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二章 第10节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案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二章 第10节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案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1-02 10: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节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知道伏安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理解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关系。
2.学会根据图象合理外推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3.尝试进行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测量误差的分析,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的办法。
一、实验原理(伏安法)
如图所示电路中,E=U+Ir,只要测出U、I的两组数据,就可以列出两个关于E、r的方程,从而解出E、r。
二、实验器材
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
三、实验步骤
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图连接好电路,并将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的一端。
2.闭合开关S,接通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从电流表有明显读数开始,记录一组电流表、电压表读数。
3.用同样的方法,依次记录多组U、I值。
4.断开开关S,拆除电路。
5.用公式法或图象法求出电动势和内电阻。
课堂任务  测量过程·获取数据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什么?
提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电源,要测出它的电动势和内阻。
活动2:本实验的原理图是上图中的哪个?为什么不选另一个图?
提示:本实验的原理图是图甲。尽管图甲的接法也存在误差,但是图乙测出的内阻是电源的内阻和电流表的内阻之和,而这两个内阻一般说来大小不相上下,则测出的结果没有实际价值。
活动3:本实验要获得的是什么数据?测两组数据够吗?
提示: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获得外电压和电路的电流这两个数据。根据实验原理,两组数据就可以解出E、r,但误差可能很大。为了减小误差,只有两组数据还不够,还应该调节滑动变阻器获得多组数据。
活动4:本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提示:(1)为使电池的路端电压有明显变化,应选取内阻较大的旧干电池。
(2)为了减小电压表分流带来的误差,应选内阻较大的电压表。
(3)实验中不能将电流调得过大,且读数要快,读完后立即切断电源,防止干电池大电流放电时内阻r的明显变化。
(4)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在实验中I、U的变化范围要大一些,计算E、r时,U1和U2、I1和I2的差值要大一些。
课堂任务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活动1:本实验处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请详述。
提示:为减小测量误差,本实验常选用以下两种数据处理方法:
(1)公式法
依次记录多组数据(一般6组)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I/A
I1
I2
I3
I4
I5
I6
U外/V
U1
U2
U3
U4
U5
U6
分别将1、4组,2、5组,3、6组联立方程组解出E1、r1,E2、r2,E3、r3,分别求平均值。
(2)图象法
把测出的多组U、I值,在U-I图中描点画线,使U-I图象的直线经过大多数坐标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甲所示。
由于电源的内阻较小,如果干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不很明显,作图象时,纵轴单位可取得小一些,且纵轴起点可不从零开始,如图乙所示。
活动2:通过分析活动1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提示:(1)对解方程组得到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求平均值得到E=、r=,就是我们要测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2)根据U=E-Ir,对作出的U-I图象分析可知:
①纵轴截距等于电源的电动势E,横轴截距等于外电路短路时的电流Im=。
②图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电源的内阻r==。
如果U-I图象所在坐标纵轴的起点不为零,此时图线与纵轴交点仍为电池的电动势E,但图线与横轴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内阻要在直线上取较远的两点,用r=求出。
注意:此时不能用r=来计算内阻,因为Im未知,例如图乙中的0.6 A并不是短路电流,短路电流未知。
课堂任务 误差分析·实验创新
1.偶然误差
(1)由于电表读数不准引起的误差。
(2)用图象法求E和r时,由于作图不准确造成的误差。(作图象时,若纵轴起点不从零开始,可以减小作图误差)
(3)测量过程中通电时间过长或电流过大,都会引起E、r变化。
2.系统误差
由于电压表分流IV,使电流表示数I小于电池的输出电流I真。I真=I+IV,而IV=,U越大,IV越大,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实测的图线为AB,经过IV修正后的图线为A′B,可看出AB的斜率绝对值和在纵轴上的截距都小于A′B,即实测的E和r都小于真实值。
3.两种电路的误差分析对比
将电压表或电流表看成电源的组成部分,其余部分略去不画。
(1)甲图:误差来源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E测=E<E,r测=<r。(从“2”中的图实线和虚线的对比也能直接看出大小关系)
(2)乙图:误差来源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E测=E,r测=r+RA>r(如下图分析)
根据E=U+Ir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电阻,缺点是需要两个电表来测电流和电压,我们称其为方案一。如果只用一个电表测出电流或电压,如何完成实验?
