危害台湾民众的生命安全。(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人和丹麦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踢出了一场毫无技术含量的0∶0。整个比赛过程和结果,赤裸裸地证明,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默契球。(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临近,青岛市主城区道路两侧张灯结彩,五彩缤纷的花卉、绿植景观营造出浓郁的盛会氛围,喜迎宾朋。(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月的一个傍晚,他坐在公园的椅子上,面如土色。就在刚刚,他破产了,重新变回了一个身无分文的人。(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轻重失当,“无所不为”程度过重,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的人。可改为“为所欲为”。
(2)× 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对象误用,“光天化日”多用于揭露或批判阴谋及见不得人的勾当。可改为“众目睽睽”。
(3)√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时的景象。使用正确。
(4)×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不合语境,他的心情不是“极端惊恐”,而是沮丧绝望。可改为“面如死灰”。
2.近义词辨析
(1)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辨析:都含有使人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
“眼花缭乱”侧重使人迷乱,侧重效果;“目不暇接”侧重指美好的事物很丰富,侧重事物。
[选词] 2017年3月21日,400多对双胞胎齐聚台北花博公园参与“欢庆金鸡年”活动,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2)顾名思义·望文生义
辨析:两个成语都是连动结构,但意义差别很大。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含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后者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选词] 桂花蝉,顾名思义,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开时乃有。
四、走近作者
封建科举的清醒者——吴敬梓
简介:吴敬梓(1701~1754),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作品:《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小说《儒林外史》等。
五、背景解读
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儒林列传”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者的目的就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后因家贫不再读书,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让他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
六、人物概述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匡超人
答案 ①冷酷自私 ②无耻自夸
《儒林外史》的思想主题映射在主要人物形象即士人身上——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科举士子、形形色色的文人名士、真正洒脱的真人贤士……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禁锢在科举制度下盲目和空虚的人们,他们就像被八股吸魂器吸干了气血的空心人。本文通过匡超人发迹,潘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变,通过匡超人的言行暴露出其“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1.课文节选部分中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事情反映出来的?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阅读课文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
2.选文中有一节内容是写匡超人和景兰江到刑房那里看访牌,作者详细地说明了访牌上的内容,能不能省略这些内容?并说明理由。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能省略。理由:揭示在社会污浊风气的熏陶下,匡超人变得无耻丑恶,从而达到揭露和讽刺的效果;并为后文匡超人拒绝探视在狱中的潘三埋下伏笔。
3.全本小说总共五十多回,却用了五回多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虚伪势利。
作者借助匡超人这一人物穷极了文士情态,荟萃了儒林的痛与丑。作者花如此多笔墨塑造这一人物也是为了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4.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示例)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的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1.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
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小说的风格,在节选的第二十回中仍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了丑,作者把这件事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知且无耻的嘴脸却昭然若揭。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
2.最富特征的细节描写
如:离别新婚妻子辛小姐时,匡超人“含着一包眼泪”,而闻结发妻子郑氏死时,却是“落下几点泪来”,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的虚伪无情。再如:匡超人吹嘘曾经选过九十五种选本,风行海内,连外国都有,北方五省读书人都拜“先儒匡子之神位”,被当场揭穿还嘴硬,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了夸张描写。
素养拓展提升
<写作素材>
(1)匡超人在儒林环境中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可鄙的无耻之徒,是因为他没有坚守做人的底线。
[适用话题] 坚守底线
(2)今年74岁的山东师范大学退休返聘老教授王万森由于看错课表而意外“旷课”,他对自己的行为深表歉意并在课堂上当众念读检讨书,还要把检讨书张贴出来,并提出因为自己无故旷工要求停掉自己本学期的退休补贴。王老得知自己“旷课”后,一度落泪。“底线很重要,作为老师责任感就是底线。”王老认为,看错课表不是偶然,究其根本还是自己的教学态度有问题,所以要从检查自己的不足开始,认真地做学问,认真地教学。
[适用话题] 做人应坚守底线 做人做事应有责任感 敢于担当 反思自我 勇于认错
<时评赏读>
伪传统何以大行其道
文/陈佳冉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大肆操办“开笔礼”,并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据学者论证,所谓网上宣传的“人生四大仪式之一”的“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来“地方上创造的仪式”。一时,“开笔礼”该不该办引发热议。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许多人回忆起人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津津乐道,因为这是跨入知识之门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点,意义重大。荀子在《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先知礼,而后闻道,这是古人的教育观。如今,以一项隆重的仪式来纪念幼学启蒙,何乐不为?不论这项仪式是沿袭传统,还是新造之物,它毕竟传达了一种重教、崇知的积极观念。
但社会上对“开笔礼”的批评,不在它积极的一面,而在它与传统的扞格。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每一项看似都与传统有关,但捏在一起,塑成一个“开笔礼”,冠之以“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之名,就有点装腔作势、不伦不类。这种打着“传统”旗号附庸风雅的情形,在当今社会所在多有。一些人宴席上推杯换盏、酒酣耳热,美其名曰“酒文化”;成书于顺治初年的《弟子规》,在文化商人的推波助澜下,登堂入室,成了与“四书五经”并列的儒学经典……凡此种种似是而非的“伪传统”大行其道,广为传播,对我们传承文化究竟是福是祸?
作家史铁生说:“传统,也许不该把它理解为源,而应该理解为流。”我们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大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个时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品格。
礼为传统之形,道为传统之核。过于重视传统中形式的、表面的东西,就会流于庸规陋俗,成了装腔作势、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附庸风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谓的“雅的这样俗”,是魏禧《与友论文书》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气耳!”传统的表现是延续,延续根源是内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种表层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来源于光明网,有删改)
课件38张PPT。第6课 《儒林外史》
——匡超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探究素养拓展提升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