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影响。
考点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基础落实】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知识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内容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过程
(3)成就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考点深化】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典例剖析】
典例1.(2019·太原模拟)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
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答案】C
【解析】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故A项错误;B选项表述“私有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是国家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反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乡镇企业而非国营企业,故D项错误。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1984年和1990年的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总结提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拥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利。
典例3.(2019·河南百校联盟质检)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放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与材料中“从……开始,到……再到”相符,故D正确。
【构图解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真题在线】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8.4·浙江高考·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5. (2017年北京卷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仅仅涉及是1959年的百货零售网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是19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我;根据材料中1994年,北京的百货零售网点急剧增多,主要是因为1992年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7.(2019·天津高考·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材料二 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9年,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区成立。
——据国家发改委《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研究》
材料三 2012—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17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指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和90年代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7分)
(3)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探索与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6分)
【答案】(1)思想: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义经济体系;在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出现较大失误;
原因: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已经启动,急需资金和技术。
(2)机遇:1984年天津成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又成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变化:大力吸收外资,“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投资及外贸出口迅速增长;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群初具规模。
(3)答案示例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渐深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实现伟大历史转折。20世纪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引进外资和技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渐深入。
答案示例二:中国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90年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天津等地对外开放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分享机会和利益,互利共赢。中国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解析】(1)第一小问对外开放思想,根据材料一中“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可知其思想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82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本建立社会义经济体系;第二,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已经启动,急需资金和技术;结合建国之初,我国所进行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可知其原因是在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出现较大失误。
(2)第一小问历史机遇,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可知其机遇之一是1984年天津成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又成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二中“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可知其机遇是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根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可知其机遇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1993年到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可知其变化是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群初具规模;根据材料二中“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可知其变化是大力吸收外资,“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中“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可知其变化是外商投资及外贸出口迅速增长。
(3)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对外开放政策,在这一决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稳步推进。在作答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按照步骤逐渐论述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渐深入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引进外资和技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再结合材料三中“一带一路”开通之后,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稳步增长图,以及“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等相关信息,我们可以作以下总结: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分享机会和利益,互利共赢。在论述的结尾处,我们要做一个小结,以紧扣论述的导入语部分,即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渐深入,这样使得论述的结构更加完整。
【针对训练】
1.(2019·山西康杰中学月考)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意味着( )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D.开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答案】B
【解析】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故选B项。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在1992年十四大,故C项错误;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故D项错误。
2.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此规定( )
A.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B.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
C.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D.促使企业生产商品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可知,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能够促进市场的活跃,故选B项。
3.1965年,上海的钢材、机床、棉纱产量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缝纫机产量占三分之一,手表产量占十分之九。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后,上海这座计划经济的重镇,经济增长率却处于全国平均速度以下的位次。这折射出( )
A.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难以突破
B.改革开放初期总体布局的特征
C.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D.改革导致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答案】B
【解析】1965年上海的各项工业比重体现出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上海的经济增长率反而低于全国平均速度,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的布局特征,故B项正确。
4.(2019·湖北荆州调研)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企业留利净增9 4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全额利润还高5%。这一成就的背景是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建立市场经济成为普遍认识
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
D.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引入市场调节后,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出现企业利润增加,故D项正确。
5.(2019·广东茂名模拟)1984年国庆节,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
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答案】B
【解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特区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口号,体现特区的实干精神,故B项正确。
6. 2016年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数量达到275 517条,同比增长133%,互联网涉及深圳检索数量超过7亿条。这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
D.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国际媒体对深圳的报道及互联网关于深圳的检索数量增加,反映出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且对外开放推动深圳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7.(2019·山东青岛模拟)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A
【解析】从1986年纺织厂破产时的痛哭到1995年的掌声,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
8.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数据表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故选C项。
9.(2019·湖南怀化调研)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 645
518 942
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190
5 680
外汇储备(亿美元)
1.67
33 116
财政收入(亿元)
1 132
117 254
A.产业的转型升级 B.抓住战略机遇期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主动融入全球化
【答案】C
【解析】“表中各项经济指标”没有各项产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中没有提到战略机遇,故B项错误;根据“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均出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无法判断是否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故D项错误。
10.(2019·福建漳州调研)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商品价格由“双轨制”到“由市场定价”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