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D
6.2频率的稳定性(第2课时)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仇 海 佳
所在单位:宁夏银川市第十三中学
电 话: 18095170962
时 间: 2019年11月
一、教学内容解析
从现实意义上看: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现象(也称随机现象),如:保险、游戏、抽奖、买彩票等,而概率正是对这些随机现象的数学描述,通过对随机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因此,学习概率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课标》的调整上来看:将200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与2011版的进行比较,发现在第三学段降低了对概率求值的学习要求,但却强调了“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这一要求;将概率的重心定位在帮助学生形成随机观念。随机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会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二是理解大量重复实验时呈现一种规律性,也就是频率稳定于概率。
从内容的安排上来看:“统计与概率”领域共四章内容,本章《概率初步》共3个课时。第1课时,通过掷图钉试验,研究非等可能性的随机现象,本节课中,通过掷硬币试验研究等可能性的随机现象。无论是哪种随机现象,都让学生经历试验过程,感受随着试验次数不断增大,事件的频率都具有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引出概率的统计定义,从而得到概率的一种试验估算方法。第3课时即下一课中,给出了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是建立在等可能性事件的基础上,相对概率的古典定义,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更具一般性与普遍性,适用范围更广。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一步试验、两步试验、乃至高中阶段学习《算法初步》、《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随机试验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基本方法,无论是掷图钉还是掷硬币试验都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猜测的过程。因为通过试验,第一,有助于学生体会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所呈现的规律性;第二,在实际生活中,大量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不能依靠计算得来的,此时,可以通过做试验,将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值;第三,长期数学教学使学生养成了确定性思维习惯,要克服我们习惯的一种确定性思维方式,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在真实的数据分析中形成数学思考,将感性经验向理性思考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并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通过掷硬币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通过试验,感受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3、了解概率的意义,并能根据某些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在前两个学段的学习中,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经历数据统计过程,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活动经验:通过上节课“掷图钉”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试验的全过程,初步感受到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在以往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活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经验:大众媒体上有关统计概率的信息越来越多,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为学生学习概率知识提供了生活基础。
学习困难: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概率,其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和从前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将概率与频率混淆。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概率的实际意义,感受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分析
1、让学生经历试验的过程。概率的学习必须以试验为基础,这是概率教学本身的要求;频率是随机事件在试验中的统计结果。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猜测”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问题的数据处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试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这样一个事实。
2、利用excel表格累加各组试验数据,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插入折线统计图,实现由“数”到“形”的转换,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同时节省了教学时间。
3、利用计算机模拟试验,让学生感受试验次数很大时频率的变化情况。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大量重复试验”,实现量的突破。
4、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交互使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思”中发现,合作交流中提升。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猜想,在掷硬币的试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频率具有稳定性→在总结规律中,引出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巩固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在归纳小结中,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引出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硬币落下后,
会出现两种情况:
猜测:你认为出现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可能性相同吗?
试验探究
1、试验
要求:请大家四人一小组掷20次硬币,一人将硬币从头顶的高度随机掷下,另一人在学案的表格中画“正”字记录结果,另外两个人汇报、监督。
注意:每次都从相同的高度随机掷下,掷在盒子外面的请重新掷.
2、收集、整理试验数据
观察收集到的试验数据
①每一组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次数都相同吗?
②20次试验中,一定有10次正面朝上,10次正面朝下吗?
③观察特殊数据(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次数相
差最大的一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累计各组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累加在excel表格中
引导学生观察累加后的试验数据.
①观察正面朝上的频率有怎样的特点?
②观察正面朝下的频率有怎样的特点?
③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数据的变化情况,还可以绘制怎样的统计图?
3、分析试验结果
①观察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②继续加大试验次数,试验的结果会怎样?
验证猜测
(1)计算机模拟试验
观察正面朝上频率的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科学验证
表中的数据支持你刚发现的结论吗?
三、总结规律
1、引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无论是掷质地均匀的硬币还是上节课中的掷图钉试验,在试验次数很大时正面朝上(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就是频率的稳定性.
你怎样理解“摆动”?
事实上,从长期实践中,人们观察到:在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就是频率的稳定性。
由于事件A发生的频率,表示该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频率越大,事件A发生越频繁,这就意味着事件A发生的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在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又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因而,我们就用这个常数表示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把刻画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作P(A)
数值指的是?
2、用频率估计概率
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精确值,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一般地,大量重复的试验中,我们常用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事件A发生的概率。
“估计”说明用试验的方法得出的频率只是概率的近似值。
3、理解概率的定义
问题1:由上面的试验,请你估计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由于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频率是相等的,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掷硬币的方式来做出一些决策。
小明能将硬币换成图钉吗?为什么?
问题2:小明做了5次掷均匀硬币的试验,其中有3次正面朝上,2次正面朝下,因此他认为正面朝上的概率大约为 ,朝下的概率约为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问题3: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那么,掷100次硬币,你能保证恰好有50次正面朝上吗?
4、概率的取值范围
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1、你能说出以下事件发生的概率吗?
