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学期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学期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1-01 09:5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某同学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以下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滴加石蕊溶液,搅拌,溶液变蓝
B.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溶液变红色
C.加入蒸馏水,搅拌,溶液颜色不变
D.加入金属Zn片,产生气泡
2.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2NaOH+H2SO4=Na2SO4+2H2O
B.NaC1+AgNO3=AgC1↓+NaNO3
C.Cu+2AgNO3=2Ag+Cu(NO3)2
D.2HCl+Na2CO3=2NaCl+H2O+CO2↑
3.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
4.下列处理废水的方法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用石灰石处理尾气中的SO2
B.用臭氧处理废水中的氧化物
C.用铁粉处理酸性废水
D.用熟石灰处理废水中的酸
5.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的溶液pH<7
B.b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1种
C.m=23.3
D.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34.2%
6.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和H2O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该反应的实质是HCl+NaOH=H2O+NaC1
D.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不变
7.下列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不使用酚酞,HCl就无法和NaOH反应
B.酚酞由红色变无色,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C.滴加酚酞前溶液为无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仍无色,说明没有发生反应
D.若将酚酞换成石蕊,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8.小明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酸碱性质时,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过量,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实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方案 使用实际 判断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 氧化铜粉末 如果溶液变蓝,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硝酸银溶液 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A.A B.B C.C D.D
9.在A+B→C+D的反应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C和D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若A是氧化铜、C为铜,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将20gA和30gB混合,则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一定为50g
D.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1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C.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11.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2.如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克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13.向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加入一定质量的10%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换成相同质量的10%的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终所得溶液pH为7
B.用硫酸代替盐酸重复实验时,溶液温度升高
C.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D.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
1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酸碱中和反应,烧杯中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阴离子只有OH﹣
C.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15.在实验室中,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的变化规律,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不变色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17.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氢氧化钠加入20克时恰好完全反应
B.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C.温度上升是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温度下降是因为增加液体降温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
18.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B.某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D.向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1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并利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得出如图图象,下列对于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约70秒时恰好完全反应
C.温度的变化能够直接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变化
D.中和反应放热,所以放热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0.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点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C.A点溶液的溶质只有Na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
21.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含有NaCl和HCl
C.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2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HCl
B.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23.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Mg+2HCl═MgCl2+H2↑
B.CaO+2HCl═CaCl2+H2O
C.K2CO3+H2SO4═K2SO4+H2O+CO2↑
D.KOH+HNO3═KNO3+H2O
24.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反应后Na+和Cl﹣数目减少
D.反应后水分子数目增多
25.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26.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呈碱性
B.b点到c点之间没有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C.该图对应的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所含物质与b点一致
27.下列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
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B.向稀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
C.向MgCl2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
D.将铜丝放入到MgSO4溶液中
28.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5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29.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 B.
C. D.
30.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放热 B.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C.一定有水生成 D.生成的盐一定可溶
31.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32.下列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uSO4+2NaOH═Cu(OH)2↓+Na2SO4
B.H2SO4+2NaOH═Na2SO4+2H2O
C.CaCO3+2HCl═CaCl2+H2O+CO2↑
D.AgNO3+HCl═AgCl↓+HNO3
33.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b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与Cl﹣个数不相等
3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35.下列实例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C.被蚊中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减轻痛痒
D.用稀盐酸清除金属表面的铁锈
36.稀盐酸和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的叫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B点和C点时,溶液均呈现无色
D.C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37.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从20 s到40 s,溶液温度升高、pH增大
D.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中
38.下列推理和结论正确的是(  )
A.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酸
C.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盐酸能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硫酸也能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39.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
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产生白雾
C.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NaOH
D.治理硫酸厂的污水时,可向该污水中投放适量的生石灰
40.小乐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NaOH溶液易潮解和变质,需密封保存
B.②中酚酞试液变红,其原因是溶液中存在Na+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D.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水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41.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初中化学中许多实验都用到了盐酸。
(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观察到瓶口有   产生。下列实验中一定不会用到盐酸的是   (填序号)。
A.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B.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D.除去铁钉上的锈迹
(2)用盐酸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向烧杯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的过程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以下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颜色变蓝
B.另外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后溶液不变色
C.加入蒸馏水后,溶液不变色
D.加入金属Cu片,产生气泡

42.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图示反应的实质是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反应中NaOH稍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   。

