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生物 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生物 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31 19:2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一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酸雨的危害,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并给出了实例-----探究“酸雨”的危害。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这一实验。由于七年级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究经验,因此教材将这个探究活动设计为具有较大开放性的全过程探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只是几条简单的提示,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期待学生通过活动认同酸雨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2.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城乡结合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孩子亲近大自然,对生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通过媒体也知道很多环境污染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也掌握了一些探究技能。但对于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危害,以及这个全过程探究活动,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实验目标分析
1.以酸雨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合作等能力。
3.通过对实验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对实验的论证能力。
4.认同酸雨对生物有不良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实验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课外实验活动的组织和实验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
难点: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
解决策略:根据不同的探究主题,把学生分为三大组,每大组又分为2-3个小组,由老师统筹安排,组长负责监督。先指导各组准备实验用具和材料,根据实验计划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实验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探究报告。组织学生用课件展示实验成果,尤其是他们组的创新之处,并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片段。启发其他学生对实验提出问题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实验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
(2)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课外实验。
(3)撰写实验报告,制作展示课件。
2.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酸雨的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料。
(2)为探究实验提供材料用具(培养皿,烧杯,注射器,标签,白醋,清水,植物种子,小动物等)。
(3)设计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制订实验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提问:是什么毁了他们的容颜,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引导学生说出酸雨,进入学习。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提问
共享资源
提问:什么是酸雨?举例说明溶液的酸性、碱性和中性,简述溶液的酸碱度。
对于酸雨,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PPT展示问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2.酸雨的成分是什么?3.酸雨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用他们课前收集的资料,解决部分问题。
播放视频:酸雨形成的原理。
根据收集的资料回答。
认真听讲,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明确什么是酸雨。
自主提问。
资料收集小组的同学介绍酸雨的形成和成分。
观看视频,了解酸雨形成的原理。
了解酸雨的有关知识,,为学习酸雨的危害奠定理论基础
由学生提出问题,又由学生自己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资料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确定主题
制订方案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酸雨对生物有影响呢?
分组:6人一小组。
提供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建议学生根据这些材料用具确定各组的探究主题。
指导各小组制订探究方案。
提示:1.如何配制模拟酸雨?
2.实验步骤是否完整?
3.是否设置了对照?
4.变量是否唯一?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回答: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
1.分组,选出组长。
2.确定探究主题,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
制订实验方案。
对照提示,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从实验课题、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的选择上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第二阶段:实施实验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分工合作
自主探究
1.开放实验室。
2.帮助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和材料。
3.指导学生配制PH=5和PH=4的模拟酸雨。
4.组织学生按照实验计划完成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5.实验后,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探究报告。
6.和学生一起制作实验成果汇报展示的课件。
小组分工合作:
1.准备实验用具和材料。
2.用白醋和清水按一定比例配制PH=4和PH=5的模拟酸雨。
3.按照计划完成实验。
4.对实验对象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
5.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和老师一起制作课件。
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自主创新、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成果汇报、交流、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成果展示
交流评价
过渡:酸雨有哪些危害呢?
请植物探究小组的代表汇报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
对这些实验,你们有什么疑问和建议?引导学生大胆提问。组织学生在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补充或解释。
过渡:通过这两组实验,我们看到了酸雨对植物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对小麦幼根和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那么酸雨对动物有没有影响呢?
请动物探究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
对这些实验,你们有什么疑问和建议?
教师补充或解释。
这几组实验,哪一组给你们的印象最深刻?
教师从整体上给予鼓励性评价。
植物探究小组的同学从探究课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结论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尤其是他们组的创新之处,并通过视频展示了他们课外实验片段。
植物探究小组的同学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解答或解释。
动物探究小组的同学进行汇报,并通过视频展示他们实验片段。
提问、讨论、交流。
组间互评,说出各组的优点,也指出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生创设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实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质疑,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用视频展示实验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
学以致用
情感升华
播放视频:酸雨的危害。
提问:本地区的雨水质量如何?是不是酸雨地区?请课外调查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提问:我国的酸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PPT展示图片,提问:这些地区的酸雨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教师补充解释。
提问:怎样有效地控制酸雨呢?组织各小组讨论,制定出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的方案。
观看视频,了解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课外调查小组的同学汇报他们组调查的结果。
根据他们收集的资料回答。
观察图片并回答。
小组讨论,出谋划策,并在班内交流。
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结束语
呼吁学生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听讲,领会其中的深意。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使学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教学反思及问题研讨
为了很好落实实验目标,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和重组。
1、实验材料的拓展和改进
教材中建议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生长的状况,这很容易使学生片面的认为酸雨只对植物有不良的影响,酸雨对其他生物有没有影响呢?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一开始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很多,植物中有选择小麦,黄豆,向日葵的,动物中有选择小鱼,蝌蚪,猫,宠物狗的。通过对这些实验材料的可操作性进行了评估之后,我们预定了四种生物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是小麦、绿豆、小鱼、蝌蚪。由于有材料是我们之前实验中没有用过,选择PH为多大的模拟酸雨比较合适。我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先进行预实验。在预实验的过程中,又发现了问题:模拟酸雨条件下的小鱼和蝌蚪都死掉了,实验效果虽然很明显,但学生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小动物,既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又不威胁到其生命?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获知蚯蚓对酸性物质比较敏感,蚯蚓靠湿润的体表呼吸,用蚯蚓作为实验对象,只需要在蚯蚓的体表上滴一滴模拟酸雨,就能观察到实验现象。改进后的优点: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间短,不会危害蚯蚓的生命。经过预实验,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实验组:1、模拟探究酸雨(PH=4和PH=5)对小麦和绿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2、模拟探究酸雨(PH=5)对小麦幼苗和幼根生长状况的影响。3、模拟探究酸雨(PH=5)对蚯蚓的影响。
2、实验用具的选择和改进
探究模拟酸雨条件下小麦幼根的生长状况的实验中,如果把种子直接摆在培养皿上,幼根就会粘在培养皿底部,弯弯曲曲,没法测量其长度。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学生自制了实验装置,用铁丝做一个圈,把废旧窗纱剪下一块,缝在铁丝圈上,把做好的纱网放在一个小碗里,改进后的优点是植物的根可以从纱网的小孔扎下去,小碗为根的生长提供空间,便于学生测量根的长度。
本次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PH的水溶液。以往的实验中学生用滴管给植物浇水,由于学生手指用力不均匀,滴管滴出的水滴有大有小,不能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溶液量是相同的,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在本次实验中,把滴管改为注射器,而注射器上有刻度,这样可以保证实验变量是唯一的。
3、实验成果展示方式的改进
本次实验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展示和评价。由于三个实验组选题不同,实验场所和时间也不统一。每一组的同学只了解本组的实验,对其他组的实验不太了解。这样不利于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视频拍下每个组学生实验过程,在课堂上播放,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实现了过程性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