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西周和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制度分别是( )
A. 分封制 郡县制
B. 均田制 郡县制
C. 分封制 行省制
D. 均田制 行省制
2.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哪一现象反映了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 )
A. 使用公元纪年法
B. 圣诞节前人们互赠圣诞贺卡
C.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D. 在洛阳建造白马寺
3.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历同学设计了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路线简图如下,图中空格应填( )
A. 欧洲
B. 中亚
C. 西亚
D. 阿拉伯半岛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于( )
A. 咸阳
B. 洛阳
C. 长安
D. 巨鹿
5.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 )
A. 西亚
B. 欧洲
C. 西域
D. 天竺
6.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秦的暴政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爆发于公元前209年
C. 建立了陈政权,推翻了秦的统治
D.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7.随着佛教的传入,与佛教有关的石窟、寺庙、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逐渐兴盛起来。下面与佛教无关的是( )
A. 洛阳白马寺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少林寺
D. 云冈石窟
8.甘肃天水的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用麻做的纸,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它出现的朝代应该是 ( )
A. 秦朝
B. 西周
C. 西汉
D. 东汉
9.汉光武帝在位时期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形成了安定繁荣的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0.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他能实现大一统是因为继承了前朝的繁荣盛世,这里“前朝的繁荣盛世”是指( )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11.想一想《丝绸之路图》,指出其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 )
①西亚 ②河西走廊 ③欧洲 ④今新疆境内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④①③
12.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 )
A. 汉武帝以后
B. 汉文帝以后
C. 汉景帝以后
D. 汉明帝以后
13.秦统一后,又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秦朝暴政,迫使农民起义
B.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
C. 宦官专权
D. 六国贵族不甘心失败
14.《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 )
A. 战乱频繁
B. 徭役繁重
C. 刑罚残酷
D. 赋税沉重
15.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 )
A. 汉高祖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汉武帝
16.在纸出现之前,中国主要的书写材料是( )
①竹简 ②木牍 ③帛 ④泥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作《汉书》时强调文帝“宽忍”,景帝“遵业”,又提出“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的说法加以歌颂。“文景之治”是指( )
A. 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1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他的建议是( )
A. 以德化民
B. 勤俭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农为本
19.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A. 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 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 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20.华佗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
②制成“麻沸散”
③提出“治未病”理论
④编制“五禽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1.公元9年,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的西汉外戚是( )
A. 嬴政
B. 刘邦
C. 项羽
D. 王莽
2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 改国王为皇帝
B. 建立中央官制
C. 实行郡县制
D. 皇权至高无上
23.“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的“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 削弱了王国的权力
B. 促成了“文景之治”
C.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 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4.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 )
A. 西域都护
B. 太尉
C. 刺史
D. 御史大夫
25.“夔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了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 )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期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30万……每年征调服役的有二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死刑种类也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1)材料说明秦朝的统治有什么特点?秦始皇征调大量的民力修建大型工程,请举两例
材料二 西寺坡镇是安徽宿州市埇桥辖区下的一个普通小镇,却承载着大泽乡起义发生地的历史遗泽,而且还存有大泽乡起义遗址“涉故台”,2014年正式更名为大泽乡镇,这也意味着大泽乡起义旧址的地名终于实至名归,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2)大泽乡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材料三
图1
图2
(3)图1事件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4)图2中国象棋棋盘两军对峙的分界线是楚河汉界,“楚”和“汉”分别指谁?
(5)“楚”“汉”两人曾是反秦战友后来却变成对手,他们之间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27.阅读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1)与图1中《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同时期的名医还有谁?
(2)图2中的“医圣祠”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医圣”并且如此纪念他?
28.泱泱大国,叹我中华。人才辈出,闪耀史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1)材料一中图一展示的人物是谁?主要贡献是什么?该贡献有何重要影响?
(2)材料一中图二人物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请写出思想方面措施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中鲁迅称赞的是哪一部历史著作?作者是谁?
这部著作叙述了哪段历史?是何体裁?
(4)“无韵之《离骚》”反映出这部书有何特点?作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如下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满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用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你知道这张纸是在哪里发现的吗?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有哪些?