2、以下关于频率和概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频率反映了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概率反映了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大量重复试验,可以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事 件发生的概率
C.随机事件的概率在0到1之间
D.频率就是概率
3.某种麦粒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1)完成上表;
(2)根据上表,任取一粒麦粒,估计它能发芽的概率.
五、归纳小结 提高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猜测”的过程,发现在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得到的往往只是概率的估计值,且有些试验做起来费时费力,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求概率的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6.3 1、2
提出问题,先让学生猜测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可能性是否相同,有的学生认为是相同的,有的学生认为是不相同的,在学生的争议中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四人一小组,做掷硬币的试验,统计出现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频数与频率。在具体的试验感受掷硬币的随机性。
试验完成后,班长和课代表收集试验数据,并将数据统计在excel表格中。
观察试验数据,回答问题
累加各组正面朝上的频数,教师将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请学生说出累加前两组,前三组的试验数据并计算相应的频率,之后教师利用表格依次累加出各组的试验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频率。
观察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频率的变化情况。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问题②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频率的特点。此时,容易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频率稳定在0.5左右。
观察历史上数学家们的试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掷图钉”和“掷硬币”两个试验,发现规律,在试验次数很大时正面朝上(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就是频率的稳定性.
使学生逐步理解,在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我们就用这一常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样便于学生感受概率其实就是频率的稳定值。
问题1让学生感受在试验次数很大时,用频率估计概率,进而发现掷硬币时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教师顺势结合生活给出“掷硬币”在生活中的典型应用,让学生感受用掷硬币的放肆做选择是公平的。
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1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0;不确定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是0 到1之间的一个常数 。 .
在成语故事中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
思考、交流想法,学生相互补充。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交流,不足的地方其他同学予以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鼓励。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及时释疑解惑。
课件呈现问题.
将试验数据统计在excel表格中。
教师利用表格依次累加出各组的试验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频率。
借助表格插入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频率的折线统计图。
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呈现试验次数达到上千次的试验结果。
教师一边分析,一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板书相关概念。
在黑板上板书概念,用红色标注关键语句。
问题1交流完后,播放“掷硬币”选场地的微视频,
逐一出示问题.
逐一出示问题.
出示图片
学生将发芽的频率书写到白板上
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在学生的争议中引入今天的课题,激发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试验来验证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亲身经历试验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在试验中,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
为方便后面在表格中累加数据,将试验数据收集在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特殊数据(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次数相差最大的一组),感受试验次数少的时候,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上的次数波动较大.这与之前的猜测相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Excel表格,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的呈现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频率的折线统计图,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便于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借助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增加试验次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实现量的突破,提高学生对大量试验后事件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通过观察历史上的科学家们所做的成千上万次掷硬币试验,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有效的验证了学生发现的规律。
结合以上两个试验,学生很快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引出概率的统计定义,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学生充分感受频率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引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结合具体的试验让学生感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学以致用,播放选场地的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概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视频放完后,教师追问能否将硬币换成图钉,让学生感受非等可能性事件与等可能性事件的试验结果.
问题2让学生感受
试验次数不多,此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其误差一般较大,问题3让学生感受概率是针对大量试验而言的,大量试验中所存在的规律并不一定在一次试验中存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摸球游戏,通过摸球问题,先从可能性的角度分析,再出示事件发生的概率,便于学生理解概率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成语故事中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概率的取值范围。
练习2让学生感受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逐渐达成共识,试验次数很大时,用频率估计概率较为精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做中学”的收获,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共同回顾如何通过试验的方法来确定频率的稳定性,总结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达到学以致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
给学生提供了试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试验的过程
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试验过程,即猜测结果、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猜测等。学生在经历了“抛硬币”试验活动后,逐步认识了大量重复试验频率具有稳定性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积累了很多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包办代替学生的试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试验、交流、展示的机会。可以说教师是通过落实过程性目标来促进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使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中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大量试验”后频率的变化情况,于是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模拟试验,实现了量的突破,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效果非常好;借助Excel表格分析试验数据、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直观、形象;使用微视频再现了真实的场境,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之,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大了课堂容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没有给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有一些学生的想法没有及时的表达出来,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够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备课时多备学生,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随机观念的养成是长期的、艰难的,要克服我们习惯的一种确定性思维方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活动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数据分析中形成数学的思考,在讨论、辨析中加深对知识的本质理解。
“频率的稳定性(第2课时)”课例点评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教研室 马秀萍
1、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仇老师以“抛硬币”背景为素材,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猜测”这样一个试验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体验,积累了活动经验,促进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教学目标整体达成度高,课堂实效性强。
2、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仇老师让学生由收集“20次试验数据”——逐步“累加到240次”——计算机“模拟千次”——呈现历史上科学家做的“成千上万次”试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实现量的突破。一方面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试验次数很大时,等可能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进而用这个常数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促进了学生对频率与概率间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数据——表格、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
3、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感受“大量试验”的结果,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模拟试验,实现了量的突破,便于学生感受试验次数很大时频率的变化趋势;借助Excel表格收集试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直观、形象;借助微视频,还原真实场境,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本节课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交互使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仇老师语言精练,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概念表达清晰、准确,教学手段使用娴熟,个人素质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