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 温故知新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⑴ 江南战乱少,社会较安定。
⑵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⑶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⑷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⑸ 人民的辛勤劳动。
影响: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
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淝水之战第一篇章 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战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80多万8万383年一、淝水之战1.背景:
2.时间:
3.交战双方:
4.特点:
5.结果: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获胜383年前秦──东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骄傲自大害怕畏惧前秦87万拼凑军
军心不齐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战术失误阅读课本93页到94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 孝文帝,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 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第二篇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⑵由于鲜卑习俗,治理好国家,困难重重。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平城洛阳第二篇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第二篇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第二篇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服汉服汉服汉服汉服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第二篇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第二篇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⑴494年迁都洛阳。2. 措施:3.意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⑵推行汉化措施:缩句游戏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第三篇章 文明的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第三篇章 文明的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第三篇章 文明的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⑴ 生产生活:
⑵ 政治制度:
⑶ 思想文化:
⑷ 社会习俗:
⑸民族心理:阅读课本88页,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相互学习实行君主专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相互借鉴吸收2.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寻找我们身边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外探究课后活动1.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2.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