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的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生物学》(苏科版)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食物链》1.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增加学生对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游戏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构建食物链的概念,在知道了什么是食物链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讨论、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协助下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探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2.1.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1.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2能力目标:2.2.1通过农田生态系统中找动物,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2.2.2会绘制简单的食物链。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3.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2.3.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3.教学重点和难点: 3.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食物链的概念。3.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4.教学准备:4.1课前准备:CAI课件、头饰 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室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视频。2.问题:观看视频后谁来说一说都发生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3.谈话1:在视频中,谁吃谁?“谁”被“谁”吃呢?(螳螂为什么捕蝉)谈话2:螳螂吃蝉来填饱肚子,黄雀又会吃螳螂,那么蝉吃什么呢?4.过度: 你能举出生活当中的这种例子吗?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1.学生观看课件2.谈感受3.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5.明确“谁”被“谁”吃1.以通俗易懂的成语和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食物链2.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3.感知食物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二、提出问题,引入研究1.再现生活(1)大家一定非常喜欢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现在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展示一幅农田生态系统的画面,画上有草地、水稻、大树、池塘、青蛙、蛇、老鹰、蝗虫、小鸟以及蓝天等。)(2)大家能根据自己的见闻说说田野里的这些动物,它们谁被谁吃了?2.深入研究(1)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师出示几种动物头饰:①请几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白菜、菜青虫、青蛙、蛇和鹰等动物。②当每位同学抓住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让其他同学观察:它们由于食物关系联系起来排成一队,大家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你能把他们之间谁被谁吃了的关系连起来吗?(注意把被吃的生物放在前面,吃它的生物排在后面,并在它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的方向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3)课件出示学生所写食物链。青草→虫子→ 青蛙→ 蛇→ 鹰板书: 食物链3.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食物链?4. 课件出示食物链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食物链。1.学生辨认图中几种动植物,并说出它们的名字。2.学生按顺序说出“谁”被“谁”吃。3.学生戴上头饰,找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并且用手抓住“它”。 4.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探究: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食物联系,就像一条由很多连环组成的的锁链一样;5.学生观察后,用箭头的形式写出这些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的关系。6.学生归纳概括出食物链的概念。1.展示具体事例和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2.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具体形象地看到各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进一步感知食物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食物链的概念。三.归纳与质疑1.归纳食物链的特点。再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这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把你看到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食物链连接起来①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看谁连的食物链最多。②汇报展示(把学生所写的食物链归纳整理后展示)青草 → 兔 → 鹰青草 → 兔 → 狐 青草 → 鼠 → 狐青草 → 鼠 → 鹰青草 → 鼠 → 蛇→ 鹰③比较归纳食物链的特点讨论: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是什么?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2.各条食物链中的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什么成分?根据它们所吃的食物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成哪几类?④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出食物链有什么样的特点吗?2.提问:鸡是什么食性的动物?那么人呢?1.学生独立写出自己知道的食物链。2.汇报所写出的食物链。3.小组合作归纳概括出食物链的特点。(课件出示)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位于食物链中第二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都是肉食性动物.4.学生回答问题。(鸡和人是杂食性动物)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一步理解食物链的含义。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实际应用1.刚才我们说人是杂食性动物,那么人在食物链中的什么环节呢? “民以食为天, 食物从何而来?”列出一份你午餐的食谱,分析其中的食物涉及了哪些生物?并将这些生物的名称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中。2.根据这些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连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食物链。3.倡导保护大自然(1)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的活动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的生存。例如:1.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其中有一种生物消亡,对链上的其它生物影响大吗?(2)假设这条食物链:庄稼、害虫、青蛙、蛇、鹰。蛇消亡后,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现象? 我们计算一下:一条蛇一年可吃掉60只老鼠,一只老鼠一年糟蹋5公斤粮食。如果每条蛇重半公斤,而我们人类一年吃下1000吨蛇,这等于放生多少只老鼠?损失多少粮食?(3)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大量施用农药,排放废气、废水,污染物最终也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 (2)根据以上的关系我们以后该这样做?1.学生自己写出一份午餐食谱,进行分析,然后写在课本的表格中。2.学生自己尝试,指名说出所连食物链。 3. 学生讨论回答。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让学生了解食物链被破坏所带来后果。以身边的事例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五.归纳总结 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质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和反思意识。六.拓展如果农田害虫严重的情况下,你认为同什么方法防止最好?上网查找或在信息库中查找害虫的天敌,从而设计防治方案,为生物防治献计献策。(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课外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视野。七.教学反思在教学食物链时,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在时空转换的隧道里获得新的意想和体验,通过扮演新的角色来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物相克的秘密,游戏就将人与其他物种拉近,甚至是摆放在一起,混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游戏中以最生动形象的情景懂得了人与万物的关系,也让课堂时时闪烁智慧的灵光。使问题更加简单化、形象化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轻宽松、愉悦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来学习新知识。也注意新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授课班级人数比较多,本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组织好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理解食物链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