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2.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3.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悲喜剧,在报纸的头版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949年4月22日,李先生最有可能在当天报纸上阅读到的头条新闻是( )
A.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帝宣统下诏退位
B.火烧赵家楼,30多名学生遭政府逮捕
C.应蒋之邀,毛泽东抵渝共商建国大计
D.毛泽东、朱德下令渡江,南京解放在即
4.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A.解放军打仗英勇
B.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超过国民党
C.国民党指挥失当
D.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5.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时政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的寓意是( )
A.谴责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B.揭露了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赞扬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智慧 D.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6.“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7.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8.1949年2月22日,傅作义前往西柏坡。傅作义向毛主席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有罪!”毛主席和蔼地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这件“大好事”是( )
A.指挥武汉会战 B.指挥平型关战役 C.上海和平解放 D.北平和平解放
9.影片《建国大业》再现了1945年蒋介石和毛泽东握手的场景。那时,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 )
A.打倒军阀,统一中国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D.维护和平,民主建国
10.近现代的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 )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据材料三,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3)你从国共两党的关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材料一中说的 “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
(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2018年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5周年。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走近伟人——毛泽东”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是长征时期的毛泽东,他写下大气磅礴的诗篇《长征》。请答出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图二是毛泽东赴重庆前,在延安机场留下的“挥手之间”。有人说,1945年8月毛泽东敢冒风险到重庆,是一身系天下安危。请分析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这次谈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什么历史意义?
(3)图三是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对哪里的重点进攻?图四,这一命令下达以后,解放军发动了什么战役?取得了什么战果?但遗留下什么历史问题?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4)材料二中毛泽东所说的“胜了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他们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5)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伟人毛泽东一生的主要事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内战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玩弄起真内战,假和平的手法,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经过斗争最终签署 了《双十协定》,但很快蒋介石就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A项的时间是1915年;B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
2.C
【解析】依据题文材料信息“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说明了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C项符合题意,AB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选C。
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4月22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帝宣统下诏退位(1912年);选项B火烧赵家楼,30多名学生遭政府逮捕(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选项C应蒋之邀,毛泽东抵渝共商建国大计(1945年8月);选项D毛泽东、朱德下令渡江,南京解放在即(1949年4月22日);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据表格《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信息“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76.7万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但在题干表格信息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的认识问题。四个选项当中A、B、C三个选项很容易容易被排除,因为“四一二”政变、法西斯集团想吞并中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三件事均发生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只有D选项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发生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故答案选D。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故C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与题干的“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D
【解析】示意图中的事件均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期间,可以先排除A,它们也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BC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故选D。
8.D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1949年、傅作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使北平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9.D
【解析】试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所以重庆谈判时,全国人民普遍希望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重庆谈判
1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近现代的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导致台湾被日本割占,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蒋介石失败,逃离台湾,导致了分离。因此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鸦片战争,与题干内容无关,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
11.(1)办学方针: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合作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
(2)从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等
12.(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原因: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回答1点即可)
13.(1)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3)陕北(陕北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台湾被国民党占领,形成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
(4)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5)提示:要时刻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作贡献;要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