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根和茎》
【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根和茎》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目的在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关键在于:1、如何设计实验?学生可能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肯定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在此前提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同样也可能怀疑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从而证明根没有吸收水分的作用。2、如何使实验设计周密些?即:怎样控制实验的条件?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通过开展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实验结果、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植物界的兴趣。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根的知识。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2.教学中我们应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3. 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 有些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学目标】
根据根的形状特征分类,并能够举出几个例子。
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
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的主要作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过程是否严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带橡胶塞的广口瓶;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设计一个根吸收水份的实验。投影片、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采集连根植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展示图片,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种子的诞生,同学们知道当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向外生长,不断垂直向下生长的部分即是主根。当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后,它会产生一些分枝,这些分枝统称为侧根。那么植物是怎样生存的呢?植物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呢?
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二)认识常见植物的根。
今天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常见植物的根。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植物,观看植物根图片。
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
(三)植物根有什么共同特点
1、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找出根的位置,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植物根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只要能说出如根尖、根毛、向下生长等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科学术语。)
2、交流根的分类标准
(认识到根有各种各样的,但最终可归为直根和须根两类。)
直根:主根、侧根、贮藏根、(也叫变态根)
须根:
植物根的作用
教师:土壤中的水和养分是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呢?你们看一看、想一想课本上设计的这个实验有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什么现象能够说明烧瓶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为了保证烧瓶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么做?
学生发言。
教师:根据我们平时对植物的观察,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土壤中的水和养份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着固定作用。少数植物还有贮藏营养和繁殖后代的作用。
(五)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交流和指导:
(1)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为什么?
(2)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3)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4)怎样保证广口瓶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有什么办法?
(5)你预测广口瓶或烧柸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
【课后作业】
1、课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书上填空。
2、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怎样运送到植物全身各处呢?
课后反思:
一、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自然教学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就要破除“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观念,突破课堂空间、时间的封闭性,树立课堂开放教学观。如本课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根,使孩子们学的既轻松又愉快。
二、把课堂延伸到家庭。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准备工作与探究活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延续。
三、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形成结论首先需要证据,我们要在科学课中,学习从实际事物中求“是”,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四、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既鼓励学生敢问,爱问,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还要把握住本课的主题。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本课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种子诞生后,那么植物是怎样生存的呢?植物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呢?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五、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科学课的性质,作为科学教师的素养却有待提高。我们在学习《自然》的年代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是非常缺乏体验,缺少对科学探究过程正确认识的。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探究过程中。即使有探究过程,也仅仅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而已。
所以,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追求某种形式,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和领会了科学的本质,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充分的体会探究过程,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