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 教学设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萨尔图附属学校 白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上册第五单元63-65页内容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个学习内容,分两课时学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围绕“确定位置”这一有趣的现实问情境展开的。教材呈现了淘气班级的座位图为具体情境,并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座位图尝试描述淘气和笑笑各自座位的位置;第二个问题是把座位图抽象为方格纸,把座位抽象为格点,把座位的位置抽象为数对;第三个问题是通过数对在方格纸上找对应的位置;第四个问题是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座位,达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第一学段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学生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空间,看到和接触到首先是三维空间,应以此作为有效教学的起点进行“数学化”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经历由第几列第几行抽象到数对的表示方法的过程;灵活运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中的事物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利用学生熟悉的座位进行行和列的教学,从而引出数对,这个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使用自我探究和课件演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 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 在数对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设疑诱导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方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书、方格纸等。
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互动新授 探索交流——实践应用 内化提升——总结回顾,质疑交流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天气变暖了,同学们的户外活动也多了起来。这不,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投篮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同桌说一说。
指名读图,相互补充中把数学信息找全。
师:哪个队的整体实力强呢?下面我们就帮助他们比一比。
板书课题:比一比
[设计意图: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回顾中提升读统计图表的能力,培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想一想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看哪个队总数多;看投中最多的在哪队;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根据总数论胜负,可以去掉男生队一个人;无法比较等等。
师明确问题:在不改变人数的现实情况下,怎样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的整体实力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平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发现“人数不相同”这一重要信息,在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比一比
师:这个平均数是什么?在哪儿呢?(稍给一些思考时间)同学们可以数一数、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图上画一画,还可以算一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不同方法。
3.小组交流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比较方法了,小组内交流一下,稍后小组汇报。
学生组内交流,师走入小组,关注交流情况,个别指导合作。
4.全班分享聊一聊
师:通过小组交流,你一定感受到了不同的比较方法,现在就全班分享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预测学生有以下不同方法:
(1)摆一摆
数(或算)出男生队(女生队)投中球数的总数,平均分给5(4)个人,每人分到5(6)个。学生边说边用磁扣摆出新的统计图。
(2)移一移
展台上展示学生做标注的图(可能与教材上的图略有不同,合理即可),学生介绍,感受“移多补少”的方法。在学生介绍后,全体学生在自己的图上移一移,画一画。
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明确:男生队投中的平均数是5个,女生队投中的平均数是6个。
(3)算一算
学生介绍,同时板书算式。引导学生倾听,在分享中明确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5.归纳概括理一理
师: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平均数吗?
学生先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后分享,体会都是把投中总数进行平均分,多退少补,找到一个平均进球队数代表整个队的整体实力.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及全班分享,体会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在沟通、归纳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歌手大奖赛。
出示题目:
学生自读读题目,弄清题意,尝试解决问题 。
反馈时,展示不同方法:预测可能会有“取多补少”法和计算法。
2.王叔叔跑步。
出示下图,独立看图,自主完成题目。学生可以在图上“移多补少”,也可以算出平均数。
反馈中,再次感受不同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数学故事。
出示情境图,学生独立看图,说一说信息,并描述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想法,然后分享、补充、辨析中明确“平均水深0.8米”是一个标准量。有的水深处比0.8米深,甚至更深,所以是有危险的。
[设计意图:借助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和用途,帮助学生分析,做出正确决策。]
四、总结收获,实践延伸
师:回顾整个比一比的过程,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问题入手,先思考,再操作,然后在分享中有所发现,明晰认识,最后解决问题。教师相应板书,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
师: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新的思考?
学生表达想法,从知识、方法、经验、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平均数的问题,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理清所学内容的脉络。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还要关注情感目标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