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情景创设)
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与思考的问题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为什么明朝要废宰相,设置内阁?如何评价宰相制度的废除?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4、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5、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1、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2、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3、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请大家阅读课本P16第一目相关内容,并结合这两段材料,归纳废除宰相的原因。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2)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4)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3)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
评价
宰相制度的废除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易造成宦官专权;
(3)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
(4)采取补救措施,内阁制应运而生;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弊端日益显露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明太祖朱元璋
资料回放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2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 件、 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说明什么?直接原因?
207
41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相后皇帝负担加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7内容,然后归纳内阁创立、发展的过程。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相后皇帝负担加重
内阁的出现与发展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相后皇帝负担加重
内阁的出现与发展
3评价:
不是法定的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存留,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内阁首辅 = 宰相
?
性质:历史上宰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宰相参谋最高决策权和总领最高行政权;内阁提供顾问,并无决策权。
作用: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阁臣的升降取决于皇帝,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明朝机构改革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中央的权力结构有哪些?皇权如何?
2.康熙时中央的权力机构有怎样调整?皇权如何?
3.雍正时期为什么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影响是什么?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皇帝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顶峰
三、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思考: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的位置
简(机构简单)
精(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
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例如:康熙帝先后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军队;清朝对台湾和蒙、疆、藏等地区管理的加强等,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社会出现最后一个盛世局面--康乾盛世 。文化上—小说繁荣,总结性巨著等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经济上: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社会后期工商业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 (2)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空前强化的封建统治实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严重阻碍历史发展; (3)思想上:为加强皇权专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政策,箝制了人们思想,导致近代科技的落伍; (4)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方面
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对经济、文化发展起过一定促进作用
消极方面
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措施
影响
内阁的出现
原因
内阁的出现与发展
评价
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制度
康熙帝设南书房(目的影响)
雍正帝设军机处(职责影响)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1)西方
(2)中国
东西方拉开差距
秦朝(形成)
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
元(新发展)
宋朝(加强)
明清(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朝
代
实
质
皇权与相权斗争
中央与地方斗争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朝与外朝(决策与执行)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事)
三司(财政)
参知政事(行政)
一省二院制
?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郡县制
郡国制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中书)省、路、府、州、县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 汉 隋唐 宋 元 备注
进程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新发展
从发展过程看: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调整、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从演变趋势看:
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中央对地方、边疆的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从基本内容看: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
从反映的实质看:
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统治)
从造成的影响看:
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期)也有消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增大)
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积极
消极
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一位平民百姓:
①你明知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实行得不好,请
问你会参加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吗?
②你可以自由地出海贸易吗?你会自主创业,
当个小老板吗?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一位普通官员:
①你会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吗?
②在上级面前,你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