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阋墙(弟兄们在家里互相争吵) 老羞成怒(因年老羞愧而发怒) 排揎(数说责备)
B.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落拓(潦倒失意)
毫不相干(一点关联也没有)
C.孽障(业障) 搭讪(为了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 光景(情景)
D.拿把(拿乔、摆架子,有所倚恃而故意刁难人) 隐情(不愿告诉人的事实或原因) 得意(称心如意)
答案 A
解析 老羞成怒: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2.下面对小说内容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两个“误会”使得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第一部分(1~3段):第一个“误会”是兄弟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
C.第二部分(4~5段):第二个“误会”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写兄弟二人打架,家人拉不开,何太太劝架被三荷包撞在肚子上,坐在地上,三荷包趁机溜走。
D.其实,“误会”只是两人闹翻的浅层次原因,只是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特意设置的。作者巧妙设置两个“误会”使得他们的不满一步步升级,最终伴随着怒气和怨气一总爆发出来。因此,这场闹剧实际上是平日种种矛盾积蓄的结果,也是平日钩心斗角的一次总爆发。这场闹剧也是封建社会官场斗争的一个缩影,兄弟矛盾的爆发预示着封建官场不久将会垮台。
答案 D
解析 “这场闹剧也是……垮台”不对。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可无依据,“联想”一般有依据。语境中是说“嫦娥四号”传回的影像图引发人们想起一些景象,是有依据的,应选用“联想”。②“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出;“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语境中讲人们对月球背面的探索以电磁波的传递为条件,应选“制约”。③“亢奋不已”,极度兴奋,多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兴奋不已”重在“振奋,激动”,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情。根据语境,此处强调人们对“第一次”的激动之情,应选用“兴奋不已”。④“源源不断”,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语境中是说传回的“科学数据连续不断”,故应选“源源不断”。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上文提到“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故主语应是“人们”,可排除A、B两项。D项,“无论何时观察月球”缺少对观察地点的限制,故排除该项。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从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成分残缺的角度设误。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分别是:①句中“清楚”是“研究”的结果,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得加“得”,故“得”赘余,应去掉。②提取“最古老的……背面的深坑”的主干后发现,“历史是在深坑”和“历史藏在深坑”两种句式杂糅,“是”和“藏”应删去其中一个。③“在月球背面的深坑”这个介词结构不完整,成分残缺,应补充完整,改为“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综合以上信息判断,A项正确。
二、课外拓展(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却说贾大少爷,……看看已到了引见之期,头天赴部演礼,一切照例仪注,不容细述。这天贾大少爷起了一个半夜,坐车进城,……一直等到八点钟,才由带领引见的司官老爷把他带了进去,不知道走到一个甚么殿上,司官把袖一摔,他们一班几个人在台阶上一溜跪下。离着上头约摸有二丈远,晓得坐在上头的就是“当今”了。……他是道班,又是明保的人员,当天就有旨,叫他第二天预备召见。……贾大少爷虽是世家子弟,然而今番乃是第一遭见皇上,虽然请教过多人,究竟放心不下。当时引见了下来,先见着华中堂。华中堂是收过他一万银子古董的,见了面问长问短,甚是关切。后来贾大少爷请教他道:“明日召见,门生的父亲是现任臬司,门生见了上头,要碰头不要碰头?”华中堂没有听见上文,只听得“碰头”二字,连连回答道:“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贾大少爷忙分辩道:“门生说的是上头问着门生的父亲,自然要碰头;倘若问不着,也要碰头不要碰头?”华中堂道:“上头不问你,你千万不要多说话;应该碰头的地方,又万万不要忘记不碰,就是不该碰,你多磕头,总没有处分的。”一席话说得贾大少爷格外糊涂,意思还要问,中堂已起身送客了。贾大少爷只好出来,心想华中堂事情忙,不便烦他,不如去找黄大军机,……或者肯赐教一二。谁知见了面,贾大少爷把话才说完,黄大人先问:“你见过华中堂没有?他怎么说的?”贾大少爷照述一遍,黄大人道:“华中堂阅历深,他叫你多碰头少说话,老成人之见,这是一点儿不错的。”
……贾大少爷无法,只得又去找徐大军机。这位徐大人,上了年纪,两耳重听,就是有时候听得两句,也装作不知。他平生最讲究养心之学,有两个诀窍:一个是“不动心”,一个是“不操心”。……后来他这个诀窍被同寅中都看穿了,大家就送他一个外号,叫他作“琉璃蛋”。
……这日贾大少爷……去求教他,见面之后,寒暄了几句,便提到此事。徐大人道:“本来多碰头是顶好的事。就是不碰头,也使得。你还是应得碰头的时候,你碰头;不应得碰的时候,还是不必碰的为妙。”贾大少爷又把华黄二位的话述了一遍,徐大人道:“他两位说的话都不错。你便照他二位的话,看事行事,最妥。”说了半天,仍旧说不出一毫道理,只得又退了下来。后来一直找到一位小军机,也是他老人家的好友,才把仪注说清。第二天召见上去,居然没有出岔子。……
(节选自《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六回)
6.文中的“华中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选文可以看出,华中堂是一个见钱眼开、昏庸无道、不干实事的势利小人。当贾大少爷拜见他时,他因为收过贾一万银子古董而对其“问长问短,甚是关切”;当贾向其请教时,他的一句“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写出其昏庸无道、不干实事的本性。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还要留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7.文中所描写的华中堂、黄大军机、徐大军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他们是朝中重臣,又是一丘之貉。他们在官场中很有手段,也很懂为官之道。官场中他们同流合污、中饱私囊之事不胜枚举。社会现实:从他们的行径中可以看出朝廷腐败,官场颠倒是非黑白,到处一片乌烟瘴气的社会现象。通过他们,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趋势。
