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考纲要求】
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举起的背景、过程、纲领和影响。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基础落实】
1.兴起
(1)原因
(2)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
(1)初期
(2)全盛
3.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1)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
(3)开设新式学堂
(1)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4.转折——天京变乱
(1)原因
(2)表现
5.结果
(1)后期防御
(2)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考点深化】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没有真正实行。
(2)不同点
①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前者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
②空想性的内涵不同:前者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后者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
③财产所有制上:前者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
④对农民阶级的影响:前者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
2.晚清统治集团汉族官僚势力的壮大
(1)倚重汉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2)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3)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会奏请求转变对列强作战方针,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并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史称“东南互保”。该协议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该协议使地方督抚的权力进一步扩张,清廷的威信严重下降。
【典例剖析】
典例1.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亩ㄎ唤细撸?缆壅咭巡秽笥谔?教旃?娜ψ樱??谴由缁岱⒄购徒???榷嘟嵌冉?型甘印U庵饕?强粗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