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B
B
A
A
A
C
D
B
C
C
B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A
A
D
B
B
A
C
D
A
B
B
D
31.
14
分(1)周朝:实行分封制。(1分)汉:察举制。(1
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2分)
(3)“笼子”指的是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1分)制定了
1787
年宪法;总统是美国政府的首脑,经公民
投票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总统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项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3分)
(4)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2
分)
(5)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1
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1
分)
32.
15
分(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地方权力不
断削弱;(2
分,答出二点,言之成理即可。)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1分)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形成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进行
议会改革。(3
分,答出任何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3)影响: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
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2
分)德意志统
一完成,1871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
(4)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作为国家元首的德皇拥有最高统治权,而议会则由德皇控制;政
府首脑宰相也由德皇任命并对其负责。(3
分)
(5)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2分,答出任何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3.11
分
(1)农民阶级
(1
分)
(2)其一是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其二是实行公有的圣库制度(绝对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或产品分配)(2
分)
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2
分,答出二点,言之成理即可。)
(3)反侵略性和盲目排外
(2
分)
(4)略淮
北
师
范
大
学
附
属
实
验
中
学
月
考
试
卷
高
一
历
史
2019.12.8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计
60分)
1.家庭经历了由古代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到现代以爱情为基础的“核心家庭”的巨
大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氏族社会的瓦解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C.妇女地位的提高
D.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
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
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
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4.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
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A.三权内容不同
B.本质目的不同
C.制约方式不同
D.对社会影响不同
5.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
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两种主要形式?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地主制与农民政权
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
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8.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
1
-
共
6页
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9.众所周知,当下中国正将良法善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万众一心构建和谐社会。那么,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传播基督教教义
D.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
10.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
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
材料表明
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11.17世纪
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
提供咨询。这一举措
A.标志着责任制内阁正式形成
B.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C.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D.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12.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
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
该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
13.弗吉尼亚的麦迪逊主张:“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行使绝对的控制权,才会实现国家
政权的稳定,建立更好的秩序和各州之间的关系和谐。”为此,美国最终决定实行
A.邦联制
B.联邦制
C.民主制
D.三权分立制
14.在美国的政治思想中,反对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
在
1787年制宪会议上,华盛顿也一再告诫代表们,不要通过仅仅是讨好人民的文件。
这种思想在
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众议员依据各州人数按比例分配名额
B.总统不是直选
C.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
D.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派
15.“十九世纪西欧大陆宪法普遍表现为强大的王权与软弱的议会并存、中央集权的倾
向明显、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相当的限制以及保护私有财产的坚定性。”下列最能体现
这一观点的宪法是
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61年俄国《二一九法令》
D.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6.1877年
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
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
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2
-
共
6页
17.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
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
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
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权力
B.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
C.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第
17条中规定: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
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这说明
A.德国皇帝已成为虚位君主
B.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B.德国政体具有一定民主性
D.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19.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最能概括其内容的研究主题是
A.多样的政治文明类型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20.“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
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
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21.著名学者田秉锷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
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22.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
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金田起义
B.天京变乱
C.定都天京
D.湘军攻陷天京
23.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
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4.谭嗣同在
1896年春写下《有感》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 ”其悲
愁之绪直接缘于
A.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B.俄国强占我国北方
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日本全面侵华,我国沿海地区基本沦陷
-
3
-
共
6页
2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
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
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国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26.《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条款是
A.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B.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C.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27.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
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
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8.“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
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
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9.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30.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
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
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A.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
B.国民评价辛亥革命缺乏共识
C.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逐步扩大
D.“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
二、非选择题(40
分)
31.(14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
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
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
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 汉朝时期在
官吏选拔上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辛亥革命在制度创新方面有何成就?(4分)
材料二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
-
4
-
共
6页
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
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
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2)据材料二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
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
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
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
7月
4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 (1分)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
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分)
材料四: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
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不同?(2分)
32.(15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
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阅读下列图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2分)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
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
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
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4分)
-
5
-
共
6页
材料三:“在普鲁士胜利引起的一片狂欢声中,在拿破仑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饥
饿的、时刻准备战斗的巴黎人民面前,俾斯麦正式宣告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871
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72米长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德国统一大业至此完成。
——《大国崛起·德国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70年普法战争对法国和德意志政治体制演变
带来的影响。(4分)
材料四: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
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建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
的国家”。
(4)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3分)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2分)
33.(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引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三: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廷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
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
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
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
宪国体……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二代表近代中国哪个阶级的主张
(1分)
(2)材料一的基本主张有哪两点 简要评价这两个基本主张。
(4分)
(3)怎样评价材料二中“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活动?(2分)
(4)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否同意这一论断?说明
理由。
(4分)
-
6
-
共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