43.如图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烧杯中溶液pH随滴入物质体积变化的曲线:
(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   7(填“<、=、>”)
(2)根据曲线判断:(填化学式)a物质是   ,b物质是   。判断依据是   。
(3)当滴入物质的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若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   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写化学式)。

4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2)AB两点间的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
(4)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   。化学方程式为   。

45.在研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测得其pH=13;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与NaOH溶液充分混合,测得混合后溶液的pH=8。
实验②: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并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发现红色褪去。
(1)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请简述理由。   。
(2)有同学猜想,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存在稀盐酸过量;利用下列试剂,能检验该同学猜想的是   (选填字母)。
A.铜粉B.氧化铜粉末C.紫色石蕊D.AgNO3溶液
(3)写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   。
46.在1支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向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
(1)上述活动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这一事实证明了酸和碱放在一起发生了化学变化你的理由是   。
(2)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可用如图表示,请据图概括出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

47.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Cl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

(1)当观察到B烧杯出现   现象时,可证明稀HCl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2)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为了确定B烧杯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三种实验方案,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①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48.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 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右图所示:
(1)从 A 到 B 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 值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
(2)B 点表示的含义是   ,此时溶液的pH=   ;
(3)验证 C 点处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选择的试剂有   (填序号)。
A.酚酞B.CuO 粉末C.AgNO3 溶液D.大理石E.MgSO4 溶液

49.化学离不开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金属应用的实例,主要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的是   (填序号);

(2)如图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作用是   。
(3)经常饮用硬水对身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4)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山药等食物中常含硒元素。如图是硒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硒元素在人体中,从含量上判断属于   (填“微量”或“常量”)元素;
③某元素的离子符号An+,该离子核外有m个电子,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o”与“”反应生成了   (填物质名称)。

