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悠悠的天地,我独自悲伤得眼泪沾湿衣襟而下!
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
文题解说
“登”是登上的意思;“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歌”,一种诗体。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地点和缘由。
主题思想
诗人登楼远眺,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独怆然而涕下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成语典故
前无古人:前人未曾具备或实现的,空前的。
练习题
填空题
《登幽州台歌》中,写出在广阔无限的时空背景中,诗人深感人生有限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简答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指诗人后世出现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辽阔绵长,天地久远,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抒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天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感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诗中“悠悠”“怆然”是什么意思?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它横跨齐鲁,青色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的生活经历,他的诗被后代誉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后人辑有《杜工部集》等。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的意思;“岳”指山,在本诗中指泰山。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主题思想
《望岳》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及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知识梳理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曾:同“层”,重叠
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 造化 古义:指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阴阳割昏晓 阴、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山之南,水之北;今义:阴天 太阳
会当凌绝顶 凌 古义:登上;今义:逼近,升高
词类活用
造化钟神秀 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决眦入归鸟 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一词多义
晓
阴阳割昏晓 明亮
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练习题
填空题
杜甫在《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亚锦赛上,中国女排姑娘不畏困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奋力拼搏,终获冠军,重登亚洲之巅。(杜甫《望岳》)
我们经常用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诗歌的前六局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写诗人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解析:A.“自近而远”应是“自选而近”;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
简答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用得非常巧妙,请指出巧妙在何处。
“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小”用词之妙,请加以赏析。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归巢,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字。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飞来峰顶端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了峰顶。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世称“王荆公体”。其主要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文题解说
“登”是登上的意思,“飞来峰”,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地点和缘由。
三、主题思想
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 古义: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今义:找
不畏浮云遮望眼 眼 古义:视线;今义:眼睛
练习题
填空题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点明了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此第一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
选择题
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浮云”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林的矛盾心里。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心理。
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诗的第一句,概说了飞来峰上应天塔的高度。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说是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林的矛盾心里。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心理。
下列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千寻”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言其声闻遐迩。
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浮云”一词在本诗中语义双关,除写自然界的浮云外,还指当时的保守势力(或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简答题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惧挫折,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自”字换成“只”字,好不好?为什么?
例一:不好。“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自”使诗句的原因解释得比较合理。
例二:“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谈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这里,同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浮云”指眼前的一切困难、障碍、挫折等。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丰收年景里待客的菜肴相当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等。
主题解说
“游”是游览的意思;“山西村”指的是山阴的一个村落。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缘由。
主题思想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萧鼓追随春社近 社 古义:社神(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 古义: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今义:时时,一直
词类活用
拄杖无时夜叩门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一词多义
若
从今若许闲乘月 如果
若为佣耕 你
成语典故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练习题
填空题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人生遭遇困境时,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总会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陆游《游山西村》中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境界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首句“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既写出了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颈联从对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
解析:“村民勤劳勇敢”的理解有误,诗句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简答题
古典诗词讲究练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它具体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慷慨招待客人的盛情。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在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似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常用来比喻在困难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诗人游山西村时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山西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诗人游后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往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游山西村》中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封面写山西村;颈联从风土人情方面来写山西村。
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闲乘月”“夜叩门”可以看出,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古诗鉴赏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山农家①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嫌怨。③焙:用微火烘。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 《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山行的环境。
C. 陆诗对“萧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D. 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
解析:“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了民风的淳朴可爱。而不是写“劳动的热闹场景”。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像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花瓣,但它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要作品有《定盦文集》《己亥杂诗》《国语注补》。
文题解说
“己亥”即清道光十九年,这是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杂诗”,表明此诗源于诗人的杂感。
主题思想
全诗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复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红:形容词用作名词,花
练习题
填空题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花自喻,表达爱国热忱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2016年,杨绛先生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富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所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诗的后两句已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解析:顺序有误,应为“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多;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苦”。
简答题
请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进行赏析。
这两句写诗人虽打算辞官居家,但并非弃绝尘缘,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零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后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培育人才的志士。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简述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日薄西山之时,挥动马鞭一路向东,直奔远方的情景。诗人的无限感慨中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另一方面,离别又是轻松愉快的,因为逃出了樊笼。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色,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