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夜雨寄北李商隐学习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创造的 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领会作者的感情。1、初读感知
2、再读感味
3、三读品情
环节步骤初读感知1、同学们先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朗读节奏划分。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3、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比较一下,小声读和大声读,哪一种读能更好的表达感情?为什么?4、带有感情再读这首诗。自主学习“夜雨”指( )
“寄北”即
意思是:
文题蕴涵着的 绵绵意境。 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离情别绪 秋天一、解题寄给北方的友人。 夜里下的雨。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他擅长律诗、绝句,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世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写作背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诗意理解:再读感味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涨满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情景。体现出作者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描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展示的画面: 几年后,诗人和妻子终于重逢,在西窗前剪烛夜谈,一边剪着窗花,一边回忆当年在巴山夜雨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三读品情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情。 ①漂泊在外的孤寂。②归期无期的无奈。③相见共语的期盼。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以景写情,是实写,抒发相思之苦,情景交融;后句是以情写景,是虚写,想象重逢后对今夜相思之苦的回味,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巴山夜雨”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令人荡气回肠。达标检测1、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聚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B 2、面对夜雨,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句子是: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出自本诗的成语是: 。成语的含义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名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季节,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愁情。 剪烛西窗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5、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①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②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③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课堂小结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课外拓展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并默写这首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