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场来回运球上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半场来回运球上篮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0-01-03 10:2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篮球: 半场来回运球上篮
教学设计
(水平四 九年级 )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男生都喜爱篮球运动,但篮球水平参差不齐;也有部分女同学不喜欢篮球运动,对练习有一些抵触情绪。而且“篮球半场来回运球上篮”是中考体育考试的选项之一,而且容易考到满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篮球半场来回运球上篮的教学。
篮球半场来回运球上篮练习时,男生行进间的运球、三步上篮一般都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命中率忽高忽低不稳定;女生行进间的运球熟练程度有待提高,三步上篮不怎么会,命中率更不稳定。
学生的差异性是存在的,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练习,篮球半场来回运球上篮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体育成绩。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初中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性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巧用评价激励机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半场来回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学习高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及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的意识。
2、发展下肢力量和弹跳力以及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内容
半场来回运球上篮。
运球上篮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机智、顽强拼搏等精神品质及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可以相伴一生的运动项目。
五、组织与教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组织与教法的设计思想是:
1.重视体育知识和技术动作技能的传授,通过学习、练习提高学生中考体育成绩。
2.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精讲多练,通过合理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多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4.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采用分层次教学组织形式:按学生篮球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教学,区别对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之间的比赛,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组员之间互相促进提高。
5.重视安全意识的教育,杜绝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慢跑、徒手操--熟悉球性的辅助练习--游戏:往返快速运球接力比赛--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展示--集合放松--小结评价--归返器材、下课。






七、单元计划
篮球: 半场来回运球上篮 单元计划(4课时)
(水平四 九年级)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半场来回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学习高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及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的意识。 2、发展下肢力量和弹跳力以及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球和三步上篮的动作方法、要领。 难点:把握好三步上篮的节奏;投篮命中率要高、要稳定;折返时运球转身要快。
课次 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 次课 1、初步掌握篮球: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提高的意识。 2、发展上下肢力量及身体协调等素质。 3、培养敢于面对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小组学习氛围,提高互助合作精神。 1、熟悉球性练习: ①持球环绕身体 ②单、双手自抛自接球 2、原地高低手运球练习、行进间直线运球练习; 3、游戏:胯下滚球; 4、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第二 次课 1、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 2、新授: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的技术动作。 3、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熟悉球性练习: ①持球环绕身体 ②单、双手自抛自接球 2、游戏:往返快速运球接力比赛; 3、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投篮;4、新授: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
第三次课 1、复习巩固: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的技术动作。 2、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3、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提高互相学习和互相评价能力。 1、辅助练习:直线运球踏标志物跳起投球练习。2、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技术动作。3、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4、小组合作学习创新与展示;5、游戏:直线运球定点投篮比赛;
第四次课 1、复习巩固: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3、加强学生的团队建设,促进组员之间良性竞争、互相提高。 1、辅助练习:直线运球踏标志物转身折返运球练习;2、复习巩固: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3、完整的半场来回运球上篮练习; 4、小组自我展示与评价 5、游戏:我最棒:半场来回运球上篮计时挑战赛;

顺德区勒流街道富安初级中学
体育课时教案
班级:九年级(水平四)课次:第3课时 教师:黄金华 人数:男22人 女20人
教学 目标 1、复习巩固: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的技术动作。 2、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3、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提高互相学习和互相评价能力。 场地器材 22个篮球 三个篮球场
教学 内容 1、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技术动作。2、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运球和三步上篮的动作方法、要领。 难点:把握好三步上篮的节奏;投篮命中率要高、要稳定。
教学 流程 课堂常规--慢跑、徒手操--熟悉球性的辅助练习--游戏:直线运球定点投篮比赛--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展示--集合放松--小结评价--归返器材、下课。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与方法
一 五分钟 学生精神集中,集合整齐有序,精神面貌饱满,做好了上课的准备。 1、肌肉、关节、充分活动开,为进入知识技术学习作好准备。2、学生可以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3、培养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课堂常规 2、慢跑、徒手操 检查学生的穿戴情况,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强调课堂纪律和教学安全,安排好见习生。 教师口令带领学生完成徒手操 集合队形:★★★★★★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图(1)要求:快、静、齐1、两路纵队绕篮球场慢跑; 2、徒手操队形:★ ★ ★ ★ ★ ★ ★ ★ ★ ★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图(2)要求:练习有秩序,动作整齐、大方、有锻炼效果。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与方法
二 八分钟 熟悉球性,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集中注意力,培养团队精神。 辅助练习:直线运球踏标志物跳起投球练习 2、游戏:直线运球定点投篮比赛 1、动作示范、讲解; 2、口令指挥练习; 3、组织小组展示。 1、示范游戏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2、指挥游戏、裁判结果 组织如图(2)要求: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积极练习 图(3):1组★ ★ O 2组O ★ ★ 3组★ ★ O 4组O ★ ★ 5组O O ★ 6组★ O O 7组O O ★ 8组★ O O 要求:团结一致、勇于担当;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与方法
三 十二分钟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跳起投篮动作 学生理解三步上篮的动作形成动作表象,掌握要点和节奏, 复习:原地双手或单手肩上跳起投篮 2、新授: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 2、巡回指导; 讲解、示范; 强调重难点; 组织学生练习; 组织典型学生动作展示; 组织如图(3)要求:积极练习,努力提高; 图(4)★ ★ ★ ★ ★ ★ × O O O O O O 组织如图(5) 要求:认真听细心看,大胆问积极练。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与方法
四 十五分钟 1、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练习三步上篮的兴趣。 2、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提高互相学习和互相评价能力。 3、乐于参与和自我展示。 1、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次练习三步上篮 1)原地三步上篮 2)近距离运一次球三步上篮 3)三分线内自己运球三步上篮 4)不同方向运球三步上篮2、小组创新、组员自我展示三步上篮 1、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2、安排组长监督学生练习情况。 3、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各组练习情况。 4、推荐典型学生展示。 1、分小组合作进行练习; 2、安排篮球水平高的学生辅导同学; 组织如图(5) 要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小组推荐、自我推荐展示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与方法
五 五分钟 1、放松身心。 2、小组自我评价。 1、集合放松; 2、小结评价; 3、归返器材; 1、组织学生放松; 2、组织学生收还器材; 3、组织小组自我评价; 组织如图(1)要求:快、静、齐;积极放松。
预计运动负荷 平均心率:115—180次/分 预计练习密度: 40%±
教师课 后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