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钢琴五重奏》
教学内容:
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
教材分析:
《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是一首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在《鳟鱼》问世两年后,舒伯特又应朋友之邀,根据《鳟鱼》第四乐章创作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作品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及一架钢琴的编制,它打破了室内乐重奏曲多为四乐章奏鸣套曲的传统模式,在使用变奏曲式的同时,舒伯特运用器乐的各种特点与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描述。《A大调钢琴五重奏》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作者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会被虐诈和邪恶所害这一主题,同时借助于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作品。
学生情况:
本节课为四年级音乐鉴赏课教材,对于《A大调钢琴五重奏》这样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言,其欣赏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由浅入深,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聆听、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并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2.知识目标:能随音乐哼唱《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主题旋律,能辨别各段变奏在乐器、音色、情绪上的变化;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
3. 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变奏手法创作的变奏旋律。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能分辨理解重奏曲各个变奏曲式的情感和乐器的的分辨。
教法:
演示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法:
根据本课特点,采用探究、讨论、感受体验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听、看、唱、辨、思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听听老师讲一段故事。
(故事:鳟鱼与渔夫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是根据18世纪一个诗人创作的寓言诗改编的,后来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用这首寓言诗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简介舒伯特
(一)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的歌曲不仅数量多(600多首),而且极具艺术性,许多歌曲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因而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
(二)播放歌曲《鳟鱼》
师:这首歌中小鳟鱼的前后经历了哪几种心情?
(自由,愉快的心情、紧张、悲哀的心情)
师:这首歌的主旋律是什么?
(用电子琴弹奏出主旋律)
师:舒伯特在创作出这首艺术歌曲的两年后又创作出了一首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
三、
(一)介绍《鳟鱼钢琴五重奏》
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其中《A大调钢琴五重》奏则是最著名,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钢琴五重奏》。
(二)分别说明介绍什么是“室内乐”、“钢琴五重奏”、“变奏”
教师示范什么是变奏,用电子琴奏出两段旋律让学生分辨识别变奏
旋律:
4∕4 11 55 66 5 ∣44 33 22 1∣
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做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变奏手法:装饰音变奏,节奏变奏,节拍变奏,速度变奏,音色变奏,调性变奏等。
(三)播放幻灯片里五种乐器的声音(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让学生分辨认识。
四、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
(一).播放主题音乐
1聆听并思考
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什么?是小提琴。
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愉快,平静,祥和
(二)变奏一
主奏乐器变成了什么?小鳟鱼的音乐形象有没有改变?
钢 琴 ;欢快嬉戏,悠然自得
(三)变奏二
主题的主奏乐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是怎样?
主题由中提琴、大提琴奏出.
(四)变奏三
1师:如果你是作曲家,变奏一二都是表现小鳟鱼在水里欢快,自由的游戏,接下来变奏三你会表现什么情景?
生:(渔夫来了……)
师:如果用一种弦乐器来表现渔夫,你会选哪一种?
生:(低沉的---低音提琴)
(五)变奏四,五
1. 主奏乐器是什么?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小鳟鱼已经遭到不幸。作者感到同情惋惜。)
(六)结尾
舒伯特为什么要用欢快的音乐情绪来表现结尾处?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值独裁专制时期,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 作者只能通过隐喻的手法表现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是寓意非常深刻的一部作品.
七. 老师的寄语
自由和光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尽管单纯和善良经常会被虚假和邪恶所害,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坚持做一个真实和善良的人!
教学反思: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本课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激发兴趣、感受体验、积极参与入手,鼓励学生用乐器、色彩等来表现音乐作品。
本课容量大,内容丰富,利用课件正好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理解、感受、表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