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几种常见的碱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有腐蚀性
B.H2O2能分解
C.H2O是常用的溶剂
D.Al在常温下不能与O2反应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O2支持燃烧 B.CO2易溶于水
C.浓HCl有挥发性 D.NaOH易潮解
3.氢氧化钙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俗称是( )
A.纯碱 B.烧碱 C.小苏打 D.熟石灰
4.下列不是NaOH俗称的是( )
A.烧碱 B.火碱 C.纯碱 D.苛性钠
5.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
A.小苏打 B.火碱 C.生石灰 D.纯碱
6.氢氧化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为( )
A.生石灰 B.大理石 C.石灰石 D.熟石灰
7.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8.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Fe B.CO2 C.Fe2O3 D.NaCl
二.填空题(共4小题)
9.熟石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 (举出1例即可)。
10.用炉灶清洁剂(主要成分NaOH)清洗炉灶时,应戴上橡胶手套,其原因是 。
11.生活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用品 管道通 石灰乳
有效成分 NaOH Ca(OH)2
(1)管道通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 。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12.小丽用如图所示装置实现了“水往高处流”,水往高处流得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小题)
13.用如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足量NaOH溶液挤进烧瓶,震荡,打开止水夹K,水倒吸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1)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2)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取下烧瓶,打开橡胶塞,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14.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某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产生,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后某试管中溶液呈红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
15.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16.进行以下对比实验,研究NaOH的性质。
实验一观察固体表面 实验二向固体表面滴加稀盐酸 实验三振荡3个塑料瓶
(1)实验一的结论是 。
(2)实验二的目的是 。
(3)实验三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在四只试管中分别装有滴有酚酞的饱和石灰水,进行下列实验。
依据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中能观察到相同现象的是 (填序号)。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18.如图所示,在点滴板1~3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在4~6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无色酚酞溶液。
(1)溶液变为红色的有 (填孔穴序号)。
(2)2种指示剂能区分NaOH溶液、稀盐酸、水的是 。
19.进行如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加入B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红色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有水、石蕊、 。
20.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1)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 。
(2)判断该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并说明理由: 。
21.化学课上,小丽以氢氧化钙为例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
取适量氢氧化钙于试管中依次进行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没有明显现象,小丽需要作出的改进是 。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并检验生成了碳酸盐。25℃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物质 NaOH Na2CO3
溶解度/g 17.3 <0.01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乙醇不参与反应)。
[步骤1]打开K1,关闭K2,从a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产生大量沉淀,停止通二氧化碳;
[步骤2]从a口通入氮气,直至排净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步骤3]关闭K1,打开K2,向甲装置的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
(1)步骤1装置甲的试管中能看到沉淀的原因是 。
(2)步骤2中,排净装置中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3)步骤3乙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3.化学课上,小明取了5只试管以氢氧化钙为例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的目的是 。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试管③没有明显现象,小明需做出的改进是 。
(4)试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你认为小明的试管⑤应该做的实验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
24.根据如图所示实验,Y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 。
(3)该实验得出氢氧化钠的性质有 。
25.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 实验1 实验2
Ⅰ.A中盛有水,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B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Ⅱ.将注射器中的浓硫酸注入A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不动,充分接触后,打开K1和K2 Ⅰ.A中充满CO2,B中盛有一定量的水Ⅱ.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足量)注入A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和K2
(1)检查A装置气密性:向下推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恢复至原位,该现象说明 。
(2)实验1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3)实验2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其理由是 。
26.小希设计了一套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
实验开始时,打开K2关闭K1,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一段时间后,关闭K2代开K1,继续通入CO2气体。
(1)以上实验是为了证明 。
(2)若要达到实验目的,预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27.化学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前K1、K2、K3均为关闭状态。
内容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1 B、C中分别盛有无色酚酞试液,打开K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关闭K1,然后打开K2、K3.
