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咸阳城东楼许浑写作背景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首联:扣题,抒情写景“愁”的内容:
在外为官,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
“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晚眺远景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表达效果: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融情于景“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主旨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两个“难”字:第一个是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
写出了重聚之难和离别之苦,表现了的离愁别绪和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寓情于景,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暮春季节)
颔联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感情。现在也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晨照镜子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晚上吟诗,心里愁苦,感到冷月袭人。
妙处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看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揣测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寒”是寒冷、凄凉之意,一语双关,渲染了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了悲凉伤感的心境。尾联翻译: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来往传递消息。
两人见面很难。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期待互相音讯表达相思之情。
尾联情感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主旨:本诗表达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极力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叠句,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出来。-: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
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反复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忧愁无处说的气氛,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到了不能对人诉说的地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
“却道‘天凉好个秋’” 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主旨全词以“少年不识愁”和“而今识尽愁”对比,写出了人生的两种境界,突出了词人愁苦之情和无奈。行香子(秦观)这首词随着作者
(春游)的顺序展开描写景物,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色彩名丽、欣欣向荣)的特点。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作手法这首词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描绘出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中心思想本词写出了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和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