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重要概念:一些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具体内容: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活动建议:探究基因传递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的变化。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而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和数量关系等知识上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学生首先要通过阅读课本知识结合观察图片认识染色体和DNA等知识,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经典实验和课堂练习等手段,从直观形象入手,由现象到本质来理解重难点。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基因和染色体”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传递时随染色体的变化”。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取、内化、表达新的核心概念。同时,引发下一节概念的研究问题,以明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联系已有的知识,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通过填图练习,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尝试构建染色体和DNA关系模型,使用概念图等方式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发展构建生物模型、表述概念层次的能力;在推理活动中发展分析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的来源,深入理解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的意义,增强对遗传学知识的兴趣;认识到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的传递。
难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关系;基因如何经生殖细胞随染色体在亲子间进行传递。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演示来启发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探索;对基因如何在亲子间传递的教学,采用反面引导及跟随学生已有思维的基础,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填图练习巩固知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并且完成当堂检测,达到学习目标的达成。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中关于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通过分析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来说明的,这样做也能解决问题。教师如果先组织学生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先跟上学生的思维走,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对了,然后结合已学知识展开讨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更好地从本质上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这一核心概念。
【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多媒体出示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什么叫遗传、变异、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在生物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生回答:观察回忆并作答。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孩子有些性状像父亲或母亲,实际上是亲代通过什么过程把什么传给了子代?
教师提问:出示人类生殖过程图,提问:基因会随什么细胞在亲子间传递?
学生回答:思考得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教师激疑: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情况,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新研究表明,人的每一个体细胞大约有3.5万个基因,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精子和卵细胞这座“小桥”呢?也就说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概念,引发新概念学习的问题情境,建立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
环节二:任务导学,合作探究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师引导:遗传下来的是基因,咱们就先一起认识一下基因,基因在哪?基因是什么?如何存在的?
学生阅读,得出结论: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教师指导:什么是染色体呢?看课本及多媒体出示某女性体内染色体。引导学生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女)一个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请学生数一数人体细胞核内有多少条染色体,想一想,为什么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成对的染色体的大小、颜色和形态怎样?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观察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思考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教师指导:出示自制教具并说明:涂有红、橙、黄、绿、蓝等颜色的一根长线绳,长线绳代表DNA,用收集的黄刺玫的果实代表蛋白质穿在长绳上,请学生把它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同时思考长线绳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用卡纸制作三个半径不同的圈分别表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描述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一般来说,一条染色体含有一条DNA分子,一条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也就是说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学生练习: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有多少个DNA分子,含有多少基因?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演示自制教具和练习活,思考讨论问题,准确地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了核心概念: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成对存在。]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激疑: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也像体细胞那样具有23对染色体吗?如果是的话,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时,染色体数目会怎样?发育成的子代新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DNA和基因又会怎样?引起学生的猜测。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对人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作出各种假设。
学生探究:马蛔虫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都要减半吗?
作出假设: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都要减半。
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 在能形成精子和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中分别放一对牙签代表一对染色体,用彩笔在相同的位置上染上相同的颜色,代表成对的基因。
②???? 分别从能形成精子的细胞和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中取出成对牙签中的一条分别放入精子和卵细胞中。
③???? 最后又把精子和卵细胞中的代表染色体的牙签一起放入到受精卵中。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汇报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在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前人的研究过程。
学生阅读思考:阅读30页最后一段,思考:
1、马蛔虫的精子、卵细胞与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有什么不同?
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怎样变化?
明确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半,并且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图Ⅶ-1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注意关注学生能否正确书写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以及受精卵中染色体和基因是否成对。对于不能正确书写的学生,通过学生互助、教师引导等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
学生思考: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一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出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推理争论,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深入理解“生殖细胞形成时,染色体减少一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一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生殖细胞”这一核心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科学,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和科学家的伟大。
环节三:师生小结,感受亲情
学生思考: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成对的基因也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教师语言:每一个人决定他生命蓝图的遗传物质都是父母亲给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孝敬父母,珍爱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学生疑惑:既然控制眼睑的基因一个来自爸爸,一个来自妈妈,那为什么他或她的眼睑性状只和爸爸相似,和妈妈不同呢?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对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要成对难以理解,通过运用新构建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来源,让学生茅塞顿开,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没有理由践踏生命;并进一步引发产生新的困惑,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积极准备,凸显了概念间的联系。利用图解概括本节课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直观而全面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环节四:学生小结
教师引导: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然后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小结,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以便做出补充。
环节五:达标检测(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反馈练习)
基础巩固: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 精子 和 卵细胞
2.染色体主要由两种物质组成: DNA 和 蛋白质
3. 人的染色体分布在(C )
A.细胞质内 B.细胞膜上 C.细胞核中 D.液泡中
4.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B )
A.数量一定,结构相同,成对的
B.数量一定,结构不同,成对的
C.数量不一定,结构不同,成对的
D. 数量不稳定,结构相同,成对的
5.人体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A )
A.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B.比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多一倍
C.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
D.明显少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
6.下列那种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C )
A.珠被细胞 B.表皮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1、亲子代的桥梁:精子、卵细胞
2、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教学反思】
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核心概念,通过建构模型、科学推理、合作探究等多元活动,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了“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基因的传递过程”,有效帮助学生建构了相关的核心概念。其不足之处是在探究马蛔虫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时候,如果将板书的那2对染色体画成大小不同的话,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课本“减少一半”的知识的。这也说明,初中生物要持续关注和帮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