实验2 A中盛满CO2,B中盛有氢氧化钙溶液,C中盛有稀盐酸。①打开K1,从分液漏斗慢慢放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K1。②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有A中有沉淀产生时,迅速关闭K2。③再打开K3,观察到A中有气泡产生。
(1)实验1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2中,步骤①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2中,请解释步骤③产生气泡的原因为 。
28.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夹持装置已略去)。
(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
(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实验2。
【实验2】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上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 。
四.解答题(共6小题)
29.补齐连线。从13﹣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 物质﹣用途 13﹣B 物质﹣俗称
30.补齐连线。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物质﹣用途 B 物质﹣﹣主要成分
31.下表列出了两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及其主要成份。
生活用品 医用双氧水 强力去油剂
主要成份 过氧化氢 氢氧化钠
(1)用双氧水给伤口消毒时,伤口上会产生气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使用强力去油剂时需要戴上防护手套,原因是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易潮解 B.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C.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32.某同学设计对比实验(如图):两个体积相同且均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气球上端的玻璃管与外界 大气相通。操作:分别向两锥形瓶中滴入 2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轻轻振荡。
(1)设计该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2)现象:观察到 A、B 两瓶内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3)B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3.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两个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A中放有过氧化氢溶液,B中放有一定量二氧化锰;C中放有约半瓶80℃热水,C中左侧长导管出气口处放一块白磷。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观察到C中白磷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该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 。
(2)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B中充满二氧化碳,C中液体是足量稀盐酸,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广口瓶中,关闭活塞,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34.进行如下实验,研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1)溶液变为红色的是 (填序号)。
(2)没有明显现象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两支试管中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有腐蚀性
B.H2O2能分解
C.H2O是常用的溶剂
D.Al在常温下不能与O2反应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常用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是常用的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Al在常温下能与O2反应生成氧化铝,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O2支持燃烧 B.CO2易溶于水
C.浓HCl有挥发性 D.NaOH易潮解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aOH具有吸水性。
【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支持燃烧。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正确;
D.NaOH具有吸水性,易潮解。正确。
故选:B。
3.氢氧化钙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俗称是( )
A.纯碱 B.烧碱 C.小苏打 D.熟石灰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俗称进行分析解答,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据此解答。
【解答】解: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不是NaOH俗称的是( )
A.烧碱 B.火碱 C.纯碱 D.苛性钠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解答】解: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而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故选:C。
5.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
A.小苏打 B.火碱 C.生石灰 D.纯碱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分析,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解答;
【解答】解:
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俗称,故不符合题意;
B.火碱是氢氧化钠俗称,故符合题意;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故不符合题意;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氢氧化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为( )
A.生石灰 B.大理石 C.石灰石 D.熟石灰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俗称判断,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解答】解: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故选:D。
7.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分析】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曲线①和②,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在②上方,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Fe B.CO2 C.Fe2O3 D.NaCl
【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正确。
C、氧化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4小题)
9.熟石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 改良酸性土壤(抹墙,制NaOH等) (举出1例即可)。
【分析】根据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是一种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抹墙,与碳酸钠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等。
故答案为:改良酸性土壤(抹墙,制NaOH等)。
10.用炉灶清洁剂(主要成分NaOH)清洗炉灶时,应戴上橡胶手套,其原因是 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 。
【分析】根据炉灶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NaOH有强腐蚀性解答;
【解答】解:炉灶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NaOH有强腐蚀性,故清洗炉灶时戴上橡胶手套,以防清洁剂与皮肤直接接触;
答案: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
11.生活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用品 管道通 石灰乳
有效成分 NaOH Ca(OH)2
(1)管道通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解答。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管道疏通剂的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Ca(OH)2+CO2═CaCO3↓+H2O
12.小丽用如图所示装置实现了“水往高处流”,水往高处流得原因是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瓶中 。
【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水往高处流得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瓶中。
故填: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瓶中。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小题)
13.用如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足量NaOH溶液挤进烧瓶,震荡,打开止水夹K,水倒吸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1)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
(3)实验结束后,取下烧瓶,打开橡胶塞,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烧瓶内压强降低进行分析;
(3)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溶液碱性变成酸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3)把足量盐酸烧瓶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故答案为:
(1)2NaOH+CO2=Na2CO3+H2O;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3)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14.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能产生气泡的是 1、3、4 (填序号)。
