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405——2018
7.11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从这一天起,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引领人类的航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这一天起,中国人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后,又大规模经由海洋向世界伸出了友好的臂膀;从这一天起,万里海路便见证了中国人的意志,智慧和领先于世的航海科技。
六百多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西汉张骞出西域
唐朝陆上丝路
唐朝海上丝路
宋元海外贸易
唐朝玄奘西行
对于远行,我们有着怎样的榜样和力量?
郑和是谁?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郑和生平---
姓名:
国籍:
生活时代:
民族:
宗教信仰:
职业: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中国
回族
太监,航海家
明朝
伊斯兰教
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明朝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明成祖
朱棣
建文帝
朱允炆
洪武十四年,全国征收麦、米、豆、谷26
105
251石。到洪武二十六年,增至32
789
800余石。12年间,增加600万石,与元代岁入税粮12
114
708石,加赠
了近两倍。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
——朱绍侯
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明朝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151.8米)、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宽61.6米)。
——【清】《明史》卷304《郑和传》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西洋在哪里?阅读课本,找出以下信息:
(1)时间:
;
(2)次数:
;
(3)到达范围:
;
(4)最远到达:
。
(5)基本概况: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地区。
明朝造船用淮尺,10丈约等于34.2米
宝船:长44.4丈
战船:长18丈
坐船:长24丈
马船:长37丈
粮船:长28丈
水船
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明史·兵志》
郑和宝船装备齐,分工细
货仓
船员仓
官员仓
工作仓
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
通事、
买办、办事、书算手、
阴阳官和阴阳生、
火长、
舵工、
班碇手、
水手、民稍、
铁锚、
木、搭材匠。
医官、医士
将士
翻译
管理贸易和书算的人员
观察、预报气象的人员
管罗盘,掌握航行方向
掌舵
掌锚
船工
铁锚匠管理铁活
木匠管修理船舶
医疗
郑和行香碑
郑和铸造铜钟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道)。
——《天妃灵应之记》碑
郑和航程远又险
郑和下西洋时为祈求航海平安而刻立的石碑。
郑和远航前,为祈求平安而铸造并布施于寺庙的钟。
刘家港
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
科泽科德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天方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红
海
1405—1433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了解了郑和船队远航的规模和范围,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②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欧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了解了郑和船队远航的概况,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
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
83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
87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93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
古里和非洲的索马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
环节五:合作探究,晓原因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盛赞所到之处‘民风和美’,‘诚为极乐世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来自海上的,不但有朋友,还有……
《避难的平民》思考: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官庾(
yǔ,谷仓)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第五十五卷《沿海倭乱》
思考:为何明朝中期,在中国沿海出现严重的倭患?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
(1528—1588)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浙江平倭:台州九战九捷
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与俞大猷合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人心向背
军队
策略
指挥
《明神宗实录》: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如何评价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与世界——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家不完全统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84次,入侵船队达1860多搜,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世界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者何时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
友好
交
往
战争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衰落
本课小结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2、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3、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是(
)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C
B
D
当堂达标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岛鼻祖
B
A
6、下列有关倭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明朝中期倭寇开始侵扰我国沿海地区
B.
我国沿海居民把经常侵扰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称之为“倭寇”
C.
明朝中期,倭患十分严重
D.
到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戚继光
7、下列关于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①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②为扫清倭寇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他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队伍
④使明朝从此免除了外来威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A
8、读史料:
材料一:
鸳
鸯
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1)根据材料和教材,说一说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请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得到沿海一带爱国军民的支持。
(3)请分析一下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顺潮流而行必昌,逆潮流而动必衰,故步自封则必亡!
哥伦布以后,(西方)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顺全球化潮流,扩大对外开放,遵循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