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 探究“杠杆原理”中的数学问题
教 学 设 计
一. 内容与内容解析
1. 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第19页数学活动(活动2),内容为: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原理”中的数学问题。
2. 内容解析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其中,“综合与实践”是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在章末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意识。从而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本节课是学生已具备“杠杆原理”和“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之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等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函数,同时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
二. 目标与目标解析
1. 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定义、图像、性质;
(2) 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等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画图,根据图像猜想出反比例函数,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进行验证,最后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通过课前的实验培训,学生能合作完成实验;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发现函数关系,通过画出的函数图像能猜想出反比例函数;最后能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在学生经历了课中的这个活动的全过程后,能在课后实践作业中小组合作独立完成“等面积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的探究。
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数学活动课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学生能完成实验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学生的
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他们在获取实验数据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小组内的配合放在课前进行培训。那么,在课中的实验操作
环节会比较顺利。
本次活动在验证反比例函数时,由于实验误差,两个变量的积只是围绕在一
个值周围,而不是等于这个值,所以学生很难理解“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定值”;另外,学生理解“函数图像和解析式一一对应”也会比较困难,所以验证反比例函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数学活动课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
数学语言表达。对于这种意识层面的目标是最难实现的,所以,它不仅是本节课的难点,更是数学教育的难点。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利用课前实验操作培训,使课中实验操作能顺利进行,为后续的活动的进行提供保证。
2、小组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均是由小组成员商量确定的,同时老师采用学生实验的数据借助几何画板现场画图,都为了体现出用数学眼光观察的真实性。
3、本次数学活动是属于“靶向性活动”,所以活动的方案和报告都是由老师
进行设计,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过程对活动报告进行完善。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六个教学环节:①情景引入课题;②活动一:通过实验获取数据;③活动二: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④活动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⑤归纳小结;⑥课后作业。
(一)情景引入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当然,这只是阿基米德先生的一首狂想曲,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杠杆原理却是物理学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帮助。所以,这节课老师想请大家和我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索“杠杆原理”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引入阿基米德先生的名句,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简单直接的切入课题。
(二) 活动一:通过实验获取数据
我们知道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当阻力与阻力臂一定时,改变动力臂的大小,那么是否有相应的动力与之对应呢?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我们课前的实验培训一起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1、老师在实验前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2、课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具体实施方法:
L/cm
…
…
F/N
…
…
(1)每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选取恰当的L的值,并填入活动报告单的表格中;
(2)组长带领组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实践是数学活动课一个典型的特点,由学生自己选择L的值进行实验不仅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而且能使后面“用数学眼光观察”更具有真实性和广阔性;采用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能让学生经历数据得出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
(三) 活动二: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这是你们其中一位同学的表格,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认真思
考老师的问题。
1、展示某个学生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函数关系。
问1: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吗?
问2:存在几个变量?
问3:当确定L的一个值,是否有唯一的F值与之对应?
问4:F和 L是函数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函数关系,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知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2、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画出函数图像
(1)引导学生回忆画函数图像的步骤;
(2)让学生以“L”的数值为横坐标,“F”的数值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
标系。在坐标系中描出以表中的数对为坐标的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这些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来研究这个函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
3、选取一组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
4、采用学生的一组数据,老师利用几何画板现场画图;
5、引导学生通过图像猜想:F和L是反比例函数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L值,展示学生画的函数图像,以及老师利用学
生的数据现场画图,都是为了体现出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从而使“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具有真实性。
6、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验证,得出FL=4.9这一函数解析式;而我们所画的图像就是反比例函数的一支
7、以任意一组学生的数据为点的坐标,在老师的图像中描出点,让学生观察这个点是否在函数图像上;
8、在老师所画的图像上任取几点,得出它的坐标,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横纵坐标的积,发现都是围绕在4.9周围;
9、得出结论:杠杠原理中,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和动力臂是反比例函数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验证;同时体会函数的解析式和图像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 活动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我们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结论,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结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练习:在此实验中,当 L为50cm时,对应的拉力记为 F1 ,当L为24cm时,
对应的拉力记为F2 , 问:
(1) F1和F2 的大小关系;
(2) F1的值是多少?