(2)某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产生,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 。
(3)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4)实验后某试管中溶液呈红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无色酚酞 。
【分析】(1)根据盐酸和铁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碳酸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碱能使酚酞变色、碱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盐和酸都不能使酚酞变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盐酸和铁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碳酸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能产生气泡的是1、3、4;
(2)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某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产生,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3)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4)氢氧化钙能使酚酞变红色,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有可能过量,但氯化钙和稀盐酸都不能使酚酞变色。
故答案为:(1)1、3、4;
(2)Ca(OH)2+2HCl═CaCl2+2H2O;
(3)Fe2O3+6HCl═2FeCl3+3H2O;
(4)无色酚酞。
15.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氢氧化钠溶液 。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盐酸先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压强减小,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使压强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图,压强先减小,先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盐酸先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对压强没有影响。
(3)cd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溶液;
(2)盐酸先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3)Na2CO3+2HCl═2NaCl+H2O+CO2↑。
16.进行以下对比实验,研究NaOH的性质。
实验一观察固体表面 实验二向固体表面滴加稀盐酸 实验三振荡3个塑料瓶
(1)实验一的结论是 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
(2)实验二的目的是 探究氢氧化钠是否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
(3)实验三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塑料瓶A比塑料瓶B(或C)变瘪的程度大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向露置20分钟的氢氧化钠中滴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软塑料瓶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中实验,露置5分钟的氢氧化钠表面潮湿,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2)向露置20分钟的氢氧化钠中滴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实验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是否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3)塑料瓶A比塑料瓶B(或C)变瘪的程度大,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2)探究氢氧化钠是否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3)塑料瓶A比塑料瓶B(或C)变瘪的程度大;2NaOH+CO2 ═Na2CO3 +H2O。
17.在四只试管中分别装有滴有酚酞的饱和石灰水,进行下列实验。
依据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中能观察到相同现象的是 BD (填序号)。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
(3)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C中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
【分析】(1)根据碳酸钠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2)B中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石灰水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碳酸钠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饱和石灰水放在热水中,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故BD中的现象相同。
(2)B中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滴有酚酞溶液的石灰水溶液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盐酸和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
(1)BD;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C中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18.如图所示,在点滴板1~3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在4~6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无色酚酞溶液。
(1)溶液变为红色的有 2、4 (填孔穴序号)。
(2)2种指示剂能区分NaOH溶液、稀盐酸、水的是 紫色石蕊溶液 。
【分析】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显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显中性溶液不能使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变色。
【解答】解:(1)溶液变为红色的有2、4,这是因为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2种指示剂能区分NaOH溶液、稀盐酸、水的是紫色石蕊试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水显中性,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故填:2、4;紫色石蕊试液。
19.进行如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加入B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 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红色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有水、石蕊、 NaCl、CaCl2、HCl 。
【分析】根据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所以最后的试管中含有酸性物质,加入C物质会出现气泡、生成C是酸,可以是稀盐酸,无色溶液中加入B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B可以是氢氧化钙,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所以A可以是二氧化碳,然后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所以最后的试管中含有酸性物质,加入C物质会出现气泡、生成C是酸,可以是稀盐酸,无色溶液中加入B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B可以是氢氧化钙,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所以A可以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1)加入B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红色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有水、石蕊、NaCl、CaCl2、HCl。
故答案为:(1)Ca(OH)2+Na2CO3=CaCO3↓+2NaOH;
(2)NaCl、CaCl2、HCl。
20.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1)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 瓶子变瘪 。
(2)判断该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并说明理由: 不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使瓶内压强变小,瓶子也会变瘪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瓶内压强变化大分析回答;
(2)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分析回答。
【解答】(1)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瓶内压强变小,观察到瓶子变瘪,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CO2+2NaOH═Na2CO3+H2O;
(2)不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使瓶内压强变小,瓶子变瘪。
故答案为:(1)瓶子变瘪;(2)不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使瓶内压强变小,瓶子也会变瘪。
21.化学课上,小丽以氢氧化钙为例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
取适量氢氧化钙于试管中依次进行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没有明显现象,小丽需要作出的改进是 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先滴加酚酞溶液 。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白色沉淀产生 。
