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一中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题2分)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李时珍日:“古者以粟为黍稷、梁、称之总称。”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4.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5.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 )
A.兽骨 B.文字 C.铁器 D.龟甲
6.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官员众多,政务繁忙????????????????????????????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8.《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9.《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
1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法家的思想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
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小国寡民?????????????????
????C.朴素的辩证法??????????????D.崇尚自然
13.“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上述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B.《老子》???????????????????????C.《韩非子》??????????????????D.《墨子》
14.《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5.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16.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
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
17﹒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8﹒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19﹒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制约丞相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
20.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权威的加强 B.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 选官制度变革 D.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21﹒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22.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西域都护府设置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3.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者是蔡伦 ②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④秦始皇、汉武帝、华佗都被记载在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4.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据此可知
A.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 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
C. 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 D.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
25.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
A. 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 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 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 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26.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8.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29.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30.“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1.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这一规定的影响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降低了做官标准????????????????????????????????????????????????????????D.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
32.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3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3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5.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36.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3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最早可能生活在( )?
A.秦朝????????????????????????????B.东汉?????????????????????????????C.唐朝????????????????????????????D.宋朝
3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
39.读下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中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0.《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41.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0分)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ACBDB 6-10.BBCBD 11-15CADCC 16-20.AABBA 21-25.CBBAC 26-30DDCBB
31-35.BCBDB 36-40.DBBAA
41.(1)政权名称:①魏;②隋;(4分)
阶段特征:政治上从分裂到统一;
经济上,南方等地的区域经济得到开发;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空前加强。(4分)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4分)
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