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1 21: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木块、钩码、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大烧杯、镊子、抹布、课件、小刀等
小组实验:一块马铃薯、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试管夹、滴管、药匙、食盐、白糖、碱面、蒸发皿、镊子、100ml烧杯1个、50ml烧杯2个、搅拌棒、抹布、记录表等。
【学情分析】
从课前调研看,学生应该学会并使用过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但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并不是特别清楚;其次,学生在制作溶液方面的训练也较少。再次,授课班级学生在探索沉和浮的内容上,也不是很全面。这些都是因教材版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教学设计和准备更加细致,也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容易猜到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通过“冲突情境”引入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上课:师生问好
同学们肯定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因受到的浮力不同,浮沉状态是不一样的。比如,把木块放入水中会浮上来,把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那它呢?
这是什么?(土豆)恩,学名叫做马铃薯(板书 马铃薯),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同学们预测一下它是沉下去呢还是浮上来呢?(学生回答沉,就放入2号杯中。嘿嘿一笑,不好意思,你错了。板书: 浮。如果学生回答浮,就放入1号杯中板书:沉) 我们再试一次看看?咦,它怎么样了?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换顺序。
2、通过演示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同一块马铃薯,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浮沉状态呢?
(学生发现两次放入的杯子不是一个。)是杯子的原因吗?(不是。如果非有学生认为是就用备用的空杯子演示解决)那是什么原因?(如学生直接回答是水不一样。从这里开始)如果这两杯中都是普通的水,那同一块马铃薯能出现不同的浮沉状态吗?(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出杯中液体不同;或学生答放了东西,教师:你是说溶解了物质吧?如学生回答溶解了盐,则你能肯定是溶解了盐吗?)。不管怎样,但它们都是液体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件出示课题,补充板书完成课题。
3、进一步激趣:
咱们把装有让马铃薯沉下去的液体的烧杯定为1号杯,装有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的烧杯定为2号杯。那咱们怎么证明这两杯中的液体不一样?(那咱们怎么证明液体里有没有溶解物质?)
学生回答:用实验证明,要追问什么实验、怎么做等。
学生回答:看(不容易看出来)闻(用扇闻,也不是特别明显)尝(在科学实验及研究中,一般我们是不能用品尝这种方法的,不卫生更不安全)加热(要追问原理依据。对,加热的方法可以让水迅速蒸发,分离出溶解在水里面物质的结晶。)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老师已经在1号实验盒里给大家准备好了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试管夹、滴管、小烧杯等,我们用这些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2、请组长拿出1号实验盒,各组根据实验器材研讨实验方法。老师把我这的1、2号烧杯中的液体,倒入你们的1、2号小烧杯。
3、大家研究好了吗?(好了),这么聪明,那我可要有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1)为什么每组配了两把钢勺?
(2)滴管有什么作用?(吸取液体)对,每种液体只需用滴管吸取二三滴进行加热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这就是液滴加热实验。
(3)这个实验我们要观察比较什么?
4、出示温馨提示,教师诵读,并对第一条提问:会使用试管夹吗?(教师提示要点)
5、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实验结果,出示课件,同时可以举起一两组的勺子。(1号杯液体没有什么痕迹)(2号有白色颗粒物——注意纠正确定为盐、糖等物质的回答,我们目前还不能确定它是什么,只能按残留物的颜色等物理性状描述)
通过实验,表明两种液体一样吗?(不一样)。1号液体没留下明显痕迹,说明它可能是什么?(水)。板书,水。让马铃薯沉下去的是普通的水,板书箭头,那么什么样的液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出示课件,板书:某种物质溶液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质疑:那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看来很多同学不敢肯定。那什么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糖、味精、碱面......)
2、我为大家准备了食盐、白糖、碱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调制溶液的比赛好不好?(好)出示课件。比赛的内容是:1、每组必须取100ml的水;2、任选盐或糖或碱面一种物质加入水中溶解,调制出让马铃薯能够浮起来的溶液;3、赛点就是看哪组盐或糖或及那面用量少;4、在《调制溶液记录表》上做好记录;5、听教师的口令开始和结束。想不想获得胜利?(想)那先请同学们认真的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如何比赛吧。
3,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方案)
4、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开始。调制溶液记录表
我们组使用的是________(食盐、白糖、碱面三选一)
加入物质数量
水的量
沉浮情况
?
100ml
?
?
100ml
?
?
100ml
?
?
100ml
?
?
100ml
?
(几种两种方式同时进行,让学生自主选择,更将思维不局限于用某一种物质,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5、时间到,停止!汇报结果(先叫第一的;再叫别的种类的;让没浮起来的小组找原因——先找同材料的是否成功,即使他们知道原因也再让他们继续)
6、思考:从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什么样的溶液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出示课件
四、阅读资料和扩展:
1、刚才,我们在课堂上调制了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液体存在吗?请欣赏视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关灯)
2、大自然真奇妙啊,科学探究也是无止境的。今天我们使用了三种物质调制了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那如果再选用其它物质溶解在水中,能不能也让马铃薯浮起来呢?
3、你们愿不愿意尝试呢?(愿意)好,我把这个机会留给每个同学自己,利用课后时间去探索尝试吧!
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向后面听课的领导老师致谢再见。
板书设计:
7、马铃薯 在液体中的 沉 浮
水 某种物质溶液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设计思路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液体性质的不同也可以改变同一物体的浮沉状态,通过实验,经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先认识到液体的性质能影响同一物体在其中的沉浮状态,但并没有完全诠释原因(那是下课书的内容)。我针对教材,认真思考,并且遵循着我校本学年的校本教研课题——提高课堂实效性进行了构思。整节课的设置都是以学生兴趣内因为基础,以课本为依托,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自然衔接,充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首先,我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变化用情境冲突的方式呈现,即学生说什么我都让他们猜错,用冲突造就学生探索欲望。因为从事自然和科学教学多年来,尤其是前两年在天津的一次培训中学习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因和动力。在备学生方面,考虑到今天任教学生和我区所用教材不同,没有《沉和浮》单元较为详细的学习,所以铺垫略多。在演示实验中我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还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注重学生动手参与的实验能力,以旧带新,注重知识的迁移。强化巩固,力求学生课上有所得,有所悟,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的几个小实验都较为简单,主要以学生自主研讨进行。比如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水和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的实验,是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的。而今天上课的学生虽然使用不同版本教材,但也掌握了酒精灯加热的技能和分离的知识,我的引导主要在于实验细节点拨。而调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我把它改为开放性的小竞赛形式,任选材料,用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更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一下子倒入好多盐(或糖或碱面)的场面,从而体验不到液体浓度不够,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科学本质;也能潜移默化的约束学生,防止盐、糖、水等洒的到处都是的不规范实验行为。
再次,作为男性教师,用一些口语化、趣味性的语言,创设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尽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但我相信,课堂上孩子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并不比任何学科差。
本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课件较为简单……(根据课堂实际反思)
最后,由于准备仓促,难免紧张,一定还有很多问题,敬请评委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