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的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植物器官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能说出动物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能准确说出动物的身体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仙人掌与莲为代表的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图片,热带草原(沙漠)、北极、温带草原三种自然环境中常见动物形态的视频。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盆仙人掌,请同学们观察后提出问题:
1、找一找它的叶子和茎在哪里呢?
2、它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仙人掌的刺。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活动1:仙人掌的刺
1.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28,观察这两幅图,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两个问题。
问题①: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问题②: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学生观察并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P28的表格中。
学生记录。
2.汇报交流。
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他的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教师: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小组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出示提前做好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罩着仙人掌的塑料袋内水珠很少,罩着天竺葵的塑料袋内的水珠很多,以此来受启发。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教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讨论:假如将旱生和水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活动2: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①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④让学生讨论:鱼、骆驼或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⑤关于动物身体结构的适应性,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评)
1.填空。
(1)莲是我们熟悉的(
)植物(填水生、陆生),为了适应(
)
的生活,它的茎中间有(
)
,有利于水分运输和在水下吸收空气;叶面宽大有利于
(
)
。
(2)仙人掌适合生活在
(
)的沙漠中,仙人掌的刺实际上是它的(
)。仙人掌的茎比较
(
),有利于(
)水分。
(3)人们把骆驼的驼峰又叫做(
)
。
2.选择(请你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下列植物中(
)为适应干旱环境叶子消失。
A.光棍树
B.睡莲
C.百岁兰
D.菱
(2)水中生活的鱼靠(
)运动,用(
)呼吸。
A.肺
B.腮
C.皮肤
D.鳍
(3)骆驼为适应干旱的沙漠,主要靠(
)储存脂肪转化成水分。
A.粗颈
B.驼峰
C.肚子
(4)流线型的汽车外形是仿生(
)。
A.鱼
B.骆驼
C.大象
3.
问答题。
如果北极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长出茂密的植物。推想十万年后生存下来的北极熊的体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四、拓展活动:对狐狸的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五、教师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仙人掌的刺
一、仙人掌的刺
仙人掌的叶子全部变为尖尖的叶刺,干茎厚实、丰满;
莲的叶宽阔肥大,茎内有很多空洞。
二、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观察鱼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①流线形的身体有利于在水中运动。
②鳍可以在鱼游动时划水,尾鳍如船舵和螺旋桨发动机。
③鳃帮助鱼呼吸。
2.骆驼身体的哪些结构适于它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活?
①驼峰:固体水库,隔热。
②蹄肥大,有肉垫:防陷、耐高温。
③眼耳鼻:辨方向、挡风沙。
教学反思: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体验自己的身体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体验。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推测假设——小组讨论——汇报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仙人掌和莲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尤其是小组讨论不充分,学生汇报交流不积极等方面还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