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
福建省武夷山一中
一、设计思路
性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性状及相对性状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出示“一家三口”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观察他们有什么形态特征。从而引导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孩子有哪些地方与父母亲是相像的,让学生明白原来自己身上也有的这些特征就是性状,加深对性状的理解。再通过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来判断同学间不同的性状,及哪些是属于相对性状,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对于另一知识点“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我采用的是课本上的二幅漫画《新鼻子》《旧砖上剥落的碎片》,来说明哪些是可遗传的,哪些是不可遗传的。用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树结果,酸甜各异”来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来理解性状的含义
(2描述什么叫相对性状。
(3描述什么叫遗传和变异
2、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相对性状的概念来辨别哪些是相对性状。
(2)初步学会对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物原来与自身是息息相关,因为他们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自己有些地方长得像爸爸,有些地方长得又像妈妈,还能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三、本节的重点:(1)引导学生从观察——分析——总结,理解性状及相对性状的概念。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四、本节的难点:
(1)相对性状的理解及其运用
(2)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
五、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图片,提问“你们能指出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相像或不相像的地方吗?” (1)观察图片。(2)思考回答: 设置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培养观察能力
过渡,引入新课主题 我们能找出的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称为什么呢?是不是所有的特征都能用肉眼所观察到? 回答问题积极思考,大胆猜想 设置疑问,引入课题,激发思考
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关系 让我们看看有没有同学与其他同学的的性状是完全一样的。思考:(1)在这项活动中,如果最后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什么?(2)如果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继续检查他们的其他性状是否相同?(3)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阅读资料,填写课本上活动 “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全班同学起立。学生代表报告自己检查的结果。每报告一项与报告者本项特征不一样的同学坐下。最后统计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的同学有多少。讨论比较,得出问题答案。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现象着手,明确任务,合作学习。
转换主题 设疑:两种不同的性状称为什么呢?出示几种花色的菊花、梅花和几张不同肤色的人的图片。提问:菊花和梅花的不同花色能不能称为相对性状?总结: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主动探求问题的本质。
过渡 生物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状表现? 学生思考大胆猜想,踊跃发言 激发思考
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组织学生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一、漫画《新鼻子》现象是什么?二、漫画《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现象是什么? 1、《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2、 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学 生观察课本中的两幅漫画,思考回答问题。一、 漫画《新鼻子》 学生回答::父亲是钩鼻子的,新生儿也是钩鼻子。二、漫画《旧砖上剥落的碎片》学生回答:父亲装了义肢,新生儿也装了义肢。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介绍两幅漫画,共同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开动脑筋,交流讨论,排疑解答。
进一步遗传与变异 设疑;自然界中是不是只有遗传? 出示图片:一只母猫和几只不同毛纹的小猫。总结: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陷入思考,积极动脑。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设置疑问,引导思考。
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畅所欲言,交流收获 交流表达,自我评价
课后习题 思考与练习 课后完成
教后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什么是性状及相对性状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难度大了一点。但是这些又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相像的特征。一来可以增进子女与父母亲之间的交流,二来也能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只是在进行个体间性状比较时,学生情绪比较激动,不易控制场面。
学生对遗传的理解会比变异好一点,这在上课时要注意提醒,其实二者的一样的,有遗传就有变异。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