50.酸与碱、酸与金属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图1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   ;
(2)图2是二者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   (写微粒符号,下同),产生的新微粒是   ;
(3)不同酸具有相似的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却能与其反应,原因是   不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某同学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以下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滴加石蕊溶液,搅拌,溶液变蓝
B.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溶液变红色
C.加入蒸馏水,搅拌,溶液颜色不变
D.加入金属Zn片,产生气泡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滴加石蕊溶液,搅拌,溶液变蓝,说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故选项错误。
B、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C、加入蒸馏水,搅拌,溶液颜色不变,溶液可能显酸性或中性,故选项错误。
D、加入金属Zn片,产生气泡,是因为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可证明盐酸过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2NaOH+H2SO4=Na2SO4+2H2O
B.NaC1+AgNO3=AgC1↓+NaNO3
C.Cu+2AgNO3=2Ag+Cu(NO3)2
D.2HCl+Na2CO3=2NaCl+H2O+CO2↑
【分析】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判断中和反应时一要看反应物是否是酸和碱,二是看生成物是否是盐和水,二者缺一不可。
【解答】解:A、2NaOH+H2SO4=Na2SO4+2H2O,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B、NaC1+AgNO3=AgC1↓+NaNO3,氯化钠、硝酸银属于盐,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Cu+2AgNO3=2Ag+Cu(NO3)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金属和盐,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2HCl+Na2CO3=2NaCl+H2O+CO2↑,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
【分析】根据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点溶液中只含有硫酸一种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点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c点是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液体的pH=7,故选项说法错误。
D、d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下列处理废水的方法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用石灰石处理尾气中的SO2
B.用臭氧处理废水中的氧化物
C.用铁粉处理酸性废水
D.用熟石灰处理废水中的酸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用石灰石处理尾气中的SO2,不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用臭氧处理废水中的氧化物,不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铁粉处理酸性废水,是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用熟石灰处理废水中的酸,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的溶液pH<7
B.b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1种
C.m=23.3
D.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34.2%
【分析】根据图象变化和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由图象可知,加入的氢氧化钡是过量的,在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等氢氧化钡反应完全后稀硫酸再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了硫酸镁和水,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图象的变化可知,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由图象可知,加入的氢氧化钡是过量的,在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等氢氧化钡反应完全后稀硫酸再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了硫酸镁和水。
A、通过图象可以看出,a所处的图象表示在滴加硫酸的过程中,沉淀的质量继续增大,所以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溶液pH>7,故A错误;
B、b点所处的图象沉淀质量不再变化,表示硫酸已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镁和硫酸两种,故B错误;
C、由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52.4g﹣46.6g=5.8g,
设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x
MgSO4+Ba(OH)2=Mg(OH)2↓+BaSO4↓
58 233
5.8g x
58:233=5.8g:x
x=23.3g
m=5.8g+23.3g=29.1g,
故C错误。
D、设氢氧化钡的质量为y
Ba(OH)2~BaSO4↓
171 233
y 46.6g
171:233=y:46.6g
y=34.2g
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100%=34.2%
由以上计算可知,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34.2%,故D正确。
故选:D。
6.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和H2O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该反应的实质是HCl+NaOH=H2O+NaC1
D.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不变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反应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和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溶剂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不使用酚酞,HCl就无法和NaOH反应
B.酚酞由红色变无色,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C.滴加酚酞前溶液为无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仍无色,说明没有发生反应
D.若将酚酞换成石蕊,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B.根据通过酚酞颜色的改变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D.根据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紫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A.无论有没有酚酞的存在,HCl和氢氧化钠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只是在没有酚酞的情况下无法用眼观察反应是否发生,故A错误;
B.酚酞由红色变成了无色,说明溶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不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即发生了中和反应,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都是无色的,不能根据溶液的颜色没有改变就认为没有发生反应,故C错误;
D.由于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紫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可以通过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改变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D错误。
故选:B。
8.小明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酸碱性质时,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过量,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实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方案 使用实际 判断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 氧化铜粉末 如果溶液变蓝,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硝酸银溶液 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确认盐酸是否过量,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pH值,若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C、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如果溶液变蓝,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D、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故选:D。
9.在A+B→C+D的反应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C和D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若A是氧化铜、C为铜,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将20gA和30gB混合,则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一定为50g
D.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若C和D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A是氧化铜、C为铜,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也可能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将20gA和30gB混合,则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不一定为50g,若A或B有剩余,也可能小于50g,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可能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可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C.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A、c点溶液显碱性,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升高至大于7,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这是因为过程中溶液由显酸性变成显中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分析】A、根据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如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克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B、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a克是指加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D、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由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则稀盐酸和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不一定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向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加入一定质量的10%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换成相同质量的10%的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终所得溶液pH为7
B.用硫酸代替盐酸重复实验时,溶液温度升高
C.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D.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
【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放热。
【解答】解:A、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由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硫酸中氢离子的质量小,所以最终所得溶液pH大于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用硫酸代替盐酸重复实验时,溶液温度升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中和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设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盐酸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0g×10% x×10%
=,
x=91.25g,
设换成相同质量的10%的硫酸时,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y,俗称硫酸钠质量为z,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142
y 91.25g×10% z
==,
y=7.4g,z=13.2g,
溶液中剩余氢氧化钠质量:10g﹣7.4g=2.6g,
反应后溶液质量:100g+91.25g=191.25g,
因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硫酸钠质量分数都不是1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酸碱中和反应,烧杯中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阴离子只有OH﹣
C.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分析】A、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所示溶液呈碱性,所示溶液中阴离子有Cl﹣、OH﹣,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在实验室中,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的变化规律,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不变色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D、C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C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分析】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
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解答】解: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是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例如铁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不是阳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7.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氢氧化钠加入20克时恰好完全反应
B.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C.温度上升是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温度下降是因为增加液体降温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
【分析】A、根据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B、a点时溶液中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的温度变化图,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B点时溶液放出的热量最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当氢氧化钠溶液加入20克时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溶液中的pH大于7,显碱性,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溶液的温度变化图,温度上升是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温度下降是因为增加液体降温,故选项说法正确。
D、B点时溶液放出的热量最高,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8.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B.某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D.向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分析】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解答】解: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氢氧化钠、氯化氢质量比是40:36.5,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盐酸过量,最终溶液显酸性,pH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锌比铁活泼,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比铁快,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C。
1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并利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得出如图图象,下列对于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约70秒时恰好完全反应
C.温度的变化能够直接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变化
D.中和反应放热,所以放热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pH传感器得出的温度变化图,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B、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约70秒时pH等于7,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温度的变化,可能是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于水造成的,不能直接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中和反应放热,但放热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氧化钙与水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0.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点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C.A点溶液的溶质只有Na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即可确定操作的过程。
B、根据溶液的pH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A点溶液的pH小于7,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小于7逐渐的增加到等于7,然后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A说法错误。
B、A点溶液pH<7,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故B说法错误。
C、图象A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但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C说法错误。
D、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中含有氢氧化钠;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中含有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1.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含有NaCl和HCl
C.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HCl
B.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分析】A、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D、由a点到b点,pH逐渐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a点到b点,pH逐渐增大,酸性逐渐减弱,至b点时溶液显中性,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3.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Mg+2HCl═MgCl2+H2↑
B.CaO+2HCl═CaCl2+H2O
C.K2CO3+H2SO4═K2SO4+H2O+CO2↑
D.KOH+HNO3═KNO3+H2O
【分析】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
【解答】解:A、反应物中没有碱,不是中和反应;
B、反应物中没有碱,不是中和反应;
C、反应物中没有碱,不是中和反应;
D、氢氧化钾是碱,硝酸是酸,反应生成硝酸钾(盐)和水,是中和反应。
故选:D。
24.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反应后Na+和Cl﹣数目减少
D.反应后水分子数目增多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Na+、OH﹣和H2O,盐酸中含有H+、Cl﹣和H2O,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消失,生成了水分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时,溶液显中性,其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Na+和Cl﹣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则反应后水分子数目增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5.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分析】根据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溶液对外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有水生成,溶剂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溶液星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图中A代表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6.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呈碱性
B.b点到c点之间没有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C.该图对应的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所含物质与b点一致
【分析】A、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B、b点到c点之间,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反应中消耗盐酸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b点到c点之间,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没有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钾溶液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充分混合后,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盐酸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KOH═KCl+H2O
36.5 56
36.5份质量的盐酸与56份质量的氢氧化钾恰好完全反应,则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所含物质与C点一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7.下列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
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B.向稀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
C.向MgCl2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
D.将铜丝放入到MgSO4溶液中
【分析】可观察到明显现象,即反应产生了气体、沉淀或有颜色改变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B、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向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C、向MgCl2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选项正确。
D、将铜丝放入到MgSO4溶液中,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8.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5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完全反应后随着盐酸滴加,溶液显酸性,pH小于7。
【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完全反应时pH等于7,盐酸过量时溶液显酸性,pH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剂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时,不能反应生成水,水的质量增加的只有盐酸中水的质量,因此恰好完全反应后随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增大幅度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钠离子个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完全反应前,随着盐酸的滴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不存在氯化氢,完全反应后随着盐酸滴加,溶液中氯化氢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A。
29.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 B.
C. D.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溶液显酸性,pH小于7。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随着反应进行,pH减小,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溶液pH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反应过程中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原来温度,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实验过程中,钠离子数目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A。
30.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放热 B.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C.一定有水生成 D.生成的盐一定可溶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一定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生成的盐不一定是可溶的,如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1.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盐酸溶液显无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溶液显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滴有酚酞溶液的盐酸溶液显无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2.下列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uSO4+2NaOH═Cu(OH)2↓+Na2SO4
B.H2SO4+2NaOH═Na2SO4+2H2O
C.CaCO3+2HCl═CaCl2+H2O+CO2↑
D.AgNO3+HCl═AgCl↓+HNO3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CuSO4+2NaOH═Cu(OH)2↓+Na2SO4,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碱,不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H2SO4+2NaOH═Na2SO4+2H2O,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C、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酸,不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AgNO3+HCl═AgCl↓+HNO3,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酸,不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3.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b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与Cl﹣个数不相等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HCl和反应生成的Na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因此都含有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C、c点pH大于7,表示NaOH过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b点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示的溶液中Na+与Cl﹣个数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3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分析】A、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故选项推理正确。
B、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但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是因为CO2是酸,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选项推理错误。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35.下列实例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C.被蚊中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减轻痛痒
D.用稀盐酸清除金属表面的铁锈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与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被蚊中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减轻痛痒,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用稀盐酸清除金属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金属氧化物和酸,不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6.稀盐酸和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的叫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B点和C点时,溶液均呈现无色
D.C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分析】A、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B点和C点时,溶液的pH分别等于7、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C、B点和C点时,溶液的pH分别等于7、小于7,分别显中性、酸性,溶液均呈现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7.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从20 s到40 s,溶液温度升高、pH增大
D.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中
【分析】A、根据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B、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图,进行分析判断。
C、30s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说明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示可知,从20 s到40 s,溶液温度升高、pH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30s时溶液的pH小于7,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8.下列推理和结论正确的是(  )
A.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酸
C.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盐酸能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硫酸也能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C、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B、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也可能是硫酸氢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D、金属表面锈的主要成分是金属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盐酸能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硫酸也能用于金属表面除锈,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39.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
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产生白雾
C.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NaOH
D.治理硫酸厂的污水时,可向该污水中投放适量的生石灰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纯碱,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产生白雾,故选项说法正确。
C、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治理硫酸厂的污水时,可向该污水中投放适量的生石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0.小乐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NaOH溶液易潮解和变质,需密封保存
B.②中酚酞试液变红,其原因是溶液中存在Na+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D.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水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①中NaOH溶液不易潮解,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氢氧化钠溶液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需密封保存,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中酚酞试液变红,其原因是溶液中存在OH﹣,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甲物质是浓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41.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初中化学中许多实验都用到了盐酸。
(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观察到瓶口有 白雾 产生。下列实验中一定不会用到盐酸的是 A (填序号)。
A.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B.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D.除去铁钉上的锈迹
(2)用盐酸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向烧杯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的过程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以下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B (填序号)。
A.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颜色变蓝
B.另外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后溶液不变色
C.加入蒸馏水后,溶液不变色
D.加入金属Cu片,产生气泡