(3)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分析】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解答】解:(1)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常通过加入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证明两者之间的反应;
(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观察到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答案为:(1)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先滴加酚酞溶液;
(2)有白色沉淀产生;
(3)Ca(OH)2+CO2═CaCO3↓+H2O。
22.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并检验生成了碳酸盐。25℃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物质 NaOH Na2CO3
溶解度/g 17.3 <0.01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乙醇不参与反应)。
[步骤1]打开K1,关闭K2,从a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产生大量沉淀,停止通二氧化碳;
[步骤2]从a口通入氮气,直至排净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步骤3]关闭K1,打开K2,向甲装置的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
(1)步骤1装置甲的试管中能看到沉淀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几乎不溶于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 。
(2)步骤2中,排净装置中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防止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 。
(3)步骤3乙中能看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步骤1装置甲的试管中能看到沉淀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几乎不溶于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
故填: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几乎不溶于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
(2)步骤2中,排净装置中二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
故填:防止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
(3)步骤3乙中能看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23.化学课上,小明取了5只试管以氢氧化钙为例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的目的是 探究碱溶液和石蕊试液相互作用时的变色情况 。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 。
(3)试管③没有明显现象,小明需做出的改进是 预先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
(4)试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5)你认为小明的试管⑤应该做的实验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滴加酚酞试液,目的是探究碱溶液和酚酞试液相互作用时的变色情况 。
【分析】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解答】解:(1)试管①的目的是探究碱溶液和石蕊试液相互作用时的变色情况,实验过程中,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明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故填:探究碱溶液和石蕊试液相互作用时的变色情况。
(2)试管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3)试管③没有明显现象,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小明需做出的改进是预先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加,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故填:预先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4)试管④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观察到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5)小明的试管⑤应该做的实验是滴加酚酞试液,其目的是探究碱溶液和酚酞试液相互作用时的变色情况,滴加酚酞试液时,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探究碱溶液和酚酞试液相互作用时的变色情况。
24.根据如图所示实验,Y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 HCl+NaOH═NaCl+H2O 。
(3)该实验得出氢氧化钠的性质有 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1)该实验中,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不断的运动,当运动到Y烧杯中时,和水结合生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因此可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2)红色变为无色,是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故填:HCl+NaOH═NaCl+H2O。
(3)该实验得出氢氧化钠的性质有: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填: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5.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 实验1 实验2
Ⅰ.A中盛有水,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B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Ⅱ.将注射器中的浓硫酸注入A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不动,充分接触后,打开K1和K2 Ⅰ.A中充满CO2,B中盛有一定量的水Ⅱ.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足量)注入A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和K2
(1)检查A装置气密性:向下推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恢复至原位,该现象说明 A装置气密性良好 。
(2)实验1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A中压强变大使A中液体流入B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
(3)实验2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其理由是 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消耗二氧化碳 。
【分析】(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
(2)根据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瓶内压强增大,将硫酸压入到B中,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回答;
(3)根据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分析。
【解答】解:(1)检查A装置气密性:向下推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恢复至原位,该现象说明A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1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浓硫酸溶于水放热,A中压强变大使A中液体流入B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3)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于水,实验2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其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消耗二氧化碳。
故答为:(1)A装置气密性良好;
(2)浓硫酸遇水放热,A中压强变大使A中液体流入B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消耗二氧化碳。
26.小希设计了一套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
实验开始时,打开K2关闭K1,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一段时间后,关闭K2代开K1,继续通入CO2气体。
(1)以上实验是为了证明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2)若要达到实验目的,预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开始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一会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进行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解答】解:(1)(1)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实验开始时,打开K2关闭K1,向其中通入CO2气体,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一段时间后,关闭K2代开K1,继续通入CO2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填: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实验开始时,打开K2关闭K1,向其中通入CO2气体,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一段时间后,关闭K2代开K1,继续通入CO2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开始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一会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7.化学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前K1、K2、K3均为关闭状态。
内容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1 B、C中分别盛有无色酚酞试液,打开K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关闭K1,然后打开K2、K3.
