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课题
《春夜洛城闻笛》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重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
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每到夜深人静,漂泊在外的游子无不想念着远处的故乡。他们或因一轮明月,或是一句乡音,或因一曲笛音……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在悠扬的“折柳曲 ”中一起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听讲感知
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吸引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四、注释: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是离情别绪。
故园:指故乡;家乡。
五、诗歌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六、朗读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整体感知: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八、诗歌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
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学生齐读,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Ppt展示,学生默读感知。
默读感知
齐读识记
默读理解
齐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默读理解
学习诗歌赏析方式方法
了解作者生平,更好了解诗歌主题。
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
了解文学派别,熟悉作品特点。
添加词语注释,帮助了解诗意。
诗歌大意让学生更系统的了解这首诗。
划分节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体会感情。
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课堂小结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学生默读感知
再次感知整首诗的主题意境
板书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景物:笛声
情感:思乡
学生记笔记再次感知诗歌意境主题
对首诗的结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知。
课件24张PPT。春夜洛城闻笛部编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 每到夜深人静,漂泊在外的游子无不想念着远处的故乡。他们或因一轮明月,或是一句乡音,或因一曲笛音……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在悠扬的“折柳曲 ”中一起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新知讲解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目标新知讲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作者简介新知讲解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创作背景新知讲解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新知讲解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 浪漫主义新知讲解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是离情别绪。
故园:指故乡;家乡。注释新知讲解诗歌大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新知讲解朗读节奏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新知讲解整体感知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新知讲解诗歌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新知讲解诗歌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新知讲解诗歌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 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新知讲解诗歌赏析“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课堂练习1、解释词语:
玉笛:
折柳:
故园:
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 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精美的笛子。《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指故乡,家乡。听;听见。拓展提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拓展提高【注释】
远:远自。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拓展提高【答案】 (1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课堂总结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板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景物:笛声
情感:思乡作业布置课下搜集思乡题材的诗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