解析 华中堂收过贾大少爷的一万银子古董,见面虚情假意还传授做官秘诀:多碰头,少说话。董大军机、徐大军机都同意此种观点,表现了他们很懂为官之道,同流合污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朝廷腐败、颠倒是非的社会现实。
8.文中的华中堂、黄大军机、徐大军机都是朝中重臣,但是对贾大少爷的请教都说得模棱两可,最后还是在小军机那里得到指教,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碰头,少说话”,这是朝中重臣的圆滑趋避之术,实际上也是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对贾大少爷的请教,朝中重臣的表现恰是这种官场风气的反映,刚直耿介之臣在当时的官场风气中是难以独善其身的,受其风气浸染,也要变得圆滑通融方有立身之地。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与想象的能力。结合文段中那些“中堂大人”“大军机”的装模作样、不干实事以及“后来一直找到一位小军机……居然没有出岔子”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9.“反腐倡廉”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官场现形记》为我们展现了满清的官员群丑,请你结合现实中的实例,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两个当代中国人民公仆的典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②“百姓书记”梁雨润;③燃烧自己照亮大家的人民公仆牛玉儒;④心系人民群众,“万事民为先”,廉洁从政的人民好公仆郑培民。(任选两个或自己概括其他人民公仆也可)
三、语言运用(9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③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解析 ①处后面是分号,根据上文“只有让别人生存”和下文“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可知,①处应填入“自己才能生存”。从②处前后句子可以看出,三个句子之间有递进关系,内容上根据“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利益”可推断应是有关“利益”的,所以中间句应该是“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处根据其后“因为”,可知其前后内容构成因果关系,其后强调“底线”的重要性,由此可推知应填有关“底线”重要方面的内容;再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可推断出③处句子是对上一句的转折,可填“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11.根据下面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4分)
旧式教育是什么?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不适合,有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于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死记(死记硬背)古书内容,生搬硬套(简单模仿)作文程式,追求功名利禄(应付考试)。
课件29张PPT。课后课时作业第7课 《官场现形记》——兄弟阋墙
作品导读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连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兄弟阋墙(xì) 徇私舞弊(xùn)
龌龊(wò_chuò) 谄媚(chǎn)
恬不知耻(tián) 褥子(rù)
绺着(liǔ) 搭讪(shàn)
2.多音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词语积累
1.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码头文化与宗派主义、圈子文化属狼狈为奸,本质都是为了扩大自身势力范围,最大限度地获取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基纳法索与台湾“断交”,台当局恼羞成怒,一股脑把责任推到了中国内地身上。(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司机酒驾闯红灯,终于落得人仰马翻的下场。(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美国费米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物理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并宣称这种粒子展现出了非同小可的特性。(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狼狈为奸: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功能混乱,“狼狈为奸”不能作宾语,可改为“一丘之貉”。
(2)√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使用正确。
(3)× 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不合语境,是错误的。
(4)× 非同小可: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对象误用,“非同小可”作“不同寻常”讲时,对象一般是人,而句中强调的是“粒子”。且“非同小可”一般作谓语,很少作定语。可改为“非同寻常”。
2.近义词辨析
(1)高谈阔论·侃侃而谈
辨析:都有“大发议论”的意思。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选词] 如果对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不了解,仅就“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一话题高谈阔论,肯定无法全面理解主题,也就写不好申论文章。
(2)搭讪·寒暄
