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2 10: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依、楼、尽、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能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只有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曲:借助画面看诗?
师??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短短十几个字的一首诗就能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画。老师来考考你们,能不能猜出这幅图呈现的是哪首诗??
(出示寇准与师傅在山顶望日图。)
?生???《咏华山》。?
师???谁会背??
师??很好。再来看第二幅画。
?生??《静夜思》。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背。?(师生一起背诵《静夜思》。)?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还带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出示鹳雀楼全景图)请你根据从远到近的顺序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远处有一条河,河里的波浪很大。?
师??这是黄河。(板书:黄河。)?
生??这幅图上还有一座山,山的尽头有一轮红日。?
生??在这幅图的近处,我看到了一座楼。?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这座楼叫———(板书:鹳雀楼)。谁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生??鹳雀楼。?
师??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共有三层,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在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鹳雀楼刚建成时,还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直到唐代,有个名叫王之涣(板书:王之涣)的大诗人登上这座楼,并为此楼作了一首诗,鹳雀楼便因此而名扬四海。(板书:登鹳雀楼?)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随诗人一起去登鹳雀楼?,欣赏美丽的风景。?
第二部曲:随文识字读诗?
师??下面让我们跟随王之涣这位大诗人一起来登鹳雀楼。要登上这座楼的第一层,同学们就要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登鹳雀楼第一层”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请大家先大声地诵读这首诗,如果觉得自己读准了、读通了就举手。(学生自由大声读古诗。)?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尝试?(出示古诗,指名学生读。)?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而且你读得很流利、很准确,尤其是?“更?”字的后鼻音,读得很到位。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字。(学生齐读“更”字。)?
师??这首诗里还有几个后鼻音的字,谁来读一读??(出示:登、上、层、黄、穷,指名学生读后鼻音的字。)?师??谁再来读读古诗?师??谁再来读读古诗??
师???好的,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我将整首诗的拼音去掉了,看看大家还能不能首诗的拼音去掉了,看看大家还能不能声读读看。(学生读。)?
??第三部曲:创设情境品诗?
师??同学们很认真,把这首诗的字音都读准?了!恭喜你们已经登上了鹳雀楼的第一?层。现在大家肯定都很想登上第二层吧?要想进入第二层,须能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有信心完成吗?(出示: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生??有———?
师???好,那就让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诗中有画,老师请大家再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轻声朗读古诗。)?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看到太阳落山了。
?师??从哪一句看出太阳落山了??
生??是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看到的。?
生??“白日”是指太阳。?
师??你们知道诗句中的“白日”指的是什么??
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生??早上的太阳。?
生??我觉得是指傍晚的太阳。?
师??五行当中,以白色代表西方,下午的太阳逐渐偏西,所以称为?“白日?”。大家一起读“白日”———(学生齐读。)?
师???太阳慢慢落山了,慢慢看不见了,这个“尽”就是指太阳看不见了。谁愿意来诵读这句话??(学生读。)?
师??你可以想象太阳落山时的景象:是不是缓缓地落?所以朗读时语速也应慢一些。愿意再来试试吗?(学生再读。)?师??他读的时候大家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红日正傍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多么美丽的景象!?
师??我们在你的想象中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那除了落日,大家还看到别的景象了吗??生??滔滔的黄河水。?
师??是啊,滔滔的黄河之水,奔流向前,最终将流入———大海。这里的?“入”就是流入的意思。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出示黄河视频)看!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向?东?汇?流?入?大?海,多?壮观呀!(学生观看后齐读“黄河入海流”。)?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放眼望去,一轮红日伴着高山渐渐下沉,看到黄河水奔流不息向东流去,一直流向大海,让我们想象这幅美丽的画面,一起吟诵这首诗。(学生一起吟诵。)?
师??通过品读诗句,我们想象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此?时,同?学?们?已?经?登?上?了?第?二层楼。?
?第四部曲:联系实际悟诗?
师??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情景,思潮起伏,不禁在想———(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读。)?师??诗人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
?生??因为他想要看到很远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
师??这里的“想要”是这句诗中的哪个字??
生??是“欲”字。?
师??对!哪个字表示还要往上登楼??
生??“更”字表示要继续往上?
师??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需要———
?生??更上一层楼。?
师??诗人要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一定要———
?生??更上一层楼。?师??欲穷千里目———?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你们理解了诗中关键字的意思,你们也上了一层楼。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生??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
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才能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名句,使得鹳雀楼名扬千古。现在,这句话不光可以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与我们学习相关的方面。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很投入,发言很积极,老师希望你们能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老师这里还有两句话,可以填入一句诗,哪位同学敢来挑战?(出示。)?
①当你在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告诉自己绝不骄傲,你会对自己说:“------------。”?
②当你和妈妈一起爬泰山,爬到半山腰,爬不动了,你可以用“------------------。”鼓励自己。?
师??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最后,老师送一段音乐给大家,让我们配着音乐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第五部曲:多种方法识字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汉字。指名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结构,关键笔画)?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临写。?
5、师生评价。(正确、端正、整洁)?
6、二次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