方案二:安阻法
(1)原理:E=U+Ir可以写成E=IR+Ir。由此可知,只要能得到I、R的两组数据,列出关于E、r的两个方程,就能解出E、r。
(2)器材:电路图如图所示。用到的器材有电池、开关、导线、电阻箱、电流表。
(3)数据处理
①公式法:
②图象法:作出-R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的斜率和截距求解。
(4)误差分析:电动势无偏差,内阻偏大。若已知电流表内阻,可消除测内阻的误差。
方案三:伏阻法
(1)原理:E=U+Ir可以写成E=U+r。由此可知,如果能得到U、R的两组数据,列出关于E、r的两个方程,就能解出E、r。
(2)器材:电路图如图所示。用到的器材是电池、开关、导线、电阻箱、电压表。
(3)数据处理
①公式法:
②图象法:作出-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的斜率和截距求解。
(4)误差分析:电动势和内阻均偏小。
课堂任务 典例探究·提升能力
例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定一节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备有下列器材:
①待测电池:电动势约为1.5 V(小于1.5 V);
②电流表:量程0~3 mA;
③电流表:量程0~0.6 A;
④电压表:量程0~1.5 V;
⑤电压表:量程0~3 V;
⑥滑动变阻器:0~20 Ω;
⑦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请选择实验中需要的器材________(选填标号)。
(2)按电路图将实物(如图甲所示)连接起来。
(3)小组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U-I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求得电源电动势为________V,内电阻为________Ω。
[规范解答] (1)干电池的内阻较小,约为几欧,电流表量程为0~3 mA不能满足实验需要,故选量程为0~0.6 A的电流表;电动势小于1.5 V,为精确测量,故选量程为0~1.5 V的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是电路必需器材,故所需器材为:①③④⑥⑦。
(2)如图所示。
(3)根据图象得:E=1.40 V,r=2.8 Ω。
[完美答案] (1)①③④⑥⑦ (2)图见规范解答
(3)1.40 2.8
若U-I图线纵轴刻度不从零开始,则图线和横轴的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内阻应根据r=blc|rc|(avs4alco1(f(ΔU,ΔI)))确定。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由于电池的内阻很小,因此在电路中接入了一个阻值为2.0 Ω的定值电阻R0,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读出电压表相应的示数,得到了如下数据:
电阻箱读数R/Ω
40.00
20.00
12.00
8.00
6.00
5.00
电压表示数U/V
1.89
1.78
1.66
1.57
1.43
1.35
(1)为了比较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该小组的同学准备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图象的纵坐标表示电压表读数U,则图象的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应该是______________。
(2)计算出与该组数据对应的物理量并填在表格中。
(3)在下图所示的图象中作图,利用图象得出E=________ V,r=________ Ω。
答案 (1)电压U与电阻R的比值(或电流I)
(2)表格中数据如下:
电阻箱读数R/Ω
40.00
20.00
12.00
8.00
6.00
5.00
电压表示数U/V
1.89
1.78
1.66
1.57
1.43
1.35
/A
0.047
0.089
0.138
0.196
0.238
0.270
(3)图见解析 2.0 0.4
解析 (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U+·(R0+r),所以有U=E-·(R0+r);显然,若用作为图象的横坐标,可得一次函数,则图象是直线,图象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图象斜率的绝对值表示R0+r。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电压表示数U与所对应电阻的阻值R,由欧姆定律I=可求出相应的电流。
(3)根据(2)中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对应的点,然后根据坐标系中的点作直线,作出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电源电动势E=2.0 V;由于图象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电源内阻与定值电阻阻值之和,得k=r+R0==2.4 Ω,得电池的内阻r=k-R0=2.4 Ω-2.0 Ω=0.4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