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6 08: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的( )
A. 夏朝
B. 商朝
C. 汉朝
D. 新朝
2.“君暴税重民怨起,陈胜、吴广举大旗,错用兴楚号天下,星火燎原作先驱。”下列与诗中描述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相关的有( )
①烽火戏诸侯  ②徭役沉重 ③赋税沉重  ④刑法严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西汉提倡节俭最为典型的皇帝是(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4.下图人物是张角的动漫形象,他存历史上的壮举是( )

A. 创立太平教
B. 领导了黄巾起义
C. 推翻了东汉王朝
D. 做了改朝换代的皇帝
5.2017年5月15日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源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该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敦煌
6.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山的天师洞中有道教创始人的塑像,道教的创始人是( )
A. 黄帝
B. 张陵
C. 老子
D. 贾思勰
7.“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 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8.东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造纸术的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黄帝
D. 蔡伦
9.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治的标志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立
C. 班超出使西域
D. 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1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春秋和战国
B. 秦和春秋
C. 战国和三国
D. 秦初和汉初
11.下图中文字的统一者是( )

A. 商汤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12.科考队要去考察西域风土人情,请你准确地为他们叙述西域的范围( )
A. 今天天山南麓
B. 今天葱岭以西
C. 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D. 今欧洲
13.“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这一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开始于 (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14.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发展,但有时也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它的最早出现应该在我国古代的什么时期 ( )。
A. 东周末年
B. 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秦皇汉武之际
15.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战争 ④在陈建立政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6.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17.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进行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18.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
A. 破釜沉舟
B. 四面楚歌
C. 揭竿而起
D. 打草惊蛇
19.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
20.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候。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和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为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一项建议。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前三则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的哪三点暴政?
(2)材料四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3)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
2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基业,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来巩固这一成果?
(2)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统一?
(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对待儒学方面,秦始皇和汉武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本目的是什么?
24.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秦始皇汉武帝无疑作出了巨大贡献,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之成为我国历史发展道路上的高峰,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都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为解决地方分裂势力,两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就其本质而言是否相同,为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外戚宦官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请回答:
(1)你能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吗?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什么变化?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汉朝的建立者是西汉的刘邦和东汉的刘秀;王莽是西汉外戚,他于公元9年篡汉建新,建立的新朝;故选D。
2.【答案】B
【解析】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所以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因为暴政导致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汉文帝是西汉提倡节俭最为典型的皇帝,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张角动漫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角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选项B符合题意),太平道(不是太平教,选项A排除)的创始人,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选项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选B。
6.【答案】B
【解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陵。所以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题文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AB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医药学家;C项是我国的人文初祖。故选D。
9.【答案】B
【解析】西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故本题选B。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纷争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前半句破釜沉舟,讲述的是秦末农民起义;卧薪尝胆讲述的是春秋争霸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所以答案是B。
11.【答案】B
【解析】秦建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来强制推行。12.【答案】C
【解析】汉朝时,“西域”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答案选C。
13.【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根据关键词,郡县制,小篆可知是在秦朝,秦朝郡县制推行到全国,答案选A。
14.【答案】C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秦朝建立后,便实行这种制度。故答案选C。
15.【答案】C
【解析】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楚汉相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之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A
【解析】此图为圆形方孔样式,这种钱币最早在秦朝使用。17.【答案】B
【解析】华佗研究麻沸散,实施全身麻醉,成功进行开腹手术。18.【答案】B
【解析】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刘邦兵力只有10万,而项羽有40万,但刘邦善于用人,又有关中作为后方,最终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四面楚歌”,故选B。
19.【答案】B
【解析】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加入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被汉武帝上升为封建正统思想,从此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其原因是儒家思想不断吸取诸子百家思想,从而能不断适应不同时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后来班超长期留守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故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出使大宛、大月氏的是张骞;④项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的是卫青、霍去病;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答案】(1)西汉初年;景象: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重视农业(或者以农为本)。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文景之治”。
(3)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重视农业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上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开放性题目,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
22.【答案】(1)暴政: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罚严酷。
(2)陈胜讲的;激发人们推翻暴秦和意志和决心。
(3)秦的暴政是引发人们反抗,发动推翻暴秦起义的主要原因。
【解析】前三则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的三点暴政: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罚严酷。材料四的话是陈胜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激发人们推翻暴秦的意志和决心。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之间的联系是:秦的暴政是引发人们反抗,发动推翻暴秦起义的主要原因。
23.【答案】(1)统一六国;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秦:郡县制; 汉:颁布“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
(3)措施: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解析】(1)扫六合的本意是指扫平了天下,这里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维护统一,即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引发了王国问题,为了削弱诸侯王封国的势力,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秦始皇、汉武帝思想方面措施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4.【答案】(1)秦始皇——郡县制;汉武帝——推恩令。
(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维护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秦始皇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尽管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但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维护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25.【答案】(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刑法,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2)东汉走向衰亡。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农民起义爆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等。
【解析】(1)据材料一“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可知,光武帝调整统治措施是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
(2)据材料二“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和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东汉政权走向衰败.东汉政权走向衰败的原因是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