辨析:搭讪: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也作“答讪”。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选词] 中国人不太主动搭讪人,对待陌生人往往敬而远之,即使再多加几句闲聊的话,也是一些寒暄之词。
四、走近作者
画尽官场丑态第一人——李宝嘉
简介: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作品:李宝嘉是个多产的作家,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
五、背景解读
《官场现形记》写于1903年至1905年,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人民群众对腐朽的清王朝感到绝望,纷纷寻找国家衰败的原因。李宝嘉和一大批进步作家在改良主义运动的影响下,揭露黑暗现实,着力描写官场贪污腐败和媚外卖国的丑态,以及对人民的残酷迫害。
节选前的内容:何藩台本是盐法道的道台,因为本省主管财赋和人事的藩台空缺,所以临时代理这个职务。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可是,新任的藩台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利令智昏,由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开始公开进行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空缺,有人想用两
千两银子的价格代替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接下来就是本文节选部分。
六、文体知识
晚清谴责小说
(1)谴责小说的题材、内容
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们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的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为“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2)谴责小说的特点
晚清谴责小说具有以下特点:①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②内容为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例如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揭露封建官吏的“贪”“诈”“媚”;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如此;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思想内容有所拓宽,或表现民众百姓,或揭露封建宫廷最高统治者,或揭露科举,或同情赞扬革命党人。
课堂交流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 ①三荷包揭短 ②买官卖官
《兄弟阋墙》中两个人一吵一打,上演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也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自然想着捞回去。钱成了做官唯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可以想见,由这样的官员组成的官场一定是腐败透顶、污浊不堪的,而有这样的官场的社会,也一定是没有前途的。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1.在文中找出三荷包兄弟大打出手的文字并进行鉴赏。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相关文字:①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②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③那三荷包却不隄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
鉴赏:这些文字写得热热闹闹,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使着全副气力”,一个又“竭力抵挡”,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贪婪和无耻。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何藩台生气时的文字并进行鉴赏。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相关文字:①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愣,一声也不言语。②何藩台听了这话,越想越气。本来躺在床上抽大烟,站起身来,把烟枪一丢,豁琅一声,打碎一只茶碗,泼了一床的茶,褥子潮了一大块。
鉴赏:在这里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写其动作,着重笔墨突出了何藩台面对三荷包“有理有据”的抢白与指责,表现出他的气急败坏与无可奈何。
3.何藩台和三荷包“兄弟阋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误会”只是两人闹翻的浅层次原因,只是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特意设置的。实际上“兄弟阋墙”的闹剧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根本原因就在于分赃不均。何藩台为了自己加官晋爵,动用了本来属于自己兄弟的那部分家产,在以后的卖官勾当中,他凭借自己家长的权威和官员的身份,肯定从中拿到了大头,对此,三荷包早有不满,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就是明证。而三荷包在这个勾当中,也有很多机会中饱私囊,何藩台也一定清楚。总之,在卖官鬻爵的无耻勾当中,两个人虽然是默契合作,但贪婪和自私的本性使他们也在互相欺骗、互相争斗,只是他们互相依存的关系,使得彼此都没有撕破脸皮。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两个“误会”,使得他们的不满一步步升级,最终伴随着怒气和怨气一起爆发出来。因此,这场闹剧实际上是平日种种矛盾积蓄的结果,也是平日钩心斗角的一次总爆发。
4.《官场现形记》在故事描写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在故事背后,还有细致入微的社会分析,那么本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含而不露地揭示出来的呢?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作者借三荷包之口,历数何藩台的肮脏官史时,社会环境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何藩台是如何做官的呢?“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这些话告诉我们,在当时做官就意味着捞钱。金钱支配着官职的选择,官职又是金钱的来源,何藩台绝不是个别现象,这是社会的通病。