(3)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到方框中即可。
A龟甲、兽骨 B竹木简 C青铜器 D纸 E陶器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种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景象?最后出现了什么结果?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西周和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制度分别是分封制、郡县制。答案选A。
2.【答案】D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令人在洛阳建造白马寺。A、B都与基督教有关;C与纪念屈原有关;故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于长安,故选C。
5.【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指的是经由西域,西亚到达欧洲的一条贸易路线.西亚正位于这条路线的中间位置,因此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故选A。
6.【答案】C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发动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反动统治,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答案选C。
7.【答案】B
【解析】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陪葬品,与佛教无关。因此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9.【答案】B
【解析】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10.【答案】D
【解析】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国家实力大大增强,被称为“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物质条件。
11.【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甘肃走廊)、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答案】A
【解析】秦统一后,又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迫使农民起义,故选A。
14.【答案】A
【解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时说:“天下苦秦久矣”。要求选出“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即徭役繁重、刑罚残酷、赋税沉重。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厉行节约,禁止浪费,以“节俭”著称,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答案】A
【解析】在纸没有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帛。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贾谊主张百姓应从事农业生产,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以德化民是孔子的主张,且题干没有提到“德”,A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提到勤俭,B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故选D。
19.【答案】C
【解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王国问题彻底解决了,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编制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所以②④都是华佗的医学成就。“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排除①③。故此题选B。
2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王嬴政建立的是秦朝,刘邦建立的是西汉,项羽没有建立政权;王莽是西汉外戚,他于公元9年篡汉建新;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时结合题干,分析选项中人物是否有建立政权的活动,对比题干中的人物活动选出正确答案。
22.【答案】D
【解析】在封建时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政府采取任何政策,都是为了维护皇权。
2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国势力强大。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27年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逐渐削弱王国势力,使他们无力再与中央对抗了。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5.【答案】A
【解析】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东汉后期,民间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26.【答案】(1)秦朝的徭役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修建骊山陵墓、建造阿房宫等。
(2)陈胜和吴广等人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他们被迫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为灭亡秦朝准备了条件。
(4)楚指项羽,汉指刘邦。
(5)争夺帝王之位。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每年征调服役的有二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死刑种类也有10多种可知,秦朝的徭役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征调大量的民力修建长城、开凿灵渠、修建骊山陵墓、建造阿房宫等;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陈胜和吴广等人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他们被迫起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为灭亡秦朝准备了条件;
(4)依据所学可知,图2中国象棋棋盘两军对峙的分界线是楚河汉界,“楚”和“汉”分别指项羽、刘邦;
(5)依据所学可知,楚汉之争是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帝王之位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27.【答案】(1)华佗。
(2)张仲景。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同时期的名医还有华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中的“医圣祠”是为纪念张仲景而修建的;因为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人们称他为“医圣”并且如此纪念他。
28.【答案】(1)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史记》;司马迁。
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期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特点: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等
【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课本中的插图,图一是东汉宦官蔡伦的画像,他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因为它推动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2)首先根据图二和题目中的提示可以确定这个人物是汉武帝。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推恩令”,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思想领域的措施,要注意审题。
(3)《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与后来的《资治通鉴》在体裁上形成了对比,《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是因为它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被称为“无韵之《离骚》”是因为它同时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
(4)从“无韵之《离骚》”这一角度讲,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史记》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作者司马迁是在被汉武帝关进了监狱,被施行了极刑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写出来的,因此作者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和永不气馁的精神,他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9.【答案】(1)西汉早期,甘肃天水
(2)蔡伦改进造纸术。因为蔡伦所用的原材料容易收集,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如表
(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
【解析】(1)我国最早的纸出现的时间、地点,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和观察图片,此问不难回答出来;(2)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虽然属识记层次,而后面纸普遍使用原因的考查则隐含了更高层次的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考查的是书写工具的变化,从而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从中领悟纸出现的划时代意义;(4)纸的应用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角变了吗?对,纸依然是纸,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但是我们更要保护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突出历史学科紧跟时代步伐的特征。
30.【答案】(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
(3)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穷困,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的原因有: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历经长期楚汉相争,经济穷困,社会动荡;北方匈奴大规模南下,骚扰边境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指的是当时的皇帝汉高祖;为改变汉初经济困境,汉高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
点睛:关于汉朝的考点,除本题涉及的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措施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