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31 21: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实录
朱月鹤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0 页例1,随后的 “练一练”,练习二第1~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的过程中了解圆柱与圆锥的特征,知道其各部分的名称,形成正确的表象并能正确辨认圆柱和圆锥。
2.使学生充分经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探索过程,感受探索几何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科学验证的价值,初步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反思质疑的能力,对数学探索拥有更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圆柱模型、圆锥模型、相关的课件动画,学生准备圆柱模型、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找准方向,引入新课
师:老师在电脑上设计了一个环保机器人,你能看出组成机器人的物体分别是些什么形状的吗?
课件出示:
师:这些形状的几何体中,哪些我们已经研究过了?
生:上个学期我们已经研究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剩下的圆柱和球都是曾经认识过的,只是没有研究过它们的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
师:研究几何体时,通常要从点、线、面这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板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反思】苏教版教材把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全部集中在六年级,其中六年级上册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六年级下册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从整体上看, 六年级教学的对相关几何体的认识,将会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节课一开始,用自行设计的“环保机器人”引入,既简洁、明确,又能较为顺利地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观察发现圆柱的特征
师:这个机器人身体的形状就是圆柱体,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体。仔细找一找,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体?
课件出示:
/
学生自由发言,从上面的场景中依次找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下面这些都是圆柱的直观图形,你还能根据图形想象出刚才的物体吗?
课件出示由上述圆柱形物体抽象成的圆柱直观图。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上面这些图形都是圆柱,同时它们也都是直圆柱。大家有疑问吗?(学生不出声)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吗?
生:我觉得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师:是哪三个面?
生:上面、下面和中间的那个面。课件出示: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有几个底面?
生:圆柱有两个底面。板书:两个底面。
师:你觉得这两个底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两个底面都是圆,而且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一样。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是通过观察进行判断的。不过,仅仅通过观察进行判断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如何验证呢?请同桌两人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一起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如何验证的? 生1: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直径相等,面积也就相等。(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演示)
生2:先沿着一个底面的边线画出圆,再将圆柱倒过来,看是否完全重合。(面向全体学生演示)
师:经过验证,现在我们可以说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了。
师:还有中间这个面。这个面比较特别(演示摸一摸),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它是弯的。
师:是的,它确实是一个弯曲的面。数学上把这样的面称为曲面。(板书:曲面)围成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想一想,圆柱有几个侧面?
生:圆柱有一个侧面。
师:所以,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除此以外,圆柱还有其他特征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你们的意思是,只要一个物体的形状具有上面这些特征,它就一定是圆柱,对不对?
生:不对,如果侧面是“凹进去”或“凸出来”就不是圆柱了。
师:你说的是像这样的物体吗? 课件出示:
/ /
师:它们具有圆柱的上述特征吗?它们是圆柱吗?这就表明圆柱还应该有些什么特征?
生 1:侧面是直的、不能凹进去,也不能凸出来。
生2:圆柱应该是上下一样粗的。出示两个高度不一样的圆柱。
师:比一比,这两个圆柱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高、一个矮。
师:圆柱的高,是指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生:是指圆柱侧面的这个长度。师:你能上台比划一下吗?
学生比划。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圆柱的高是指从一个底面到另一个底面的距离。
师:如果要在圆柱上找一条线段表示高,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上台指出侧面上的一条高。师:这样的线段还有吗?
又有学生结合直观图指出从一个圆心到另一个圆心的线段。
师:像这样可以用来表示高的线段有多少条?
生:(齐)有无数条!
师:其实,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用一些不同的词表示圆柱的高,如硬币的高,常常说成——
生:厚。
师:圆柱形水井的高,常被说成—— 生:深。
师:圆柱形钢管的高,常被说成—— 生:长。
师:压路机滚筒的高,常被说成—— 生:宽。
师:不管是厚、深、长、宽,它们表示的都是圆柱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生:都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所以它们都是圆柱的高。
出示一张圆形纸片。
师:这张圆形纸片可以看作圆柱吗? 它的高是指什么?
生:这张圆形纸片的形状其实也是圆柱,它的高就是这张纸的厚度。
师:确实如此,尽管这张圆形纸片很薄,但它的高仍然存在,它的形状本质上还是一个圆柱。
【反思】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圆柱的特征,即节约了初次探索圆柱的特征的时间,又为接下来探索圆锥的特征指明了方向。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考都能围绕知识内容的本质,课堂教学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从实物图到直观图,再根据直观图想象实物,然后重点研究直观图,让直观与抽象相互支持, 有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圆锥的特征
师:小小纸片不乱扔,保护环境很重要。请看最新设计——环保机器人2 号! 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课件出示:
/
生:机器人腿和脚的形状变了,不是圆柱形了。
师: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形状吗? 生:这是圆锥体。
师:是的,圆锥体简称圆锥。下面四种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物体吗?
