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有学者指出,西周通过分封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周族以外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这说明分封制
使血缘关系由复杂向单一转变 B.实现了周王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C.以政治认同感推动了族群认同 D.使宗法制度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与西周“分土建邦”相比较,最主要差别在于
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适应了统治的需要
加强了“大一统”政体 D.加强了血缘宗族色彩
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C.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配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方。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王安石改革科举拓宽了人才来源
宋代建立了完整了官学教育体制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促进书院教育
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
A.君主权利日渐衰落 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
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
据明朝的《金山卫志》记载,松江府的金山卫,“妇善绩麻为网,织棉布粗不及松(江)人,故纺木棉为纱者,市钱不自织”。这反映出当时明朝
松江府的棉纺织技术最发达 B.家庭制棉业出现了耕织分离
C.棉纺织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 D.棉纺织生产开始走向市场化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发挥了军机处的特殊作用 D.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有文人对1241年至1275年间的杭州描述如下:“户口番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江南城市的商业发展 B.工商业市镇的人口密集
C.统一王朝的都城气象 D.城市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始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置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际民生状况
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
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10、徽商“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材料反映了
A.海外贸易的规模和贸易值提高 B.货币流通方式的成熟
C.商帮崛起加快了商品经济发展 D.工商业城镇的专业化
11、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舰队司令伯麦对清朝谈判人员说:“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著名传教士领袖李提摩太也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上述材料表明
A.英国承认鸦片走私的不合法性 B.西方世界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支持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D.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
12、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当时一些西方人认为,这两件事使清王朝在“数百年的固定不变之后,终于进入变化状态了”。这种变化是指中国
A.开始全盘西化 B.开展自强运动
C.改革传统政体 D.鼓励实业救国
13、1860年以前,北京的防卫需要和漕粮之需要,都在天津转运,天津成为北京的辅助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商品通过天津进入北方各省区,中国北方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经由天津加工后出口海外,这一变化说明天津
成为近代华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没有摆脱传统经济城市的模式
C.成为了北京的物质储备和军事防御基地
D.成为传统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中转站
14、1912年,荣氏家族面粉企业拥有的磨粉机为12台,1928年发展到346台,同期,面粉年生产能力由90万袋增加到2886万袋。出现荣氏家族面粉企业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荣氏家族善于抓住发展的机遇 D.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如果罗马建筑物上的放置物或悬挂物落在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造成损害等,不论这种侵害发生在公法调整的领域还是私法调整的领域,任何一个罗马市民都可以提出诉讼。这表明罗马法
注重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B.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注重调整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矛盾 D. 体现了公共利益原则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前,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和埃及以东的伊斯兰教徒把持了商路的正常贸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无法染指。对他们来说,真正阻隔商路的是传统的贸易规则和原有的“秩序”,他们要掌握直接获取财富的主动权,不得不另辞蹊径。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旨在争夺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 B. 建立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
试图建立公平合理的贸易体系 D.有利于扩大东西方贸易的规模
下图反映了1871-1890年德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此图表可用于研究德国
共和政体对经济的促进 B. 国家统一对经济的推动
C.工业发展战略的赶超性 D. 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
18、1926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主指出:“我们现在还不是打倒地主的时候……在国民革命中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减少租额,减少利息,增加雇农工资的时候。”由此可知,当时农民运动
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 B.旨在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状况
C.积极地配合了国民革命运动 D.服从于国共合作关系的需要
19、“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优势,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了经济条件,而白色政权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又使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空隙长期存在和发展。”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顺利进行的理论保证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基础
C.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20、自新政实施以来,美国人遇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概念”:一是“以工代赈”为核心的生产;另一种是对财富的平等分享。对此,罗斯福解释说,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这旨在说明
A.美国已经放弃市场经济模式 B.美国联邦政府职能有所扩大
C.建立了“社会福利国家制度” D.美国民主制度得以继续保留
21、1941年7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开的声明中,对英、美等国不仅以“友邦”取代了“帝国主义”一类的措辞,而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呼吁中国应与英、美“缔结军事同盟”。这一转变表明
英国和美国确立了联华抗日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支持国民党的对外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有所发展
中国开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2、马联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导致欧洲出现了两极对峙格局 B.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D.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形成
23、1956年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十大关系。这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经济建设
24、2018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举行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活动,重申法德和解对于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冷战时期,法德和解带来的影响是
宣告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冲击着两极格局
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已与美国平起平坐
欧盟成为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5、近期,美国商务部根据所谓301调查拟定的中国产品清单,单方要求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这说明
全球化的主要障碍是民粹主义
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掠夺
全球化进程中应该尊重他国的主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19题14分,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障即位之初,就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并宣传其外交政策,“朕……已承正统,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大多数国家在收到明朝政府的诏书,并了解其善意后,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障建立“行人司”,其主要职责为“排节、奉使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告诫行人:“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诫。”洪武前期,一些国家利用其朝贡的机会,大肆进行走私贸易,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他还告诚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据李登峰、马五海《试析明洪武年间外交政策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从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帕麦斯顿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最典型的事件是在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动绝非偶然,中国的大门由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来打开也绝不是偶然的。
——据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整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背景。(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郑和下西洋路线
图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对中外航海路线进行比较(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航海的主要目的以及对东西方文明进程的不同影响。(8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域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
——摘编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2)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个相关的史实,对村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4分)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并简述这种设计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上的进步作用(8分)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CACAB 6-10 CBABC 11-15 CBDAD
16-20 ABDBB 21-25 CCDBD
26.(1)特点: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2分)
表现:广派使者传达善意;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宽容对待一些国家的走私贸易;规定后世子孙不准攻打别国(4分,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强权外交和对外扩张。(2分)
背景:工业英命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场和原料产地;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极逐步掌握政权;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4分,任答两点即可)
比较:同:两者均加强了亚非之间的联系。(2分)
异:前者局限于欧亚之间航行,后者则在全球范围内航行;前者一人多次航行,后者多人多次航行(或前者一国政府支持,后者多国政府支持);前者航线距海岸线较近,后者航线由近及远,越来越远离陆地。(4分,答出符合意思的两条即可得分。)
目的:前者属于传统航线,以政治目的为主;后者属于全新航线,以经济目的为主。(4分)
影响:前者发展贡赐型贸易,消耗了国力,并没有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开始了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最终推动西方进入工业文明。(4分)
(1)目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2分)
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最终也阻碍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4分)
(2)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分,史实之一)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所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进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4分,史实之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分,史实之三。若答出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WTO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结构:①两种政府指联邦改府和各州政府,它们的权力都来自人民;②两种政府相互制约;③两者是具有不同权力和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4分,答出符合意思的两条即可得分。)
意义:即避免了中尖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2分)
特点:①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员普选产生,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条即可得分。)
作用: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4分,答出符合意思的两条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