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同步测试卷
(满分100分,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悬之都门,以谢(道歉,请罪)天下
B.大哥莫要造次(匆忙,仓促),定没这事
C.吾将归乡里,发矫(假托)诏
D.绝不见些消耗(消息)
2.下列句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B.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趔趔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
C.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吴老太爷的眼光,都市景观就显得分外光怪陆离、摄人心魄。
D.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是同病相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目前,绿皮火车尽管速度不快,设施陈旧,但安全方便,票价低廉,依然受到很多偏远地区外出的农民工和群众欢迎。
B.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中,机器人与演员之间进行的频繁穿梭互动,要求机器人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动作回应,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
C.基茨比厄尔这个拗口的名字,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在欧洲却是如雷贯耳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滑雪场。
D.写作《刺杀骑士团长》期间,村上春树在安徒生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主张人和国家都要学会与黑暗的过去共存,而不能篡改历史。
4.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您借走《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于我。
B.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C.获悉贵店开张,家父特备薄礼一份,敬请笑纳。
D.母校将迎来百年庆典,期待您拨冗光临。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共享经济如今正火,科学家发现,不光是人类,连细菌菌群也玩分时共享:___________。研究人员设立了两个相距2毫米的枯草杆菌生物膜菌群,两个菌群不但能相互沟通,还会同步性生长。但是,当二者对有限资源产生竞争时,两个菌群的生长就不再同步,而是切换成分时共享模式,从而降低了对资源的竞争。
A.毗邻的菌群间不仅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还能相互沟通
B.毗邻的菌群间不仅能相互沟通,还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
C.毗邻的菌群间只有能相互沟通,才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
D.毗邻的菌群间只有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才能相互沟通
二、小说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拍了吴畏的肩膀道:“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员工的反应和测评,从某种角度,是对电厂改革开放40年的检验,员工心里有杆秤,成败由他们评说。你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有或没有,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几分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磬,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只是今天提前两小时。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各行其是,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这些人在旁林立。早会上,班长、主任被免职,分管领导被谈话。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挥映;运行值班室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站在耸立的厂房前,仰望这个动力巨人。这是他三年的心血,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改革中不间断有阵痛。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似乎不理解,道:“步行出小镇。”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迟疑着,甚至有些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喊道:“吴总!”吴畏转身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都是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由领导离职被员工放鞭炮的故事展开情节,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官场的黑暗。
D.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7.小说屮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4分)
8.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传记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 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 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 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
D.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11.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5分)
四、写作(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末,一场冬雪后学校的停课,让正在读高二的小刘不用早起上学,在舒适的家中享受温暖的空调。 对此,小刘家里的长辈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爷爷认为,下雪就放假,孩子不能接受风雪的磨砺,这是被惯坏的一代;妈妈认为,学校这么做是保护学生安全,属暖心之举;爸爸却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时代已经进化到竞争无需用苦力的时候了,今天的孩子需要面对的绝不只是自然界风雪的考验。小刘把家中长辈们的争论发到班级群里,引发了老师、同学和家长们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书信,向长辈或同龄人,也可以向材料涉及的相关对象,表达自已的观点和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造次:鲁莽,轻率)
2.A(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不符合语境。)
3.D(A项不合逻辑,“农民工”和“群众”含义交叉。B项语序不当,“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动作回应”和“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语序颠倒。C项搭配不当,“名字”是“地方”搭配不当〈或成分赘余,“的地方”赘余〉)
4.A(璧还:敬辞,原璧退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A项语境应用谦辞。)
5.B(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相互沟通”“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两个内容的关系。从后文看,细菌菌群的“资源共享”应该是先“沟通”,然后才能“共享”;同时,从“沟通”和“共享”的关系分析,二者是递进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所以答案是B项。)
6. C(“让人们看到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官场的黑暗”分析有误,小说以此表现是“群众的眼进行对比,反衬吴畏清廉深得民心。②使小说情节连贯紧凑,波澜起伏。交代吴畏有压力的原因,引出下文吴畏离职的场景,使小说情节连贯,且设下悬念,形成波澜,吸引读者。③深化小说主题。三任贪官落马,说明员工心里有标准,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警示为官者,为睛是雪亮的,为官者要有责任意识”。)
7.①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细致扎实:每天巡视工厂,检修期间提前到岗。②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或敢于打破常规),不怕非议:取消员工福利水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不怕掣肘、责难。③内心坦荡:步行出小镇,敢于接受员工的检验。④胸怀全局,远见卓识:老厂添置新机组,垃圾电厂、环保基地在建。(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8.①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厂里情况复杂,吴畏工作开展艰难;以员工对贪官的态度和对吴畏的态度官一任应尽责一方,心存敬畏,深化小说主题。(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9.C(C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可知, “就是从头学起”错误。)
10.BD(B项“大家对他的敬佩”不当。D项结合文本内容“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可知,“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错误。
11.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②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③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5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4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