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共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02 08: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授课人:高老师
一、新课引入
南京长江大桥
1.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新课讲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又是在吸取苏联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和后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4、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5、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0、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论十大关系》节选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一个正确的论断: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出现失误——主观主义、急于求成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出乎意料的顺利完成,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的超额完成,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滋长了骄傲情绪,忽视了经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毛泽东希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中证明:“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成丰满的经济之果”,他认为,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要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 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调整
①时间:1961年初
②表现: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
③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2年,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
内容: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作用:
①对待缺点和错误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发扬民主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给全党以鼓舞,增强了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信心。
②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千人大会”
2.“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将存在资产阶级,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
——摘自《文化大革命简史》
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强调“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文革开始
动乱局面
红卫兵运动
毁文物
砸校牌
拆寺庙 斗和尚
烧古籍
清华红卫兵宣传破四旧
改旧名
批斗“走资派”
叛徒、内奸、工贼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
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被批斗时,曾拿着宪法悲愤的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批斗文学人士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 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影响
3.建设成就
(1)钢铁
武汉钢铁基地、包头钢铁基地
武汉钢铁基地
包头钢铁基地
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
大港油田
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主要工业产品的增长
钢(万吨)
煤(亿吨)
原油(万吨)
电(亿度)
1957年
1965年
193
676
1.3
1132
2.3
146
1223
535
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模范人物
助人为乐、爱国爱民
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热爱人民、鞠躬尽瘁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第一枚火箭
科技成就
三、小结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建设成就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
2
3
4
1. “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公私合营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民族精神是保障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长征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大庆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C
B
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