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语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语文版)(无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6 1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览表学校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 座号 _____ 班级 ____ 成绩_______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各组中,均有一处读音是错的,请用_____画出来,并给予修正。(4分)
A、虔诚(qián) 逃遁(dùn) 隐匿(nì) 骇然(gāi) 正确读音: ________________
B、镌刻(jùn)拘谨(jǐn) 迸(bèng)裂 恍(huǎng)惚 正确读音: _____________
C、沉淀(diàn) 蜷(juǎn)缩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正确读音:______________
D、不愠(yùn) 教诲(huì) 可汗(hàn) 言讫(qì) 正确读音: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句意,给加点词语以恰当的理解。(4分)
①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
②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 )
③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
④从早到晚,他忙到力倦神疲方止……( )
3、请从第2题的加点词中,任选两个词语说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句通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写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是的一个情节。《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西游记》、《水浒传》(3分)
主要人物:
情节介绍: 。
5、按要求填空(5分)
(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挹轻尘”。请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声风笛离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上与友人别》)
(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6、想给你寄一朵花,却怕它半路就枯萎了;想给你寄一只鸽子,却怕它中途迷失了方向;想给你寄个梦,却怕它没到站就醒了; , 。最后,寄给你一缕清风吧,让它摇响你窗前的风铃。(2分)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一)课外阅读《〈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不亦说乎? ( ) ②吾日三省吾身。 ( )③由,诲女知之乎! ( )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解释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的译文: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译文:
4.依据你对文章的解读,回答下列问题:(2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我的解答:
5.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里所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不习乎”,这些自省的内容,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想。(2分)
我的解答: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未尝识书具(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即书诗四句( ) 父利其然也( )
2、翻译句子(2分)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表现出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却并不突出,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作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两句可以看出。
4、“ ”点出了仲永才能衰竭的原因,预示了他“ ”的结局。(用原文回答)(2分)
5、纵观全文,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据课文回答:
①《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1分)
A、痛心忱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7.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阐明了什么道理?(2分)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
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
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她一定害怕得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选文开头写了教室里的情况,有什么作用?(2分)
3、选文在塑造京京这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你觉得运用这种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4、在公开课上,程老师先是“脸上有点发白”,后来又“有点慌乱”,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3分)
5、京京读课文时,“两颗晶亮的泪珠”从“眼睛里涌出来”,这是为什么?(2分)
6、这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吗?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请谈一谈你的看法。(3分)
(二)春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盈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的春意弥漫于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天的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风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芳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红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
, 。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 第②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几幅春之图?(4分)
2. 从内容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文字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2分)
3. 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并举例。(4分)
(1) ,
(2) ,
4.第②中“蛙鼓抑扬弄喉嗓”中“弄”字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5.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6.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想想春天还可以是什么?请续写一例。(3分)
四、作文(40分)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成长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每个人,不过你是声名显赫的伟人,还是默默无闻的布衣,也无论你是天真幼稚的孩童,还是阅历深厚的成人……我们都在成长着——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成功……成长是美好的,因为它凝聚着世人的向往和期盼;成长又是烦恼的,源于它的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与烦恼。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②童年、童心、童趣。当我们渐渐长大,儿时的喜怒哀乐已经变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沉淀为人生的财富。我们不应该感谢岁月的馈赠吗?亲爱的同学们,感谢童年,感受童心,感悟童趣吧!
请你以“感谢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左右,要运用适当的抒情。
要求:语言通顺,中心明确,感情真挚。
500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