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传染病的预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节传染病的预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08-28 09: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环境和健康
第23章 人类对疾病的预防
第2节 传染病的预防
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本章节的实际教学内容,主要从情境设置和模拟体验入手进行教学设计。本节分为“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认识病毒”、“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和“预防艾滋病”五个部分。教材中较广泛的素材资源,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模拟体验等人文资源,英特网、新闻资料等媒体资源都为教师上好本章节提供了丰厚的背景资源,但教师上好这段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资源不能是简单的累加,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进行筛选;教师要确保资源的科学性、人文性,要舍得删去重复的、无关的、对达成教学目标无益的素材。如何引入课题?如何衔接五个部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才是把握这个章节的关键,而不至于无原则地拖沓课时。
一,对于传染病,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独特的感受基础,所以在引出“病原体”概念的环节中,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或亲人的患病经历,结合“再现非典”的录像,让学生再次加深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人为什么会得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用不同形态的气球让学生感知病毒的形态多样,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病毒的感性理解。
三、通过握手、擦手的模拟体验,得知传染病的传播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现血吸虫的生活史,明确传染病危害的严重性,促使学生对生活经历和卫生习惯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
四、通过“你做我猜”小品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巩固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理解,要求对照小品说出防治传染病的具体方法,分析“隔离传染病人”、“保持环境卫生”、“公共餐饮卫生管理”、“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重要预防措施,反思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
五、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提高警惕,自觉认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通过《飘动的红丝带》歌曲、“青春红丝带行动”场景的播放,提升学生理解并关爱艾滋病人的情感,增强大家一起构筑抗击艾滋病的铜墙铁壁的信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认识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
(2)、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
(2)、通过调查和资料收集、结合生活经历分析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通过计算了解传染病不同于非传染病的严重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模拟体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
(2)、了解生命的坚强,懂得珍爱生命,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3)、组织一次墙报宣传,或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懂得关爱艾滋病病人。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例举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说出血吸虫的生活史、危害及其预防方法;说出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探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学会并实践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形成自我保健的自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件。
2、 血吸虫的浸制标本。
3、 道具:面粉、印泥、红丝带、形状各异的气球、碗筷等。
4、 艾滋病的宣传图片。
学生准备:
1、调查近期(一年内)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血吸虫病疫情上升趋势和原因。
2、对照教材P45的表格调查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和发病季节。询问父母,统计自己曾经得过的传染病。
4、调查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危害、蔓延趋势等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传染病与非传染疾病的不同。 1、问题:你患过感冒吗?患感冒时和你同处一个教室的同学和你的父母会受到传染吗?2、播放“非典”录像,再现恐慌场景。 分小组交流曾经得传染病的经历,汇总想要了解的问题。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感冒是不是一定会传染?传染病有哪些类型?我们如何预防?…
新课Ⅰ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1、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多种猜测,肯定多种答案:细菌、病毒、真菌、头虱等。2、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补充和校正。3、承前启后: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通常体积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如细菌、寄生虫等,但大多数是病毒。 1、提问: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2、组间交流:引起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和流行季节。
新课Ⅱ认识病毒 1、多媒体演示SARS病毒图片。指出:传染性非典是SARS病毒引起的。2、用心形、球形、不规则型、多棱角形的气球模拟演示病毒的形态,用图片解释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3、引导学生明确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必须依赖其他生物的活细胞才能生存。病毒会引起人类多种传染病,但在基因工程、预防接种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1、学生思考:病毒有细胞结构吗?它是怎样生活的?2、举例说明病毒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新课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引导学生思考,产生问题:健康人体内原本没有某种病原体,是如何被感染的呢?2、组织分组游戏,结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3、安排学生上台演示:面粉和印泥代表病原体,它从沾有面粉和印泥的人通过握手、触摸传播给不沾有的人。4、启发思考:沾有面粉和印泥的人,不沾有的人分别模拟传染病流行的什么环节?握手、触摸又代表什么?这种流行可怕吗?汇总计算结果。 1、提问:病原体通过哪些途径到达健康人体内,引发疾病?2、游戏:模拟传染病的传播:活动一:用沾满面粉的手和其他同学握手。活动二:用沾有红色印泥的手在手绢上留下痕迹,传给多个同学擦。3、统计:多少同学手上沾有面粉?多少沾有红色印泥?4、分析讨论:面粉和印泥代表什么?它们是如何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5、算一算:如果你手上带有一种通过接触传染的病毒,你已和10个人握手,这10人又与另10人握手,那么这种病毒传染了多少人?
5、动画演示血吸虫的生活史,图片演示血吸虫病的病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血吸虫病是如何传播的。6、引入概念和讨论总结:握手擦手游戏,血吸虫感染人体事例中病原体的传播由三个环节组成:携带病原体的人,握手、擦手、体表接触、与之接触的人。得出结论:传染病的传播由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传染病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7、列表格图片阐述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见P54信息库附表)8、承上启下:传染病能预防吗?你有哪些生活经验? 5、分组讨论:ⅰ血吸虫由虫卵发育至成虫主要经过哪些阶段?中间宿主是什么?在哪个时期感染人体?ⅱ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怎样获取营养 有哪些危害?ⅲ阅读P50科学·技术·社会。分析近年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松懈麻痹现象;水域污染问题;粪便管理等。(联系传播途径)
新课Ⅳ预防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要从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着手。举例说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如加强餐饮业卫生监督,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护易感人群,如积极锻炼增强抗病力,实施计划免疫等。防治血吸虫病的具体措施: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水域污染;消灭钉螺,个人防护;查治病人,控制疫情。 1、结合P49图片分析:举例说出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说明血吸虫病的预防。2、“你做我猜”小品表演:他们表演的是哪一种预防措施?可以预防哪些传染病?场景一:戴口罩场景二:隔离肝炎病人场景三:碗筷消毒场景四:洗手场景五:拍蚊子场景六:给宠物狗注射狂犬疫苗
新课Ⅴ预防艾滋病 1、用课件演示图片: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2、多媒体演示漫画图片,结合学生提问和回答介绍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危害、蔓延趋势。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方式传播。3、结合学生讨论,提出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加强宣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洁身自爱,严肃行为道德,不接受来源不明的血液制品,不吸毒等。4、放映胡锦涛主席和艾滋病患者握手的照片。提问:握手会感染艾滋病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播放《飘动的红丝带》歌曲。总结:日常的一般接触如握手、交谈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我们不应该歧视艾滋病病人,应该参与到关爱艾滋病患者和家庭的青春红丝带行动中去。 1、分组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图片。2、图表解析、资料分析:中国的一些艾滋病监测人员起初的习惯是,哪一个地区出现艾滋病感染者后,就在地图上那一部分打上红点;2000年,这项工作他们停止了: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被艾滋病遗漏的省份。专家们估计: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可能多至1200万人,也可能最少到220万人。全班交流收集的历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 1998年主题:“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1999年主题:“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4、1位学生交流”青春红丝带行动“。提出倡议: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引发深层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包括他们的家庭、孩子?5、小组共同构思一份“关于预防艾滋病,关爱生命”的宣传板报。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