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饱满的热情学唱歌曲《喀秋莎》,了解其被广泛传唱的历史价值。
2.通过聆听能感受苏联的音乐文化与名族风情。
3.能够掌握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八分休止符,圆滑线,反复记号。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喀秋莎》。
4.教学难点: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准确演唱。
5.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节奏律动
6.师:请同学们模仿老师一个动作,仔细聆听,认真看!(做动作)学生模仿。(师提示:手声音的力度轻一点)
7.师: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地非常默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乐器(铃鼓),铃鼓演奏的就是我们刚刚拍手的节拍,听老师的演奏,有哪位同学想来试试
8.师:好,你来!(老师给你一个速度,稳住这个速度,全体同学跟着一起来!)
9.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那有谁观察到老师在演奏铃鼓时,有一个地方很特别,谁发现了?
10.生:(回答)。
11.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刚刚老师摇起铃鼓的地方就是这个节奏发生了变化,这个节奏是“切分节奏”(出示板书)。
12.师:同学们,我们再来一次。谁刚刚仔细聆听了老师的歌声?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演唱时,歌声里听到了什么?
13.生:(回答)
14.师:真好!还有吗?
15.生:(回答)
16.师: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你的耳朵真灵!
17.师:还有吗?
18.生:(回答)
19.师:你的音乐记忆力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名字叫做《喀秋莎》。(师出示课题并介绍歌曲及歌曲相关背景)
2、学习歌曲《喀秋莎》
1.师:现在我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
2.生:(回答)。(出示课件)
3.师:很好!我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钢琴来小声视唱乐谱。
4.师:同学们,对我们刚刚的演唱谁来评价一下?
5.生:甲同学回答!
6.师:你真自信!还有吗?
7.生:(乙同学回答)。
8.师:你的耳朵真的太厉害了!的确这个地方很难唱,但老师有个办法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和老师一起拿出手来,一起打手号唱。师示范唱准7、3,生模仿)
9.师:老师觉得咱们班的音乐小神童越来越多了,来!我们跟着钢琴再来演唱一次!
10.师:为了让我们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老师想请我们全体同学来统一音色,我们用“Lv”来模唱全曲。(师提示:把声音唱到眉心这个位置,抬起眉毛,眼睛亮起来)师点评。
11.师:同学们这遍的声音动听多了!那接下来我们试着将歌词加进来演唱吧!
12.师引生学会演唱后加入乐器(铃鼓),边演唱边律动。
13.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歌曲演唱。
三、表现歌曲
1.师:同学们演唱的越来越动听了,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教一下你们,你们觉得这首歌如果用同一个力度来演唱能完美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吗?(不同力度表现并出示部分力度记号)
2.生:不能。
3.师:师引导并示范演唱歌曲第一段,生模仿,师及时点评。
4.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除了在力度上有所变化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演唱该歌曲呢?
5.生:甲同学: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来演唱。
6.师:你的想法真的太棒了!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来担任我们歌曲的领唱,其他同学来合唱歌曲后半部分。
7.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新颖的点子能让我们这首歌更优美动听吗?
8.生:乙同学(回答)
9.师:哇!这位同学的建议和想法真是太棒了。
10.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让老师非常高兴,而老师也被你们大家创新的思维给启发了,老师突然想把这首歌再用“轮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你们敢挑战吗?
11.生:好!
四、师总结(拓展观看不同演唱版本《喀秋莎》)
1.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2.生:学唱了一首前苏联歌曲《喀秋莎》。
3.生:我们和老师用不同演唱形式表现了歌曲,收获了怎样才能演唱好一首歌!
4.师:你们的收获真多,同样老师也收获了你们优美、动听的歌声。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