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授课人:高老师一、新课引入
习近平:“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新课讲解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提出的背景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成立后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施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结合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对中国: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世界: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4日)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亚非会议的时间、地点
(2)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
(3)周恩来提出的外交原则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命运相似: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异社会制度不同;各国国情不同。“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 万隆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看来,这个会议标志着中立国家当中出现“左倾”的动向,国务卿杜勒斯曾一度考虑由美国发起一个“反向的万隆”会议,让倾向西方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其中占上风……在莫斯科,赫鲁晓夫的很多主要助手担心,第三世界领导人正在国际上独立地组织起来,这种情况如果过头,就可能使苏联与当地的共产党更难赢得影响力。
——文安立《全球冷战》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想一下“求同存异”“万隆精神”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存在什么道理?“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1972年2月23日,北京,尼克松总统帮周恩来总理脱下外套。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周恩来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外国友人眼中的周恩来 有人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你能说说五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么?民族的独立
国力的增强
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外交家的智慧
……三、小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取得成就原因1234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 D .1955年万隆会议上
2.在5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求异的。”这次会议是( )
A. 开罗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26届联大AC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