【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以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指示剂的变色反应分析;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解:(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塞,瓶口会出现白雾,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盐酸的小液滴;故填:白雾;
A、盐酸和熟石灰和石灰石都能反应,故不能用盐酸;
B、盐酸和氯化钠不反应,和碳酸钠反应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可用盐酸鉴别;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D、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可用盐酸除锈;
故选:A;
(2)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盐酸的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使盐酸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防止局部酸液过量,酚酞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都显无色,当红色消失时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A、滴加石蕊,溶液变蓝,说明氢氧化钠过量,盐酸不足,故A错误;
B、若恰好完全反应,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应变红,若不变色则说明盐酸过量,故B正确;
C、加蒸馏水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故C错误;
D、铜和盐酸不反应,故D错误。
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B。
42.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图示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Cl+NaOH═NaCl+H2O 。
(3)若反应中NaOH稍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 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烧杯中的溶液是盐酸,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烧杯中的溶液是盐酸,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3)若反应中NaOH稍过量,则反应后,溶液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故答案为:
(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HCl+NaOH═NaCl+H2O;
(3)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43.如图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烧杯中溶液pH随滴入物质体积变化的曲线:
(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 = 7(填“<、=、>”)
(2)根据曲线判断:(填化学式)a物质是 NaOH ,b物质是 HCl 。判断依据是 随着滴入溶液的增加,溶液的pH增大 。
(3)当滴入物质的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若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 红 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NaCl、HCl (写化学式)。

