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除待测电源和开关、导线以外,配合下列哪组仪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
A.一个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
B.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C.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阻箱
D.一个电流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答案 D
解析 根据E=I(R+r),由电流表测出电流,用电阻箱读出外电阻的阻值,可以求出E、r,A正确;根据E=U+Ir,由电流表测出电流,由电压表测出电压,可以求出E、r,B正确;根据E=U+,由电压表测出电压,用电阻箱读出外电阻的阻值,可以求出E、r,C正确;因为滑动变阻器不能读出电阻的数值,所以只有一个电流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测不出电动势和内阻,D错误。
2.下列给出多种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数据,处理方法既能减小偶然误差,又直观、简便的是( )
A.测出两组I、U的数据,代入方程组E=U1+I1r和E=U2+I2r,求出E和r
B.多测几组I、U的数据,求出几组E、r,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测出多组I、U的数据,画出U-I图象,再根据图象求出E、r
D.多测几组I、U的数据,分别求出I和U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即为电动势E,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池内阻r
答案 C
解析 A中只测量两组数据求出E、r,偶然误差较大;B中计算E、r平均值虽然能减小误差,但太繁琐;D中分别求出I、U的平均值再求解的方法是错误的。
3.(多选)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U-I图线,由图乙可知( )
A.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值是1.40 V
B.电池内阻的测量值是3.50 Ω
C.外电路发生短路时的电流为0.40 A
D.电压表的示数为1.20 V时电流表的示数I′=0.20 A
答案 AD
解析 图象与纵轴的交点为电池的电动势E=1.40 V,A正确;电池的内阻r== Ω=1 Ω,B错误;0.40 A是U=1.00 V时的电流,C错误;根据E=U+I′r,代入数据得I′== A=0.20 A,D正确。
4.测量电源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 V,r约为1.5 Ω)。
器材:量程为3 V的理想电压表,量程为0.5 A的电流表(具有一定内阻),定值电阻R=4 Ω,滑动变阻器R′,开关K,导线若干。
(1)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所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2)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________,r=________。(用I1、I2、U1、U2及R表示)
答案 (1)图见解析 (2) -R
解析 (1)因为电压表是理想电压表,电流表有内阻,所以电流表外接,若将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由于电压表的量程为3 V,外电压最大为3 V,则内电压最小约为U内min=E-U外max≈4.5 V-3 V=1.5 V,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min=≈1 A,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而若将定值电阻R与电源串联,组成等效电源,将电压表接在该等效电源的两端,则Imin′=≈0.27 A<0.5 A,可以保护电路并进行测量,故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R)可知,只要能测出两组路端电压和电流即可求出E、r,由E=U1+I1(r+R),E=U2+I2(r+R)可得E=,r=-R。
5.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电表内阻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小,均可以忽略不计。闭合开关S后,变阻器的滑片P由变阻器的一端滑到另一端的过程中,两电压表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分别如图乙的U-I图象中的图线a、b所示。
(1)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图丙实物图中各元件按图甲连接成实验电路。
(2)通过分析可知,其中图乙中图线________(填“a”或“b”)表示电压表V1示数随电流表A示数变化的关系。
(3)根据U-I图象中坐标轴所标出的数据,可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内阻r=________。(用图中给出的坐标值表示)
答案 (1)图见解析 (2)a
(3)
解析 (1)如图所示。
(2)由题图甲知电压表V1测路端电压,则其U-I图线应为图线a。
(3)结合题给条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U1+I1r
E=U2+I2r
解得E=,r=。
6.某探究小组做“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1)他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原理图,由于干电池的内电阻较小,为使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实验中应该选用图1中________所示的原理图。
(2)为了便于测量,探究小组的付同学将一个R0=3.0 Ω的电阻与电池串联后再进行实验,图2为所需的实验器材,其中已连接一部分导线,请你按选中的实验原理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电路补画完整。
