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1 15: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通过简述中国守军抗日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史料研读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凶残罪行为例,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研读史实的能力,从而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系方法,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淞沪会战中,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队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等日军侵华暴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远离战争、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播放视频《卢沟桥歌》……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今天我们一起回望1937年的艰难岁月,走进19课国难、国殇、国魂----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学唱《卢沟桥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有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组织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 国之难----七七事变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1页,完成下面表格:(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简单经过
影响
2、结合材料分析日军为什么选择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其真正目的是什么?
材料1、《七七事变示意图》
材料2、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么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3、读材料 明真相----寻找历史的真相
材料3、在军事演习中借口失踪的士兵叫志村菊次朗,七七事变后,被遣送回到家乡,1941年,重新入伍!
材料4、1937年6月,东京军政界消息灵通人士就盛传:“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材料5、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的奏折)从这份奏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4、思考: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史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七七事变的表格,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七七事变示意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3、4、 5,引用史料实证“七七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政策”,通过思考归纳“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史实”,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迁移。
第二篇章 国之魂----北平保卫战
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北平保卫战
1、展示材料6:29军将士宋哲元:“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展示材料7: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第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抗日救国乃军人天 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据材料6、7,体现了佟麟阁和赵登禹为待变将士们怎样的民族精神?
2、展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形式示意图》,日军继续侵略,7月29日 北平沦陷7月30日 天津陷落8月13日 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1月12日 上海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怎么做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6、7,朗读文字,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士坚持抗战、誓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形式示意图》再次培养学生了的时空观念。
第二篇章 国之魂----第二次国共合作
1、抗战宣言:
材料8:中共: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
试分析上述材料的意义。
材料9:国民党:在全国民众的压力之下,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8、9体现了国共两党怎样的共同主张 ?
2、军事合作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 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 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并出示臂章)
全国人民积极参军,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3.政治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学生参照课本自主学习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标志和影响?
材料10:人民:在中共领导人的号召下,对于英勇抗敌的二十九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
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连七八岁的小儿也端着水盆供二十九军士兵磨刀之用。远在广州街头的擦鞋童标仔也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身处异国他乡的新加坡华侨陈嘉庚,成立了筹赈会,后又成立“南侨总会”,发动侨胞出钱出力出人,支援抗战,用实际行动支持祖国抗日救亡。
教师强调总结: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实行全民族抗战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形成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尤其是通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材料,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再次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代表全民族的利益。为加强学生对“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的理解,我补充材料:学生、工人、小孩儿、广州的擦鞋童,甚至是异国他乡的的华侨都积极抗战,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难点,更使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迎刃而解。实行全民族的抗战,为以后学习抗日正胜利的原因埋下了伏笔。运用史料实证,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落实了史料实证方法的运用,实现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是教学设计的亮点。
国之魂----淞沪会战
1、展示材料11: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日本第三舰队司令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展示材料12: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 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久,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上海一 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
一一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据材料和课本内容,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抗战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展示《八百壮士歌》,学生朗读,进一步体会谢晋元将士英勇抗战的精神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正是这种“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中国魂,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书写的历史, 用生命谱写的壮歌。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研读和《淞沪会战示意图》不仅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对中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落实了史料实证方法的运用,实现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第三篇章 国之殇----南京大屠杀
1、展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形式示意图》,1937年日军日军攻陷南京。国民党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
2、材料13:日本教科书说“日本造福了亚洲,是亚洲的恩人。”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引自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请同学出示你搜集的资料进行反驳。
3、教师归纳;南京大屠杀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落后就得挨打,甚至曾经的耻辱;南京大屠杀历史更像是一座警钟,警醒着每个中国人,铭记苦难,勿忘国耻!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南京大屠杀……这都是中华民族的创伤和屈辱的历史。历史已逝,但警钟长鸣,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从屈辱中奋发图强,从硝烟中珍爱和平!日本企图抹杀否定侵华罪行,中国人民决不答应,就像在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说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设计意图: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我让学生自己搜集自己解说。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理解,既培养学生搜集历史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历数日本侵华的史实和国家公祭日及习主席的讲话,引起学生的共鸣,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远离战争、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
作业布置
假如你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请你写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解说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环节中,利用《卢沟桥歌》,创设情境,问题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蓄意谋划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八年级学生,对于如何解读和分析史料是难题。本课问题设置从史料出发,利用教材、史料和读图,“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方法,逐步引导提升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史料论证的良好习惯。对于南京大屠杀,教师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自己解说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尤其是引用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远离战争、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