【分析】(1)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显中性;
(2)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酸性,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碱性,当溶液的pH=7时,溶液显中性;
(3)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以及图象数据来回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无剩余,溶液显中性,pH=7。
(2)根据图象,在反应未进行时,溶液的pH=1,为强酸性溶液,所以该曲线反应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3)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是:HCl+NaOH=NaCl+H2O,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溶液仍为强酸性,所以是氢氧化钠只和部分盐酸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也有剩余的盐酸,酸使石蕊显红色。
故答案是:(1)=;
(2)NaOH;HCl;随着滴入溶液的增加,溶液的pH增大;
(3)红;NaCl、HCl。
4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呈 蓝 色。
(2)AB两点间的溶液的溶质是 NaCl (填化学式)。
(3)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
(4)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 碳酸钙逐渐溶解,表面冒出气泡 。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分析】(1)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2)根据AB两点间温度升高来分析;
(3)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来分析;
(4)根据C点盐酸过量来分析。
【解答】解:(1)A处的温度是由低到高的上升阶段,说明是反应进行过程中,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滴加石蕊试液显示蓝色;故填:蓝;
(2)B点的温度最高,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故填:NaCl;
(3)B到C的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中性转化为酸性;故填:减小;
(4)C点所示溶液盐酸已经过量,此时加入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碳酸钙逐渐溶解,表面冒出气泡;CaCO3+2HCl=CaCl2+H2O+CO2↑。
45.在研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测得其pH=13;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与NaOH溶液充分混合,测得混合后溶液的pH=8。
实验②:在烧杯中注入适量NaOH溶液,并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烧杯中,发现红色褪去。
(1)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请简述理由。 不能,也可能是稀盐酸对氢氧化钠溶液起到了稀释的作用 。
(2)有同学猜想,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存在稀盐酸过量;利用下列试剂,能检验该同学猜想的是 BC (选填字母)。
A.铜粉B.氧化铜粉末C.紫色石蕊D.AgNO3溶液
(3)写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 H++OH﹣=H2O 。
【分析】(1)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3)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解答】解:(1)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所以据实验①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也能是稀盐酸起到了稀释的作用;故填:不能,也可能是稀盐酸对氢氧化钠溶液起到了稀释的作用;
(2)A.铜属于不活泼的金属,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法验证;
B.氧化铜与氯化钠不反应,但是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若观察到黑色粉末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绿色,证明盐酸剩余;
C.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遇到酸性溶液变红色,可以用紫色的石蕊试液验证;
D.硝酸银与氯化钠、盐酸军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无法验证。
故选:BC;
(3)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与盐酸中的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故填:H++OH﹣=H2O。
46.在1支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向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
(1)上述活动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这一事实证明了酸和碱放在一起发生了化学变化你的理由是 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硫酸加入后氢氧化钠消失 。
(2)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 。
(3)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可用如图表示,请据图概括出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