(3)根据付同学测得的数据,在U-I图中描出的点迹如图3所示,请在图中画出U-I图线,并利用图象得出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 Ω。
(4)考虑电表本身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验所得的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比较,E测________E真,r测________r真。(选填“<”“=”或“>”)
答案 (1)甲 (2)见解析图甲
(3)见解析图乙 1.60(1.58~1.62均可) 0.33(0.27~0.40均可) (4)< <
解析 (1)由于干电池的内电阻较小,故若将电流表采用内接法(相对于电源)直接与电源串联,则电流表内阻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故应选用甲电路。
(2)由原理图可知,电流表没有接入,故只需将电流表串在电路中,并且电流表采用外接法,连线如图甲所示。
(3)由描点法作出U-I图线如图乙所示,图象与纵轴的交点为电源的电动势,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内阻与R0之和,则由图象可知,电源的电动势为1.60 V(1.58~1.62均可);内电阻r=-3=0.33 Ω(0.27~0.40均可)。
(4)本实验中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电流表读数总是比真实值小,通过电压表的电流IV=,U越大IV越大,在电源的U-I图中画出考虑IV后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U-I图知E测7.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图中R0是定值电阻,通过改变R的阻值,测出R0两端的对应电压U12,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实现测量目的。根据实验数据在-R坐标系中描出坐标点,如图乙所示。已知R0=150 Ω,请完成以下数据分析和处理。
(1)图乙中电阻为________ Ω的数据点应剔除。
(2)在图乙上画出-R关系图线。
(3)图线的斜率是________(V-1·Ω-1),由此可得电池电动势Ex=________ V。
答案 (1)80 (2)图见解析 (3)0.00455 1.46
解析 (1)根据画图描点原则应舍掉电阻为80 Ω的点。
(2)连线时应该用平滑曲线拟合,使线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数据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x=U12+(R+rx),所以=++,由图可知斜率=0.00455,即Ex=1.46 V。
8.一课外小组同学想要测量一个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准备的器材有:电流表(0~200 mA,内阻是12 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 Ω),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
(1)由于电流表A的量程较小,考虑到安全因素,同学们将一个定值电阻和电流表并联,若要使并联后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的2倍,则定值电阻的阻值R0=________ Ω。
(2)设计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若实验中记录电阻箱的阻值R和电流表的示数I,并计算出,得到多组数据后描点作出R-图线如图乙所示,则该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 Ω。
答案 (1)6 (2)6 2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设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I,则通过电阻R0的电流为2I,根据并联分流,则R0=RA=6 Ω。
(2)R0与RA并联后的电阻为R1= Ω=4 Ω,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3I(R+R1+r),变形可得R=·-(4+r);由图线可知4+r=6,=,则r=2 Ω,E=6 V。
9.实验室中准备了下列器材:
待测干电池(电动势约1.5 V,内阻约1.0 Ω)
电流表G(满偏电流1.5 mA,内阻10 Ω)
电流表A(量程0~0.60 A,内阻约0.10 Ω)
滑动变阻器R1(0~20 Ω,2 A)
滑动变阻器R2(0~100 Ω,1 A)
定值电阻R3=990 Ω、开关S和导线若干
(1)小明同学选用上述器材(滑动变阻器只选用了一个)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为了能较为准确地进行测量并操作方便,实验中选用的滑动变阻器应是________。(填代号)
(2)请在虚线框中画出他的实验电路图。
(3)下图为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由该图线可得:被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_ Ω。
答案 (1)R1 (2)图见解析 (3)1.47 0.76
解析 (1)题中没有电压表,需将电流表G与定值电阻R3串联,使之相当于电压表,计算可得电压表量程为U=IG(RG+R3)=1.5 V,再由电流表A的量程可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最小可调至-1.0 Ω-0.10 Ω=1.4 Ω,为了电压、电流测量准确,且操作方便,滑动变阻器应选用R1。
(2)电路图如图所示。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1+I2)r+I1(R3+RG),整理得I1=-I2+。将所给图象延长,与纵轴及横轴相交如下图所示,纵轴截距为1.47×10-3 A,斜率大小为k=×10-3=7.58×10-3,又由于斜率大小为k=,纵轴截距为b=,代入数据得E=1.47 V,r=0.76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