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辛立庄小学 李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的第一课时,本课题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通过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有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及学生自备材料(面粉、小苏打、熟石灰、水等)。
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
师:你喜欢魔术吗?我也喜欢,现在我想过把瘾。这是一杯清水,这是一只吸管,我用它轻轻一搅,看,什么变化?(把食用碱与酚酞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水变红了!神奇吧?其实,我没有魔力,只是把食用碱和酚酞放入水中,它们与水混合后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把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混合后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固体与水混合后发生的变化。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你认识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材料(板书: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混合
1、预设实验
师:如果我们把沙、食盐、铁粉、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
师:想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想)先别急,请看清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混合实验要求
1、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每只杯子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都应相同。
2、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3、小组同学共同合作,一人取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一人搅拌,认真观察记录每种混合物发生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给混合物进行分类,共同填写实验现象报告单和混合现象分类表。
师:看明白了吗,没看清楚的请看课本67页内容,没问题的那就赶快试试吧!
2、学生操作、填写记录单和分类表(教师巡视指导)
师:(示意停)请同学们坐好。瞧,这组同学动作多快,坐的真端正。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拿着实验现象报告单,到前面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纠正不正确的说法)
师:哪组有不同看法?到前面说说哪里不一样?观察的真仔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与水混合后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你是根据什么标准给这些变化进行分类的?哪个同学想到前面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分类结果?
4、学生介绍分类情况。
师:哪组有不同分法?拿着分类表到前面说说。(对学生的多种分法及时评价)
5、理解“溶解”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从你们的分类表中看到:因为食盐、白糖在水中看不见,把它们的水溶液分为一类,那么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哪?(板书课题)谁想说说?
学生:化在水里了、溶解了……
(板书:水 溶解)
师:沙、锯末、铁粉在水中能看得见,我们说他们溶解了吗?学生:不溶解、非溶解(板书:不溶解)
师:溶解这个词用得真恰当!那什么叫溶解呢?
学生读
6、应用巩固
师:在水中变成极小微粒均匀分散这就是溶解的特征。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食盐、白糖非常容易溶解在水中,你还知道那些物体容易溶解在水中?
学生举例
师:好样的!知道这么多。说明你们平时注意观察了生活周围事物的变化。接下来,你还想研究那些物体与水混合的问题?
学生发言
师:那就从桌斗里选出两种你想研究的物体,用前面的办法试试吧。
学生操作:
师:(示意停)谁想说说你的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xx物体容易溶解,xx物体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很出色。你有很多收获吧?给大家说说!
学生简评
师:收获真不少。最后,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课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呢?下节课,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想的办法多、效果好,有信心吗?我想下节课大家的表现更出色。请大家整理好实验器材。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白糖
水 溶解
盐
铁粉
锯末 水 不溶解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