课件出示:
/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由上述物体抽象出来的直观图。
师:这些都是圆锥的直观图,你还能根据图形想象出刚才的物体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上面这些图形都是圆锥,同时它们也都是直圆锥。大家有疑问吗?(学生不出声)
师:圆锥又有哪些特征呢? 同桌合作,观察直观图和手中的圆锥,并在纸上写出你们的发现。
生:圆锥有两个面,一个是底面,还有一个是侧面。
师:还有补充吗?
生1:圆锥的底面也是一个圆。
生2: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
生3:圆锥还有一个顶点。
生4:圆锥只有1 条高,就是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生5:圆锥的上下不一样粗,它是越来越细,最后变成了一个点。
生6:圆锥的侧面应该是一个扇形。师:对于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个圆锥形物体展开看一看。
师:(指着图中相应的部分)这是圆锥的什么?
生:顶点。
师:圆锥有几个顶点?
师: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
生:高。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圆锥的高的呢?同桌两人试一试,看看怎样量比较准确。
学生分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生:将圆锥的底面放在桌上,尺子竖直放好,然后用眼睛看是多少厘米。
师:你能保证自己的眼睛一定能看得准确吗?
生:可以再拿一把尺放在上面,横着对齐。(边说边演示)
师:是的,将直尺与底面垂直,三角尺一条直角边与底面平行,另一条与直尺重合,这样量出来的就是圆锥的高。这样的方法应用了怎样的数学知识?
生:我觉得应用了平移的知识。课件出示:
/
【反思】学生明晰了观察与思考的方向,自主探索并在作业纸上写出圆锥的特征,有助于他们将思考过程与结论完整地呈现出来,避免只观察、不书写结论带来的碎片化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获得对圆锥的特征的基本认识之后,重点引导他们研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既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总结比较,加深认识
师:再次请出2 号机器人,因为2 号机器人里既有圆柱又有圆锥。说一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圆柱和圆锥都有底面,底面都是圆,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曲面。
生2:圆柱和圆锥都有高。师:不同点呢?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圆锥有一个顶点,圆柱没有。
生2:圆柱上下一样粗,圆锥的上下不一样粗。
生 3: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4: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两个面围成的。
【反思】在学生已经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之后,引导他们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并为接下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五、练习巩固,拓展认识
出示教材第10 页“练一练”。
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学生判断后,引导他们进一步解释判断的理由。
出示一个圆柱模型和一个圆锥模型。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圆柱模型
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圆锥模型指一指圆锥的底面、高和顶点。
课件出示:
师:你能在图中分别标出左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以及右边圆锥的底面、高和顶点吗?
学生操作后,继续讨论。
师:在圆柱的直观图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课件闪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吗?
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高,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师:在圆锥的直观图中,可以看到一个直角三角形,知道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相当于圆锥的什么吗?
生: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相当于圆锥的高,另一条直角边相当于圆锥的底面半径。
出示一张长方形彩纸。
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圆柱?
学生讨论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只要把这张长方形彩纸卷一卷,就能得到一个圆柱了。
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卷一卷,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如果要给卷成的空心圆柱配上底面,怎样才能剪出大小正好匹配的圆?
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圆的周长要等于长方形的长或宽。
师:还有其他办法也能让长方形变成一个圆柱吗?
学生讨论后,再次提出猜想:把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
师:这个猜想很大胆,那么究竟对不对呢?电脑演示一下。
课件动画演示,验证猜想。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如果把这个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的应该是一个圆锥。课件动画演示,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圆柱、圆锥与一些平面图形是有密切联系的。其实,从外部观察圆柱或圆锥,也能看到一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
师: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圆柱,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圆锥呢?
【反思】上面的活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认识,沟通圆柱、圆锥与相关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既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支持,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全课回顾,质疑拓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大家对学习的内容还有没有疑问?
学生纷纷摇头。
师:既然大家都没有疑问,老师这里倒是有一个疑问——前面曾经提到今天认识的圆柱都是“直圆柱”,圆锥都是“直圆锥”。那么,有斜圆柱或斜圆锥吗?斜圆柱或斜圆锥又是什么样子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
【反思】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出发点与驱动器。在课尾继续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将相关探究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促进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