【分析】(1)根据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
(2)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3)由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了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这一证据证实了把酸和碱放在一起,发生了化学变化。
(2)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3)由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本质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故答案为:(1)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硫酸加入后氢氧化钠消失;(2)2NaOH+H2SO4═Na2SO4+2H2O;(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47.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Cl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

(1)当观察到B烧杯出现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现象时,可证明稀HCl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2)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
(3)为了确定B烧杯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三种实验方案,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①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2HCl=ZnCl2+H2↑ ;
③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开始溶液不变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
【分析】(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当下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足量的稀HCl时,盐酸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证明稀HCl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填: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NaOH+HCl═NaCl+H2O;
(3)①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证明溶液显酸性,即盐酸过量;
②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填:Zn+2HCl=ZnCl2+H2↑;
③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氢氧化钠没有将其中的盐酸完全中和时,溶液是无色的,当氢氧化钠滴加过量时,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故填:开始溶液不变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48.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 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右图所示:
(1)从 A 到 B 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 值逐渐 变小 (填“变大”或“变小”);
(2)B 点表示的含义是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此时溶液的pH= 7 ;
(3)验证 C 点处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选择的试剂有 BD (填序号)。
A.酚酞B.CuO 粉末C.AgNO3 溶液D.大理石E.MgSO4 溶液

【分析】(1)根据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B处放出的热量最多,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3)由图示可知,C处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A到B过程中,是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放出的热量逐渐增加,氢氧化钠逐渐减少,碱性减弱,故pH值逐渐减小。
(2)B处放出的热量最多,表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7。
(3)由图示可知,C处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溶液;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与MgSO4 溶液不反应;故可以选择的试剂有BD。
故答案为:
(1)变小;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7;
(3)BD。
49.化学离不开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金属应用的实例,主要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的是 B (填序号);

(2)如图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作用是 保护树木,防止冻伤,防止害虫生卵 。
(3)经常饮用硬水对身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4)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山药等食物中常含硒元素。如图是硒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硒元素在人体中,从含量上判断属于 微量 (填“微量”或“常量”)元素;
③某元素的离子符号An+,该离子核外有m个电子,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m+n 。
(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o”与“”反应生成了 水 (填物质名称)。

【分析】(1)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4)根据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人体所需元素的分类、离子结构来分析;
(5)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解答】解:(1)A.金属制成电缆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
B.电热壶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
C.金属丝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D.金属乐器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耐腐性和特殊光泽;
故选:B;
(2)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具有杀菌的作用是保护树木,防止冻伤,防止害虫生卵;故填:保护树木,防止冻伤,防止害虫生卵;
(3)经常饮用硬水对身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故填:煮沸;
(4)①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硒离子;故填:得到;
②硒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填:微量;
③An+是A原子失去n个电子得到的,由题意,该离子核外有m个电子,则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m+n;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m+n.故填:m+n;
(5)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由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图,此反应的实质是“〇”与“”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水。
50.酸与碱、酸与金属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图1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复分解反应 ,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 OH﹣、H+、H2O ;
(2)图2是二者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 H+、Mg (写微粒符号,下同),产生的新微粒是 Mg2+、H2 ;
(3)不同酸具有相似的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却能与其反应,原因是 酸根 不同。
【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
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盐酸。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OH﹣、H+、H2O。
(2)图2是二者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H+、Mg,产生的新微粒是Mg2+、H2。
(3)不同酸具有相似的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却能与其反应,原因是酸根不同。
故填:复分解反应;OH﹣、H+、H2O;H+、Mg;Mg2+、H2;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