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一轮复习 艺体生文化课轻松过关 7.1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高考一轮复习 艺体生文化课轻松过关 7.1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02 14: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概览】
第18讲 新航路的开辟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考纲要求】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荷兰、英国等国殖民扩张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基础落实】
1.背景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引起商业危机。
④思想因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2)条件
①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②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2.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新航路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开辟了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欧洲:出现重大社会变革。
①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益连成一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考点深化】
1.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新航路开辟时,欧洲处在文艺复兴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阶段;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处于封建君主专制鼎盛时期。
(2)目的:新航路是欧洲为了打破奥斯曼帝国切断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而进行的开辟新商路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显示天朝国威,为大明皇帝寻求稀奇珍宝的航海活动。
(3)特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通过掠夺亚非拉国家,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国家带来丰厚利润,促进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提高明朝知名度,但其实质为朝贡贸易体系下的政治行为,虽加强了中外联系,但无助于中国转型。
2.不同史观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的差异
革命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拓展
文明
史观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3.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典例剖析】
典例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可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
[概念解读]资本积累与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而资本积累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资本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强盗式的直接掠夺,而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剥削。
典例2.(2019·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1516年出版)中虚构了一位航海家的美洲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该材料说明了(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进步思想产生
C.莫尔对工业资产阶级强烈不满
D.宗教改革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答案】B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516年”和莫尔虚构的航海家在美洲的见闻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进步思想产生,故B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产生的,故C、D两项错误。
【真题在线】
1.(2018.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②错误;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7年北京卷21).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 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描述的是美洲的发现和罗盘针,由此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密切,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3.(2019·江苏高考·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第一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归纳后果。第二小问(动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
(2)据材料二“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达到极盛,主要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因此D项错误。
【针对训练】
1.(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16世纪20年代,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这一技术的应用(  )
A.推动欧洲海外殖民扩张
B.改变欧洲海战的性质
C.导致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D.促使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材料“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体现了欧洲武器装备的提升,这有利于推动海外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
2.(2018·河南郑州联谊学校联考)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力,创办航海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派遣一次又一次的探险和贸易活动。下列成果中,由葡萄牙政府资助取得的是(  )
A.郑和船队多次抵达印度
B.哥伦布船队发现美洲大陆
C.迪亚士船队到达好望角
D.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答案】C
【解析】郑和船队是在明王朝的支持下,故A项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在西班牙政府支持下,故B项错误;迪亚士船队到达好望角是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故C项正确;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在西班牙政府支持下,故D项错误。
3.(2019·湖北荆州模拟)航海家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主要说明(  )
A.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王室支持
C.航海家远航受命于国王指令
D.航海家与王室地位的不平等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一份航海家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从内容来看,这是一份产权契约。在这份产权契约中,航海家麦哲伦除去负担的开支后,得到了报酬。这有利于激发了他们远航的热情,故A项正确。
4.(2019·陕西榆林模拟)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
5.(2018·重庆考前模拟)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由于黄金流入西欧英、法、荷等国,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加速封建势力的衰落,故C项正确。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考纲要求】
一 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地理优势: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频繁。
(2)政治前提: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制度优势: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2.表现
(1)成立殖民机构:政府特许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2)参与殖民掠夺: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3.结果: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二 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地理条件: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政治条件:英国在17世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3)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4)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2.表现
(1)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2)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3)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4)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在北美和印度扩大了殖民势力。
3.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
三 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1)海外贸易:抢劫和欺诈是惯用手法。
(2)殖民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3)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4)贩卖黑奴:将大批黑人掳掠到美洲卖为奴隶。
2.影响
(1)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2)对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3)对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考点深化】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
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②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3)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②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典例剖析】
典例如1.(2018·河南豫南十校联合预测)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可知,公司具有国家职能,以政府为后盾,是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贸易的商业公司,故C项正确。
【构图解史】 早期殖民扩张
典例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解析】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葡、西两国的衰落
(1)衰落
15~16世纪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时代,然而,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荷兰海上势力的逐渐崛起,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衰落了。
(2)原因
两国强大的封建传统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束缚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保守的传统观念使它们没有用得到的财富去投资本国经济,而是将其用来向欧洲其他国家购买奢侈品。这样的结果是本国经济仍然迟滞不前,而掠夺来的财富却为别国做了“嫁衣裳”。
【真题在线】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结合所学分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故选 D项;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 A项;材料”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说明殖民统治不是原因,排除B项;北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移民,排除 C项。
2.(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奴隶贸易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A项正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错。材料给出的是“欧洲”的信息,并非英国一国从事奴隶贸易,且“日不落帝国”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黑奴贸易只是之一,故C错。奴隶贸达到极盛,主要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因此D项错误。
【针对训练】
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利用美洲白银和亚洲商品进行贸易活动,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本,故D项正确。
2.(2018·广东深圳调研)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
A.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
B.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造成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答案】B
【解析】西方的征服活动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祸害,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同时,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据此可知B项正确。
3.(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1815年,英国议会制定的《谷物法案》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80先令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这些规定(  )
A.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B.反映了英国谷物丰产
C.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D.符合亚当·斯密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80先令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可知,《谷物法案》意在限制谷物进口,为英国国内土地贵族保持国内市场,故A项正确。
4.(2019·河北邯郸模拟)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可知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故A项错误;由材料“整个18世纪”可知,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故B项正确;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