实验2 A中盛满CO2,B中盛有氢氧化钙溶液,C中盛有稀盐酸。①打开K1,从分液漏斗慢慢放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K1。②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有A中有沉淀产生时,迅速关闭K2。③再打开K3,观察到A中有气泡产生。
(1)实验1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B、C中的无色酚酞依次变红 。
(2)实验2中,步骤①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3)实验2中,请解释步骤③产生气泡的原因为 A中压强减小,C中稀盐酸沿导管进入A中,与碳酸盐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实验1中,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分别运动到B、C中时,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可以观察到B、C中的无色酚酞依次变红。
故填:B、C中的无色酚酞依次变红。
(2)实验2中,步骤①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3)实验2中,步骤③产生气泡的原因是:A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压强减小,C中稀盐酸沿导管进入A中,与碳酸钠、碳酸钙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产生气泡。
故填:A中压强减小,C中稀盐酸沿导管进入A中,与碳酸盐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8.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夹持装置已略去)。
(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燃烧需要氧气 。
(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实验2。
【实验2】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上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检验生成的气体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 向C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据此写出化学反应式;
(2)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分析操作目的;证明生产的气体二氧化碳减少了,就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解答】解:(1)B中应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C管内的白磷具备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未通氧气时白磷不燃烧,通过对比探究出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
(2)步骤1中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说明气球内还有气体没有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说明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
所以进行改进后,继续实验。实验1中气球没有明显变瘪,应该是装置中的空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结果。
所以进行实验2时,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验生成的气体。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向C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燃烧需要氧气;(2)检验生成的气体,向C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四.解答题(共6小题)
29.补齐连线。从13﹣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 物质﹣用途 13﹣B 物质﹣俗称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炼钢;烧碱可用于除油垢;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氧化钙俗称生石灰;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答案:
13﹣A 13﹣B
/氧气熟石灰 炼钢改良酸性土壤 天然气石灰石 甲烷碳酸钙
30.补齐连线。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物质﹣用途 B 物质﹣﹣主要成分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干冰升华吸热,可冷藏食品;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用于补钙剂;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氯化钠俗称食盐;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答案:
31.下表列出了两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及其主要成份。
生活用品 医用双氧水 强力去油剂
主要成份 过氧化氢 氢氧化钠
(1)用双氧水给伤口消毒时,伤口上会产生气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2)使用强力去油剂时需要戴上防护手套,原因是 B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易潮解 B.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C.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分析】(1)根据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1)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2)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会对皮肤造成腐蚀,因此使用过程中要戴上胶皮手套。
答案:
(1)2H2O2 2H2O+O2↑;
(2)B
32.某同学设计对比实验(如图):两个体积相同且均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气球上端的玻璃管与外界 大气相通。操作:分别向两锥形瓶中滴入 2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轻轻振荡。
(1)设计该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证明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
(2)现象:观察到 A、B 两瓶内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A中气球变大,B中气球先变大在变小 。
(3)B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碳酸分析;
【解答】解:(1)A和B中的区别是A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
(2)由于A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B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锥形瓶内气压变小,气球胀大,振荡后,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小。所以现象是:A中气球变大,B中气球先变大在变小;
(3)B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3.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两个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A中放有过氧化氢溶液,B中放有一定量二氧化锰;C中放有约半瓶80℃热水,C中左侧长导管出气口处放一块白磷。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观察到C中白磷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与氧气接触 。该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 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隔绝氧气 。
(2)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B中充满二氧化碳,C中液体是足量稀盐酸,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广口瓶中,关闭活塞,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现象:C中液体进入B中,B、C中先后产生气泡;
原因: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导致B中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C中液体倒吸入B中,与B中生成的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B中压强增大,气体进入C中,导致C中有气泡冒出 。
【分析】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观察到C中白磷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该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隔绝氧气。
故填:与氧气接触;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隔绝氧气。
(2)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及其原因:实验现象:C中液体进入B中,B、C中先后产生气泡;
原因: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导致B中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C中液体倒吸入B中,与B中生成的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B中压强增大,气体进入C中,导致C中有气泡冒出。
故填:实验现象:C中液体进入B中,B、C中先后产生气泡;
原因: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导致B中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C中液体倒吸入B中,与B中生成的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B中压强增大,气体进入C中,导致C中有气泡冒出。
34.进行如下实验,研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1)溶液变为红色的是 B (填序号)。
(2)没有明显现象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 。
(3)两支试管中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均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
【分析】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解答】解:(1)溶液变为红色的是B,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没有明显现象试管是A,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2HCl═CaCl2 +2H2O。
(3)DE两支试管中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均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故填:B;Ca(OH)2 +2HCl═CaCl2 +2H2O;均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