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位数的连减和小括号的使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位数的连减和小括号的使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02 22: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位数的连减和小括号的使用》教案
●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张叔叔国庆节送蔬菜的情景,用用文字说明“还要送多少千克?”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尝试将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学生分析
本课引入了对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对于小括号,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其运算顺序学生并不知道,对于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学生的理解还是不透彻 ,对于学生来说,百以内的数变为千以内的数,数的变化也是干扰他们理解的一个因素,为此,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要单纯强调运算顺序,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及时相互交流,学生就会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明白“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连减问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会计算连减和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方法解答简单连减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体验算法多样化,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
教学难点
小括号在解决问题时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练习题。
200+500+300 703+358+214 35+412+210 226+125+50
740+120+320 840+52+100 365+250+700 900-100-200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运算。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减和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课本第70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和想到的问题。
出示问题:“还要送多少千克蔬菜?”让学生试着解答。
(2)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指名板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算法,只要学生提供合理的算法,教师就应该肯定,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算。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70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方法,他们是怎样算的,和我们算的一样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连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亮亮列的是连减的算式。让一共的数量800千克减去昨天运走的 315千克,在减去今天运走的285千克,就是还要送多少千克蔬菜?
800-315-285
=485-285
=200(千克)
红红列的是加减混合,而且带小括号的算式,先求两天一共运走多少千克,再用800千克减去两天一共运走的就是还要送多少千克蔬菜?
800-(315+285)
=800-600
=200(千克)
教师向学生介绍小括号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先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
(1)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教师强调: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先弄清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方法的学习紧密结合,把学习计算融于解决问题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样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运算的合理性,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0页“练一练”中的第1——5题。
第1、2题先让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在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自己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订正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师: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连减和小括号的使用
800-315-285 800-(315+285)
=485-285 =800-600
=200(千克) =200(千克)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学反思
我觉得在新课标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吸收一节课,除了教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理解要到位,要充分,要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任务,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老师的事,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方法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