1.戏剧性的结构——误会
“兄弟阋墙”可以说是整个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作者通过两个“误会”,使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了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高潮,同时把三荷包的无赖蛮横、何藩台的丑陋发家史揭露得淋漓尽致。
2.风趣的细节,辛辣的讽刺
如在兄弟俩吵架起因一段文字中,三荷包理直气壮地数落何藩台,何藩台只能“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绺着胡子”“一声也不言语”。因此,三荷包觉得自己占了理,越说越得意,“索性高谈阔论起来。一头说,一头走,背着手,仰着头,在地下踱来踱去”,结果把个何藩台“气得索索的抖”“白瞪着眼,只是吹胡子”。在这些细节中,两个人的表情和反应各不相同:三荷包活脱脱一副无赖、蛮横、愚蠢的小人嘴脸,何藩台却是一副丑事被揭发时尴尬、无奈和气愤的表情。通过二人风趣的细节,作者极尽讽刺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
素养拓展提升
<写作素材>
(1)“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股暖流。生活中,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做人堂堂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品行端正,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
[适用话题] 善良 心底无私天地宽
(2)黄文秀:化作春泥为护“脱贫之花”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岁。2019年6月16日,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从2018年4月来到百坭村,到2019年6月不幸遇难,在她的带领下,百坭村脱贫88户418人,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贫困户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村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翻倍增收。作为北师大硕士毕业生,她本可以选择更安逸的生活,却做出令人惊讶的决定:回到贫穷的家乡,投身于艰苦的扶贫事业中。在入党申请书中,她写道:“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
[适用话题] 公仆 为国为民 生命的价值
<时评赏读>
党性坚定方能“火性”不灭
文/李善禹
下乡调研时旁听基层班子的组织生活会,发现不少人在发言中提到:“年龄一大,工作的激情消退了,以至于谋事干事经常‘不在状态’。”
如此论调,不禁令人想起《官场现形记》中“灭了火性”的大臣们——都是熬资格出来的,等到胡子也白了,耳朵也聋了,火性也消灭了……于是平日因循苟且、遇事唯唯诺诺,人人只存一个心:事情弄好弄坏,都与我毫不相干,只求不在我手里弄坏,我就可以告无罪了。
“年龄大了”,代表着资格老了、阅历深了、经验丰富了,本可以成为“道德楷模”“业务骨干”,但有的人反而“灭了火性”,退化为圆滑老成的“琉璃蛋”、华而不实的“金漆饭桶”。揆诸现实,有的“老资历”不能在急难险重面前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反而瞻前顾后、推卸责任;有的也曾经当过“先进”“劳模”,也曾“领着大伙走,带着大伙干”,但艰苦创业、实干苦干的精神却不能始终保持;还有的刚参加工作时尚能心怀敬畏,严格遵规守纪,不越雷池半步,时间一长反而放松了要求,降低了标准。可见,为实现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火性”一灭,工作热情、干事激情、创业豪情就会“冷却降温”,更有甚者,其觉悟水平、纪律意识、组织观念也会随之下滑。
缘何有些人“灭了火性”?归根到底还是党性弱化了。思想的堤坝如若不及时加固,就很难抵挡欲望、诱惑、利益、怠惰、庸俗的浊流,从而浇灭“火性”。现实中,不乏有人把党性修养看成“表面文章”,把理论学习当作“规定动作”,把对标看齐视为“完成任务”,在装装样子、摆摆姿态、混混日子中沦为平庸,甚至走上歧途。
毛泽东同志曾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作为党员干部合格一阵子容易,合格一辈子不易。能够保持“火性”、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干部最可敬。“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焦裕禄、“撵得黄沙走西口,逼得荒凉出东山”的谷文昌、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的杨善洲……只有把人民永远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理想信念融入血脉灵魂,共产党人才能保持“火性”永不熄灭,才能勇立潮头,成为改革大业的“燃灯者”。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当前,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无人区”正是机遇与挑战的交汇区。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人,投身新时代、面对新挑战、续写新荣光,没有舍我其谁的志气不行,没有一往无前的果敢不行,没有攻坚克难的韧劲不行。唯有把光荣使命刻在心里,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让干事创业、爱党为民的“火性”旺起来,干部队伍才能有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民族复兴才能成为“燎原之势”。
党性,就是党员干部的精神给养,稀释了不行,淡化了不行,缺失了更不行。前进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锤炼党性这项基本功,要保证“火性”不灭,“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人”!
(来源于2018-5-8《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课件40张PPT。第7课 《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探究素养拓展提升课后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