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1-05 15: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气候 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初步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基本因素。
2.读图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指出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熟制。
3.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掌握正确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
2.通过微课视频,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与农作物熟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分析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2.我国温度带划分与农作物熟制。
教学难点
我国冬季、夏季气温特征的形成原因。
教 具
多媒体课件、《候鸟老人:特殊的迁徙者》视频资料、中国温度带空白图、水果图片(柑橘、苹果、菠萝、桃子、香蕉、梨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候鸟老人:特殊的迁徙者》。
2.导入:“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何阿姨、李阿姨、孙阿姨三人每年1月“迁徙”柳州,次年7月再回到北京,成为“候鸟老人”。这节课让我们从气温角度探究“候鸟老人”现象的形成原因。
3.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板书。
(二)合作探究
1.设置情景,课件展示:课本P.31图2.13。结合地图思考:何阿姨、李阿姨、孙阿姨三人为什么每年1月从北京“迁徙”到柳州?
2.组织讨论:何阿姨、李阿姨、孙阿姨热心帮助解决问题,纷纷给出自己的通关提示。
何阿姨:结合图例,由南到北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李阿姨:图上找出我国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海南岛最高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
孙阿姨: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大致穿过什么山脉、河流?该线南北两侧1月河流有什么不同现象?
组织学生结合三位阿姨给出的通关提示,分组讨论。
3.提问学习小组发言人,分别先解答通关提示,最后得出“候鸟老人”冬季“迁徙”柳州的气温原因: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位于北方的北京气候寒冷不适宜老人疗养。位于南方的柳州气候温和适宜老人疗养。
4.教师进一步指明: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是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板书。
(三)突破疑难
1.课件展示:
材料一: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材料二:我国冬季风示意图和山脉分布图。
组织学生从纬度位置和冬季风两个角度,结合材料思考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2.随机抽两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
(四)合作探究
1.设置情景,课件展示:课本P.31图2.14。结合地图思考:何阿姨、李阿姨、孙阿姨三人为什么每年7月从广西柳州回到北京?
2.组织讨论:何阿姨、李阿姨热心帮助解决问题,又一次纷纷给出自己的通关提示。
何阿姨: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
李阿姨: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
组织学生结合两位阿姨给出的通关提示,分组讨论。
3.提问学习小组发言人,分别先解答通关提示,最后得出“候鸟老人”夏季回到北京的原因:全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从气候和经济条件看,回北京更适宜。
4.追问最后一名学习小组发言人:7月16℃以上范围覆盖我国大部分,低温区在哪里?
5.教师进一步指明: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是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板书。
五)突破疑难
1.课件展示:
材料: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组织学生结合材料思考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
2.随机抽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
(六)微课点拨
1.过渡: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出6个温度带。
2.微课展示我国温度带划分与农作物熟制:①热带:一年三熟;②亚热带:一年二至三熟;③暖温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④中温带:一年一熟;⑤寒温带:一年一熟;⑥青藏高原区:一年一熟。板书。
3.引导学生在中国温度带空白图中填写6个温度带,指出柳州所处的温度带。
(七)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课本P.32图2.17,何阿姨、李阿姨、孙阿姨三人从北京到柳州路上购买的水果(柑橘、苹果、菠萝、桃子、香蕉、梨子)。
2.提问:这些水果主要产自哪个温度带?
3.引导学生演示。
4.课件展示:何阿姨、李阿姨、孙阿姨三人在北京居住的四合院和柳州居住的尖顶式房屋。
5.提问:两地房屋结构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6.提问学生回答。
(八)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课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回顾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气候图的能力。???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读“冬、夏季风形成图”回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我国海陆位置特点填表。
冬夏季风的性质及影响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范围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四川盆地外)。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中国干湿状况”图: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 四个地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3.森林。
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得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这一带植被和农牧业生产的描绘。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4.森林草原
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