思考:周末,老师去菜市场买鱼,不料老板的电子称坏了,只好找出很久以
前的“古董称”,这杆称配有0.5kg的秤砣,但是由于保存不当,上面的刻度已经看不见了。怎么办呢?正当老板着急的时候,他上初三的儿子出现了。只见他让爸爸提着称,挂上鱼,左右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衡。然后他拿着直尺开始测量,最后通过计算,成功得出了鱼的重量。如下图:OA=10cm,OB=30cm根据数据,你们能算出这条鱼有多少千克吗?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个超出实验中杠杆的最大长度的动力臂,可以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局限性,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思考”中呈现的是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源于生活,也能用于生活;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的优越性。(其中“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时间来决定是课中思考还是课后思考)
(五)归纳小结
1、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知识上的、经验上的、意识上的 ……
2、老师提炼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获得了一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进一步认识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以及探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和探究思路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将会进一步的应用。达芬奇说:“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并且用心去感受数学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提炼”体现出老师的主导作用,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又对学生的将来提出要求,体现出数学学习的延伸性。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仿照这节课探究模式,以现在的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教材P19 的“活动1”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次探究,既能
让他们内化本节课的内容,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优越性。
六、板书设计
附件:
数学活动报告
活动名称:探究“杠杆原理”中的数学问题
活动原理:F阻L阻=F动L动
活动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滑轮 、测力器、计算器、直尺、铅笔
活动方式:分组进行,六人一组;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组长)
五号
六号
关注左侧钩码的位置
固定滑轮
拉动测力器,并改变测力器到支点的距离
观察平衡、读出数据
记录数据
用计算器验证数据的有效性
活动过程:
1.实验:【有效数据范围:F?L的范围 】
L/cm
…
…
F/N
…
…
2.画图
以“L”为横坐标,以“F”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描点画图
3.得出结论
在杠杆原理中,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和动力臂是
5.应用结论
在不使用测力器的情况下,当表中的L为50cm时,需要多大的拉力才能
使杠杆平衡?
【思考】
周末,老师去菜市场买鱼,不料老板的电子称坏了,只好找出很久以前
的“古董称”,这杆称配有0.5kg的秤砣,但是由于保存不当,上面的刻 度已经看不见了。怎么办呢?正当老板着急的时候,他上初三的儿子出现了。只见他让爸爸提着称,挂上鱼,左右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衡。然后他拿着直尺开始测量,最后通过计算,成功得出了鱼的重量。如图:OA=10cm,OB=30cm。根据数据,你们能算出这条鱼有多重吗?
《探索“杠杆原理”中的数学问题》 点评稿
本节课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为宗旨,注重情境体验、问题引领、合作交流、情感互动,通过体现数学本体问题情境活动的探究,使学生历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回顾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领悟函数与生活的关系。
一、重体验,体现活动过程的开放性
通过“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探索动力和动力臂的对应关系”的任务主动参与活动,自主设计实验所需数据,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再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数据,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乐趣。
二、重思考,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通过观察数据得出函数关系,再通过画图猜想出反比例函数,然后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进行验证,体现出研究函数的数形结合思想,最后应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呈现,为学生打开了智慧之门,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三、重表达,体现数学本体的逻辑性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讨论验证猜想、归纳交流分享,为学生搭建好数学语言的平台,强调书写规范、合理叙述、符合逻辑、解决问题等,实现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整个过程既表达方式多样,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总之,本节课以数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来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促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课件9张PPT。
给我一个
支点,我
能撬动整
个地球.
探究“杠杆原理”中的数学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 执教者:成 薇实验内容和原理2. 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将50g钩码固定在杠杆的左侧距离中心10cm处,改变右侧
测力器与中点的距离 L动,在平衡状态下,得出对应的 F动。3. 有效数据分析:规定: 实验误差范围为±0.3左边: 阻力?阻力臂:所以,右边: 动力?动力臂的实验结果应该在 4.6~5.2 之间 根据杠杆原理: F阻L阻 = F动L动右边: 动力?动力臂也为 4.90.05? 9.8? 10= 4.9F阻? L阻 = F动? L动做一做观察猜想验证捋一捋 练习:在此实验中,当 L为50cm时,对应的拉力记为 F1 ,当L 为24cm时,
对应的拉力记为F2 , 问:
(1) F1和F2 的大小关系; (2) F1 的值是多少吗?活动2试一试小 结 请同学们仿照这节课探索方法,以现在的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教材P19 的“活动1” 作业作 业谢谢聆听! 周末,老师去菜市场买鱼,不料老板的电子称坏了,只好找出很久以前“古董称”,这杆称配有0.5kg的秤砣,但是由于保存不当,上面的刻度已经看不见了。怎么办呢?正当老板着急的时候,他上初三的儿子出现了。只见他让爸爸提着称,挂上鱼,左右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衡。然后他拿着直尺开始测量,最后通过计算,成功得出了鱼的重量。如下图:OA=10cm, OB=30cm根据数据,你们能算出这条鱼有多少千克吗?思考思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